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宏观经济学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TUhjnbcbe - 2021/3/23 14:39:00

宏观经济学是根据收入=支出建立起来的,收入=支出是因为“有买必有卖,买卖必相等”。“有买必有卖”,企业的买入必然对应家庭的卖出,企业购买家庭的劳动力,对应家庭卖出劳动力。“买卖必相等”,企业买入产生的支出必然等于家庭卖出产生的收入,企业购买亿劳动力支出必然等于家庭卖出获得亿劳动力收入。家庭购买的支出必然等于企业卖出的收入,家庭购买亿产品支出必然等于企业卖出亿收入。

总支出在企业、家庭两个部门存在的前提下,包括企业的投资支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用I表示投资,用C表示消费,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I+C。

总收入在企业和家庭两个部门存在的前提下,包括企业收入和家庭收入,由于企业收入=家庭支出,家庭收入=企业支出,收入按部门划分会和支出冲销,使总收入=总支出变得没有意义。总收入=企业收入+家庭收入=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C+I=总支出,等式重复,没有实际意义。

按逻辑一致的原则,宏观经济学是建立不起来的,因为收入和支出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企业的收入=家庭的支出,家庭的收入=企业的支出。怎么办?采用不同的逻辑,使总收入=总支出有“实际意义”,有“实际意义”总比逻辑不一致好些。

既然按部门统计收入没有意义,那就按生产要素统计收入,按生产要素统计收入可以变没有意义为有意义。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资本得利润,土地得地租,劳动得工资,总收入=利润+地租+工资。总收入=总支出,利润+地租+工资=I+C,这是一些经济学家改造的“凯恩斯等式”。再把总收入分成两类,一类是消费,另一类是储蓄,用C表示消费,用S表示储蓄,总收入=利润+地租+工资=C+I。

总收入=总支出=C+I=C+S,I=S,IS曲线出来了,投资=储蓄的等式出来了。I=S是逻辑不一致得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宏观经济学家是不知道的,如果经济学家知道IS曲线逻辑不一致,就不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了,为了结果,逻辑一致、自圆其说都可以抛开。

由于经济学家对什么是价值各说各话,对货币的认识各不相同。按照逻辑一致的原则,有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货币理论。如果价值是效用的话,货币就是一般化、标准化的效用,效用货币在实际中无法存在,谁会接受效用货币?怎么办?求助“供求”。

货币由银行供给,至于货币是什么、为什么由银行供给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个说法,如“税收驱动货币”、或者“货币国定”就可以了。货币需求好办,谨慎需求(现金余额)、交易需求、投机需求都需要货币,如果还不行的话,把偏好拿过来,再把货币扩展为流动性,把偏好和流动性结合在一起,就形成流动性偏好了。当然,也可以像货币主义那样,把收入、物价水平、股票回报、债券回报等等一起放进来,求得货币需求。

有了货币供给、需求,再把利率、国民收入拉进来,LM曲线就有了。

IS-LM曲线有了,宏观经济学就完整了,公园就可以根据这两条曲线制定*策,如财**策、货币*策、产业*策等。*策围绕需求还是供给呢?绕来绕去总会绕回来,回来的时候,需求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供给成了供给侧改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宏观经济学是这么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