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马歇尔工业与贸易译者序
TUhjnbcbe - 2021/4/2 21:38:00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此文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工业与贸易》一书的译者序言,该书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位尊贵的大师,又是一个有主宰能力的人——对有些人说来仿佛是个教主,他几乎使整个年轻一代的英国经济学者全成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01

马歇尔的写作背景

一八九零年,马歇尔以《经济学原理》一书开启了“英国经济学的新时代”。那么,此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众所周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一七七六年《国富论》的出版,亚当·斯密由此开启了经济学的古典时代。不过,当时几乎还没有什么知识群体专门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所谓的经济学家大多还有另一个身份——商人。他们因自身利益而对关乎特定问题的经济*策颇感兴趣,并为此写下了大量的小册子。经济学的专业化还需经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才逐渐成为超然于具体事务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科学。

一八四八年,穆勒出版了《*治经济学原理》。他声称:“在价值法则中已没有什么要留给现在的著述家或任何未来的著述家去澄清;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满的,需要克服的唯一困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使应用这一理论所产生的主要困惑得以预先解除。”这绝非一己之见,而是当时经济学界普遍的看法。马歇尔在剑桥大学的前任*治经济学教授福塞特就认为,所有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都已经由别人(特别是穆勒)解决了,经济学家们所要和所能做的只是如何恰当地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事务当中。穆勒因此被称作“古典学派最后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这在事实上导致经济学“在很长时间里几乎没有出现真正建设性的工作”。

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的探索是从研究穆勒的《*治经济学原理》起步的,最终以《经济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把经济学带入了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在这个意义上,谓之“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是非常妥帖的。《经济学原理》无疑是马歇尔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经济思想史上最璀璨夺目的篇章之一。应该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按照最初的设想,此书只是他的鸿篇巨制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原理》最初的版本都是以“第一卷”的名义出版的。此后他便着手写作第二卷。第二卷的写作计划非常庞杂,内容包括对外贸易、货币、贸易波动、税收、集体主义制度以及未来的目标等。一则因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恶化的健康状况,二则因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以及无与伦比的小心和耐心等美德,使得该写作计划一再被变更和延后,最终完全没有得到遵循。

02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

一九零七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中宣布正式放弃这个计划,并代之以独立的两卷:一卷研究工业与贸易;另一卷论述货币、信用、国际贸易和社会活动。这就是后来的《工业与贸易》(年)和《货币、信用与商业》(年),这两本书可以视为《经济学原理》的姊妹篇。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这三部书全都很重要——谁要是只晓得有《原理》这本书,谁就没认识马歇尔。”它们共同构建了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是马歇尔的综合性努力和创造性努力的智慧结晶,彻底改变了经济学超过半个世纪停滞不前的局面。

如果把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仅仅局限于煜煜生辉的思想成果,那么就会严重低估这位经济学大师的伟大之处。在担任剑桥*治经济学教授的二十三年间,马歇尔在他最早的学生福克斯韦尔等的帮助下,毫不动摇地致力于提升经济学在剑桥大学的地位,并且使剑桥大学成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学的中心,而他自己则矗立在经济学山巅的最高处,俯瞰着林林立立的山头,未来至少两代年轻的英国经济学者几乎全是他的学生或追随者,汇聚成英国经济学的主流——马歇尔学派,迄今为止所有正统经济学都可溯源于此。

一八八五年,马歇尔重返剑桥大学出任*治经济学教授。在就职演说中,他确立了争取经济学独立地位的目标。接下来他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个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直到他的所有对手筋疲力竭做出妥协为止,甚至不惜以牺牲很多师友的友谊为代价。例如,马歇尔曾经提到一位“比他年长而博学的人建议他研究经济学”,这个人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西奇威克。西奇威克也一直致力于经济学地位的提高,而马歇尔想要的则是完完全全的独立,这就得让经济学从历史学和伦理学中分离出来。分歧导致两人的友谊公开地恶化了,而且在余生中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可以说,他是我精神上的父母。”马歇尔说道,“在所有有理由向他致以谢意的人当中,也许没有人比我更怀感激之情。”如此真挚的心声也许能够化解任何的不愉快,可惜西奇威克再也听不到了:这话是在他的追悼会上讲的。

