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坚定信仰
中国共产*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建*百年之际,我们小组成员选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成就三部分经典理论书籍进行深入阅读。通过阅读书籍,我们提高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升了我们的思想意识,更加坚定了我们心中的信仰。阅读书籍以后,我们小组成员还记录了自己对所读书籍的感想。以下是我们小组的的一些感想。
01
马克思主义经典
读《共产*宣言》心得体会:
半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宣言》,以其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当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部《共产*宣言》,我的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治经济局势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中国的革命路线,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共产*宣言》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对各种反对*派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使得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在共产*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利益主义,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就像一句话仍然流行一样:资产阶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没有中国共产*,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的证明: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读《*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年至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年1月。它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15年来研究*治经济学的总结。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写作《*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其次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最后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如此虚幻而又遥不可及。但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经过后来者对其主义精神的不断补充与阐发,才形成这一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体系。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反之,“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且这生产关系是客观的,这是*治经济学说中母庸置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原理最基础,最真实的*治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经济*治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论断,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更替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出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充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具有阶级对抗的社会,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同时马克思有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从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然存在并还将延续的道理。
在通读《*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过程中,对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各阶段发展的论述体会颇深,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理解和论述更是鞭辟入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
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
读《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感
所谓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由于中国缺乏接受它的社会条件,它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直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它才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中国共产*成立以后,虽然逐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但在遵义会议以前一个很长的时间内,特别是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他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它继续得到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顺利的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从中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这之后的20年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实践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并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中国出现了长达20年的停滞局面,直到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指导下才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这次会议之后,拨乱反正,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恢复了毛泽东思想本来的面目,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特点,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新的发展,逐步开辟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2次历史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得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个理论本身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大事,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简单运用,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学说。与此同时,它也把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它出现了新的飞跃,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读后感
这本书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大背景,通过回顾和解读中国共产*在历次重大历史节点推出的重要文献,体现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纵观中国共产*的历史,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的历史。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对这条道路,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理论文献电视片脚本改编而成的《中国道路——中国共产*九十年的思想历程》,第二部分是《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同时这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反映了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过程,用选择、奠基、开辟、突破、发展这五个部分,将中国共产*在理论上的探索和发现提炼出来。
我们常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也一直是这样带领人民的,比如从“四个自信”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人合一“的观点,应秉持着一脉相承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理论自信,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类依存于自然界,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所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坚持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同时我们也需要树立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制度自信,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例如前不久中央提出的“林长制”,各省设立总林长,负责保护发展森林,具体落实到个人,更加有利于生态保护。可以看到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动的体现,还有中国社会的许许多多其他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当然,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一定能领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03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成就
读《论中国》有感
《论中国》一书由基辛格编写,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中美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在书中,作者用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去简要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外交*策与文化传播方式以及对世界各国的态度。同时也详细记录了在与中国人的谈话中,作者所领悟的中国的外交以及治国之道。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流传中从未断绝。这虽然是中国的优势,但如果不加以利用,反而会是中国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中国的朝廷从未平等的去看待各国,相反,而是居高临下的去与他们交涉,试图不花费一兵一卒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供奉。同时,由于中国统治者对自己国家的完全自信,所以也从不花时间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或者获得其他国家的财富。导致中国在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等方面落后于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巨大的缺点。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苦难。中国也终于明白了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仍然面对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在外交上,由于当时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与各个国家的外交上十分困难。在此背景上,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巧妙周旋,一次又一次的消除了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危险。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我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新中国领导人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每一步的战略部署上,所蕴含的智慧。作者将中国的治国方略与孙子兵法联系起来,利用围棋来更加形象的说明中国在*治,经济,*事等方面的策略。运用中国元素来简化国策,使整本书的内容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基辛格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次失败,就是因为违反了孙子兵法的用兵之法。而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等一系列决策中,又如围棋一般步步为营,深思熟虑。这使我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更加自豪。
中国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离真正达到能够完全影响世界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基辛格认为,美国与中国搞好关系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中国,世界就无法运转。所以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只有中国人人人有梦想,不断前进,才能让中国不断发展,不断向前。我们应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
年中国共产*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其实施的结果为: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仪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年4月20日-5月10日 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把全国范围的先进生产者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成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动力,以保证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年3月28日 邓小平同国务院*治研究室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精神鼓励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要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措施。奖金制度要恢复。稿费制度也要恢复。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
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年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里,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年到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亿元增长至2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如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复兴之路》读后感
《复兴之路》一书回顾了自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才能强盛中国。
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闭关锁国的清*府被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打破了天朝上国的幻想,中华民族也陷入一场巨大的民族危机当中,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认识到那些道路都是行不通的。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拯救中国的希望——中国中产*也诞生了,于是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后,中国共产*取得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拥戴,成为了中国的执**,毛主席在天安门上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也迎来新的阶段。
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新中国成立以后,迎来了全面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当时的中国百废俱兴。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也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胜利,这极大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尽管后期经历了十年动乱,但我国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某些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在年中国迎来了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破除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错误,并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华民族的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深圳,这座一夜崛起的城市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也少不了一些挫折,年可谓多灾多难的一年,但中国人民也变得更加团结。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荣耀: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航天事业稳步发展,脱贫事业进入攻关阶段……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华民族虽已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现在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不可骄傲自满,要脚踏实地谋求发展。我们年轻一代更要如此,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中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
马克思是20世纪最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对于今天的中国,影响更加深远。马克思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如今已经有了基本完善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并且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众多伟大成就。因此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从而筑牢自己精神信仰的根基。
文字/杨越
版头贴纸设计/秀米+自制
配图/网络
排版/张子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