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转载杨瑞龙重构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
TUhjnbcbe - 2021/3/19 17:21:00

转载来源:人大国发院

年9-11月,人大国发院通过线上直播形式举办了四场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杨瑞龙、郑新业、方福前、杨光斌四位顶级专家线上陆续开讲,分别针对重构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走出经济下行阶段的*策组合,深化改革应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四个趋势性变化、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

本期内容为9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瑞龙,以“重构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为主题进行的线上直播发言实录。

核心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道路虽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却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支撑。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三个构成要素:第一,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第二,中国意识;第三,问题导向。对于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分析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需要为中国经济学构建相应的微观分析基础。中国与西方的制度基础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体系。杨瑞龙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第二,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第三,非同质性经济;第四,中国经济学逻辑下*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下为杨瑞龙教授的讲话实录:一、什么是中国经济学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的一种经济形态,到承认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难以回答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如何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目前流行两种经济学研究范式,一种是*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另一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统的*治经济学能够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但难以诠释市场机制为什么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能够较好地解释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很难回答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中国的改革实践远远走到了理论的前面,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迎接中国经济学时代的到来。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在某一学科内被一批理论家和应用者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工具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理论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研究范式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它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实践呼唤我们构建一套特有的研究范式,并在该范式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从而解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我们称这一套理论研究范式为“中国经济学”。二、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构成要件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三个构成要件:第一,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第二,中国意识;第三,问题导向。(一)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经济理论有很多种,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才是中国的指导理论”。有人认为中国现在正在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所以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过时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所特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立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中国的发展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由此可见,中国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立场是一脉相承的。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当代共产*人的信仰是建立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最终实践。最后,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唯物史观,秉持生产力和实践的观点。从生产力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于构建中国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应该注意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非是回到“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二)中国意识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学正是以这场伟大实践为研究对象,发现、提炼、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中国模式”以及“中国道路”背后的理论逻辑,凝练出能被广泛接受、使用,并作为学界思想交流工具的一套概念体系、话语体系和分析方法,进而创立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应该从中国的实践出发,发掘中国特有的经济逻辑和规律,并形成相关理论。以中国市场化道路为例,如果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路径,要实现市场化,必须推倒重来。但与之不同,中国采用了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利用已有组织资源推进改革,通过增量改革引进了市场机制。改革过程中注重先试点、后推广,最终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改革模式。(三)问题导向我们要坚持直面中国现实、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的改革实践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种结合前无古人。这一创新实践必将面临很多疑难问题,而且很多疑难问题显然无法从现成的理论著作中找到答案。一方面,我国的改革问题无法在传统的*治经济学逻辑中找到答案:基于社会人假设和整体主义阶级利益分析方法的分析范式,难以推导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论;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问题也无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找到答案:基于理性人假设与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分析范式,难以推导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有制为主、人民本位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必要性。当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让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并不是指那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思辨逻辑,而是指那种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最后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结晶。我们应该坚信“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面向实践的理论创新从未停止。这些理论创造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经济学的有机成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创立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正在进行的实践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的生命力。第二,以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要合理吸收西方经济的优秀成分,有选择地借鉴关于经济运行的观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倡导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第四,推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在使用传统规范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开放包容地利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这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品质,有助于得出可重复的、可验证的、可推广的结论,还能帮助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第五,充分认识到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鉴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的伟大探索还在进行中,因此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不稳定性。研究对象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理论体系构建的不完整性,我们应该针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疑难问题,总结经验、梳理理论逻辑、提炼研究范式,不断充实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三、中国经济学有必要重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但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缺乏微观基础,与微观经济学存在脱节的现象。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一直尝试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构建微观基础。由此可见,对于任何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分析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需要为中国经济学构建相应的微观经济分析框架。中国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也要研究一定生产关系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资源配置问题讨论较少,特别是缺失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过分强调国家的功能。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它表明一个自由市场体系能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私有产权制度,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和*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缺失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在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遵循*治经济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在研究市场机制时有意或无意地借鉴甚至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这就使得在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生产关系与资源配置的分析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市场机制自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主要条件:第一,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第二,决策分散化。第三,自由竞争。第四,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第五,遵循按要素分配的原则。如果一个经济体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尽管西方经济学理论把行为人对个人经济利益的追求看成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并主张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构建激励机制,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将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这一逻辑下,私有产权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综上所述,西方主流经济学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前提是私有产权,但是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制度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不同,资源配置范式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框架研究中国经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重构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四、中国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中国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非同质性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学逻辑下*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一)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现有理论难以解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我们需要在理论上解决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需要讨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解决两大难题:*企分开和所有权可转让。一方面,要*企分开,让资源自由流动,让要素市场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让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的布局并非越大越好,相反,它是有最优解的。国有经济布局过大可能不利于市场,布局过少可能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寻求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使之既能维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又能让市场经济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国有企业的布局优化。国家可以通过分类改革的方法处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1)对于提供公共产品并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应该选择国有国营模式;(2)对于提供私人产品但处于垄断地位即属于自然垄断的国企可以选择国有国控模式,即可以在国有资本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股份制改造;(2)对于提供私人产品并处在竞争性领域国企可以进行市场化改造。对于大型竞争性国企,可以对其进行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对于中小型竞争性国企,可以完全推向市场,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按照分类改革原则进行的改革,可以较好地解决国有企业布局优化问题。第三,混合所有制经济。除了提供公共产品的大部分国企以外,目前大部分国企已经不再是国有独资企业。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后,国企的产权更加多元。我们可以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造,从而将更多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第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必须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以及监管模式进行改革。为了防止*府随意干预企业运行,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我们需要引导国有资本管理模式“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这种思路不仅可以让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也能更好地坚持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第五,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权变革,另一方面可以依靠企业内部治理框架的改革。我认为不能纯粹按照股东至上的逻辑来构建国有企业治理框架,我们应当将股东至上主义的治理逻辑转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逻辑。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认为,企业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这反映了传统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的治理框架。随着现代治理逻辑的演变,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企业不仅仅应该为股东利益服务,还必须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这其中包括债权人利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等。相关部门应该为国有企业构建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框架,进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二)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中国经济学的逻辑是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如何在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理论上是一个难点。我认为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杨瑞龙重构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