READ
ING
读名著读经典
悦享青春,绽放国贸;
读书修身,宁静致远
阅读时间为年1月20日—2月10日学生每两日进行一次打卡
在最后一天进行读书心得的撰写,下面来一起看看国创班的同学们的读书过程所感所想吧!
《货币战争》读书心得
史雨凡
在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之前,我曾一度认为经济学是很高深复杂的学问,金融货币知识与我而言则更加晦涩难懂。而自从我有幸在《货币战争》这本书里了解了宋先生提出的关于“剪羊毛”、“金融高边疆”、“货币战争”等概念和理论,我不仅仅解开了金融货币学那层“神秘”的面纱,开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甚至领悟到“金融学是无国界的,但金融安全是有国界的”这个道理。虽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但是每个国家之间仍然在各个领域开展着激烈地交锋,而维护本国金融领域的秩序和安全,推动本国的金融持续发展对每个国家而言则尤为重要。
自年《货币战争》出版以来,该系列丛书不仅持续风靡中国大陆多年,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海外,曾被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广泛报道。而其作者宋鸿兵先生更是在年凭借该书被全球销量第一的美国商业杂志《商业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之一。许多人都曾试图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宋先生及其著作《货币战争》成功的原因,分析结果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但对我而言,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试图用小说的手法认真而严谨地对当今乃至数百年前发生的世界级金融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演绎。例如,本书第一部第一章所提到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兴盛的历程及其与滑铁卢战役和拿破仑帝国的关联,第一部第三章中华尔街“七巨头”支持下的美联储的发展与美国*治生态的息息相关,以及第四部中围绕货币本位制度演变下美英霸权的交替、美苏争霸的结局、甚至我国面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金融浪潮该何去何从……这一系列在我们旁人看来既严肃晦涩又似乎毫不相关的事件都在这本书中被作者以一种“正事戏说”的方式抽丝剥茧般介绍给我们,让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大事件背后都有金融货币的影子。
事实上,自该系列丛书出版以来,金融学术界关于本书的争论就未曾停息过。各方专家学者主要围绕本书所描述介绍的事件和概念是否有夸张、不切实际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由于我初学金融,不知处甚多,所以对这些论辩暂不参与,而仅仅就我作为《货币战争》一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对大众,尤其是对金融感兴趣却不得门径者的优秀读物。在我个人的猜测中,这本书的问世或者说这种“以小说写金融”手法的出现或许才是其最大的价值。
毕竟,每一位作为一国金融组成分子的公民都无法在国际间的金融交锋中置身事外。
些许愚见,还望斧正!
《牛奶可乐经济学》
读书心得
于家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不禁发问,为什么它会以牛奶可乐作为书名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来自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的经济世界。
我们在学校学习经济学时,总是被冰冷的公式结论和枯燥的表格所束缚,这本书恰恰与我们的学习方式相反,作者从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并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以一个个小论文为内容,生动形象的阐述给读者。正如书名一样,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却要装在圆瓶子里卖?
其原因在我看完这本书时再反复琢磨,其实很简单,它与节约成本有关,方形的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够节省货架空间,而且牛奶与可乐相比,可乐一般放在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放置在冷柜的成本要更高,所以使用方形盒子更能够充分利用冰柜空间,以节约成本。方瓶子还是圆瓶子?一个特别小的问题,却折射出其蕴含着的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的生产商家的主动营销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的行为相互促进形成了这种结果。其实在这本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为什么冰箱里的灯只按了一盏在冷藏室?有些酒吧里的清水收费而咸花生米却免费;易拉罐为什么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的多?等等各种来自生活的小问题,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和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像在看一本经济故事书一样,妙趣横生的同时还能带来生活上的体会。
整本书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阐述了几个简单的经济道理:第一:产品设计要兼顾消费者心意同时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以达到竞争的需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第二:供求关系,通过探究需求和供给的两方面要素,寻找市场供需均衡点。第三:市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能够造福所有人,生产者追逐个人利益,通常能够使他比真正处于个人意愿的情况下,更能够促进社会利益,当个人效益大于个人成本的时候,个人就会采取行动。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作为理性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利得来权衡自己的行为,这本书使得经济学彻底融入生活,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的枯燥无味的公式、理论、图表。教会我使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生活,巧妙运用经济学原理,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理性人,把知识变成智慧的理性人。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唐雨佳
《平凡的世界》以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描写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城乡生活,塑造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语言朴实无华,却也细致而有味道。
通过阅读这部名著,我感受到了平凡的伟大,其实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着主角,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才强大起来的。想想看,当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地生长起来——因此满怀激情的诗人们才不厌烦高歌低吟赞美它们”。
