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昨日:从大繁荣到大萧条》)它不仅描述了“喧嚣的20年代”的生机勃勃和一派繁荣,也阐明了大萧条这一全球最大经济危机的起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一时期快速传播的叙事也对时代精神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艾伦记录了他在股市到达顶峰之前亲眼目睹的贯穿整个年的叙事传播:人们坐在餐桌边听着各种突发横财的故事: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将自己微薄财产中的每一美元都投进了一家公司,现在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一位寡妇凭着她在肯尼柯特公司的收益购买了一幢乡间大别墅。成千上万的人盲目投机,而且还赚了钱,他们对自己投资的公司一无所知,有些购买海滨航线的人还以为它是航空股票。(海滨航线是一条铁路,得名于19世纪,在那个时候,“航线”意味着两点之间可以想象到的最短路径。
这些叙事听起来有点不真实,但它们被反复提起,因此让人很难置之不理。发财致富不可能会这般轻而易举,20世纪20年代的明智之士想必应该明白这一点。那些反驳性叙事原本应该指出一夜暴富的愚蠢荒唐之处,但是它们的传播力显然不是很强。
看完艾伦的书之后,我的个人感觉是股市和经济的变化轨迹以及大萧条的发生肯定都与这一时期的报道、错误认知和叙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现在的话说,投资者虽然不是金融专家却大获成功的故事“像病*般传播”。就像流行病一样,它们借助电话、收音机、报纸和书籍等方式,通过口口相传,在晚宴和其他聚会上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
在使用“叙事经济学”这个术语我的侧重点有两个:(1)以故事为载体的观点被人口口相传;(2)人们努力生成新的可传播故事或是让故事更具传播力。
我们可以将历史视为一连串相继发生的罕见重大事件,在每起事件中都有一个故事像病*般传播,这种传播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都会借助某个名人效应(有时只是一个略有名气的人物或虚构的固定人物形象),这个名人会让叙事更有人情味。
举例来说,20世纪下半叶的叙事声称自由市场“足够有效率”,不会因为*府干预而进一步改善。这些叙事随之引发了公众对*府监管的反对之声。当然,有些针对当时监管措施的批评是合理的,但这些批评通常都不具备强大的病*式传播力。
当人们感觉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固定人物形象还是真正的名人一一存在关联时,故事的传播力会达到最强水平。比如,特朗普在年出人意料地当选为美国总统,而将特朗普描述成强硬聪明的交易商和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的叙事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叙事的核心所在。名人有时会杜撰自己的叙事,就像特朗普那样,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将名人的名字加入之前传播力较弱的某则叙事中,从而加强其传播力,就像无数个白手起家的故事一样,每次出场的都是一个不同的名人。
叙事经济学向我们展示了流行故事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从而对经济结果产生影响,这其中不仅包括衰退和萧条,还包括其他重要的经济现象。房价只会上涨的观点与电视上看到的炒房致富的故事大有关联。*金投资最安全的观点又与战争和萧条叙事大有关联。即便这些叙事与某个名人之间的关联微不足道,它们依然具有传播力。
归根结底,叙事是文化、时代思潮和经济行为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载体。有时,叙事会与一时的风尚和短暂的狂热融合在一起。精明的营梢员和推梢员会对这些叙事加以发挥,以图获利。
一般来说,研究数据的经济学家在创建抽象理论模型和分析短期经济数据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几个季度的宏观经济变化,但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他们的年度预测总体上是毫无价值的。在评估美国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未来一年为负数的可能性时,他们的预测与实际的后续负增长率毫不吻合。
我们很少看到专业经济学家在解读过去或预测未来时引用商人或报纸撰稿人对现状的看法,出租车司机的看法就更不必提了。但是要想弄明白复杂的经济,我们必须将诸多与经济决策相关但相互对立的流行叙事和观点纳入考量,无论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本书开启了一种新的经济变化理论,该理论在驱动经济的传统因素中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新元素:通过口述、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传开的传播性大众故事。大众思维往往会推动人们做出一些最终会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决定,比如,在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投资、花费或储蓄多少、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叙事经济学研究的是影响经济行为的流行叙事的病*式传播,它可以提高我们预测经济事件并未雨绸缪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经济制度和*策。
比特币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经济叙事实例,因为它有很强的传播力,并已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带来了重大经济变化。它不仅推动了真正的创业热情,也刺激了商业信心,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做到了这一点。
比特币叙事讲述的是充满创意的国际化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与乏善可陈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关于财富、不平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故事,里面充满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用语。对大多数人来说,比特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它的首次发行就是一个意外,然后,随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