孙少平远赴他乡,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揽工人成长成为正式的煤矿工人;孙少安沉稳踏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贺秀莲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地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他们是平凡的,但也是伟大的,持之以恒的“奋进”让他们都拥有着精彩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们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希望,是对生活的希望。英年早逝的赵英俊曾在采访中说到过这样一句话,“成功有两种。一种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还有一种就是,你用你喜欢的东西赚一口饭吃。玩音乐、搞电影,这算什么得意吗?也不算得意,没有困惑,没有沮丧。我觉得我过着想过的日子。能容忍矛盾。”其实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他已经不平凡了,因为他做到了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自洽”。“自洽”是个很艰难的过程,有的人要用几年,有的人要用一生。我也时常感叹自己的平庸,但转念一想,其实这世上还有太多值得奔赴与热爱的东西,而这些美好也让我所身处的“平凡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起来。我也很感谢自己能遇到那么多倾听者陪伴在身边,让我强烈的表达欲得以安放,其实这些都是上天对我的赏赐,我也一直在被这个平凡的世界温柔以待着。
为生活宏大目标而拼搏着的你,即使遭遇不顺却仍怀揣坚定信念的你,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幸福不是,痛苦亦不是。愿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平常心活出自己壮丽的人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吴欣泽
通过读全球通史这一本书,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纪之前东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16世纪之后西方的文明赶超了东方的文明领先于东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开始不断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由于当时的古希腊是由许多联邦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因此在*治、建筑、艺术、哲学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表现,人们开始有了自然观念与证明思想。之后经历希波战争,古希腊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商业、*治发展了起来,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时间开始
之后罗马帝国崛起后,在前期依然继承着古希腊的学术传统,但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希腊学术传统极速衰落,这主要因为受到蛮族人物的入侵和基督教的冲击。古希腊自然哲学进入到了波斯王朝,逐渐被地中海世界忘记,之后又进入到阿拉伯。进入百年翻译运动时期,古希腊的学术自然科学又重新崛起,同时中国的造纸术也大大的促进了翻译运动的进行,以及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传播,使得阿拉伯科学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但在12-13世纪阿拉伯科学中心的地位被欧洲拉丁世界逐渐取代了。之后出现的欧洲翻译运动、大学的建立与经院哲学的形成、中世纪后期拉丁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以阿拉伯科学作为桥梁,将希腊科学与欧洲科学进行融合,完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不仅仅追求外求,同时也开始追求内求。欧洲的文艺复兴带动西方文明朝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方向去发展。
西方文明的崛起是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我们一同存在。可见外在的修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自然科学的追求。纵观全球通史看出,我们只追求外求而不追求内求会造成战争,而只追求内求而不追求外求会造成自然科学的落后。当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在兼顾内求与外求,因此当下全球文明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历史的发展是在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教科书,他指引我们不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活着》读书心得
林玲
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还是在高一的时候。
当时语文老师推荐了很多书,包括了《许三观卖血记》、《你和我》等等,让我们培养共情的能力,以便在后续的语文阅读中更能体会情感,答题的时候更有帮助。说出来很现实,但是也很有效。
于是我选择了《活着》。
作品的时间跨度从内战到三反五反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
我说不出来全书的基调是怎样的。明明很悲伤,但经历这些悲伤的福贵本人却依旧开朗。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我只能说,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没有多余的煽情,每一个悲惨的结局都是痛苦的,余华在不遗余力的展示着错误的命运是如何摧残着人们的生活。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但实际上,都死了。
余华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幸存史,是一个人努力活着的一生。
我不懂,那么恨春生的家珍告诉春生,要活着,他选择了自杀;亲手将自己所有的亲人埋葬进坟墓的福贵却选择活着。层出不穷的逃跑和失去,一次次为了活着而丢失了自己的底线。福贵在逃难的过程中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但他还是要跑,他要回家,不顾一切。他把这个家败光了,但他还要回来。既可笑又可悲。
他回来了,亲人们一个个却全都走了,只剩一头病牛陪着他,他放十块钱在枕头底下,作为村里人给他收尸的酬劳。
虽然身边的亲人都去世了,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但他仍然能保持一颗想活下去的心。他给牛也起名福贵,并且在催促它耕地的时候,会说到自己老婆,孩子,孙子的名字,仿佛在牛的世界里,他们一家都还好好活着。假想着亲人都还在世,一直不肯忘记。
看到最后,想起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嗨,来都来了。
编辑:于家伟
设计:于家伟
文案:史雨凡、于家伟、唐雨佳、吴欣泽、林玲
审核:李思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