一九零三年,在马歇尔的不懈努力下,经济学优等考试(TheEconomicTripos)正式引入剑桥大学,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经济系诞生了。这是马歇尔主宰的学术领地,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英国经济学者从这里启程,把新古典经济学传播到各地。用“桃李遍天下”来指称马歇尔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是恰如其分的;其中的佼佼者有“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

一八九零年十月二十四日,马歇尔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倡议成立英国经济协会。在此之前,其他国家已经出现了专业的经济学家组织,比如德国社会*策协会(年)和美国经济学会(年)。争强好胜的马歇尔显然受到了刺激,或许还有几分嫉妒。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在伦敦大学学院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讨论创建英国经济学会或协会并出版经济学杂志的建议,马歇尔率先发言,提出了成立协会并创办专业经济学期刊的理由。会上唯一持反对意见的是萧伯纳。协会于一九零三年改称皇家经济学会;期刊则命名为《经济学杂志》,由埃奇沃思担任第一任编辑。在马歇尔的坚持下,协会和期刊都采取了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形式,稍后出版的《经济学杂志》创刊号(一八九一年三月)宣称:“期刊应代表所有类别的经济学观点,成为所有经济学流派而不是某一流派的机构。”

至于马歇尔对自己继任者的选择,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引发对马歇尔人格的质疑。马歇尔曾经许诺福克斯韦尔成为自己的继任者,以此说服福克斯韦尔出任伦敦大学学院*治经济学教授,为新古典经济学争取更多重要的学术领地。但在这位超龄服役的老人准备退休时,他显然已经改变主意了:他不仅向选举委员会极力推举年轻的庇古,还毫不避嫌地委托埃奇沃思去游说支持福克斯韦尔的选举人,最终如愿以偿地把庇古扶上马。福克斯韦尔怒不可遏,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断绝了与剑桥的联系,包括与马歇尔的友谊。马歇尔生前曾经多次努力尝试挽回两人的友谊,但一次次都被无情地拒绝了。

是什么缘故导致了这种变局?著名的马歇尔传记作家格罗尼维根对此也含糊其辞,认为优等考试的因素可能就是马歇尔最终选择继承人背后的决定力量,这样的推测显得过于苍白无力,毕竟经济学优等考试早已确立了,执行的人选不构成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庇古来说,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始终在马歇尔的身边,可以从容地证明自己具有胜任这个职位的能力,具有传播新古典学派思想的热忱,而年轻则是他最大的本钱。这位年轻的新掌门确实没有辜负了马歇尔:他把马歇尔奉若神明,精心地维护着马歇尔的经济学圣殿,为它添砖加瓦,为它遮风挡雨,却不容它的基础受到丝毫的损坏。一批又一批剑桥经济学人,在庇古的引领下,向着居中而坐的圣人顶礼膜拜,让马歇尔的统治地位在他退休后,至少延续了一代人。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就经济学的发展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03

《工业与贸易》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退休后的马歇尔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但岁月不饶人,晚至一九一九年,《工业与贸易》才得以问世。也许是这位年长者太急切地期望把自己长期劳作的成果展示给读者,整部著作内容极为丰富而结构略显散乱。全书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数学和图示,是一部通俗易懂却又深刻的著作,并且把创造性努力的成果及其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科的创始人陈振汉教授认为,经济理论重视社会历史背景,是英国经济学的一个传统,而“《工业与贸易》一书基本上是事实的经济史的东西”。尽管马歇尔声称他旨在阐述所处时代的现实经济问题,因而无意使此书成为经济史上的力作,但他确确实实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史资料,而且对史料的运用是如此娴熟和得心应手,以致连他的最杰出的学生凯恩斯也认为这是“马歇尔在历史方面最出色的作品”。略为遗憾的是,此书虽则出版于一战结束之后,但是主要内容是在一战以前就基本完成的,因此对于战争的影响和一战以后的最新情形,只有少数几处略有提及,且语焉不详。

当《经济学原理》一书问世之初,曾在剑桥大学*治经济学教授职位的竞争中输给马歇尔的坎宁安,在一片掌声中出其不意地喝起了倒彩:他攻击马歇尔是基于一般原理而不是经验数据来建立经济史——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对经济史的处理确实是易受攻击的软肋。作为这个传统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马歇尔自然不会忽视经济问题的事实依据,却又不得不牺牲历史事件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部“极简经济史”。这实际上与他的写作计划有关,有关经济史的丰富内容最终会在《工业与贸易》中精彩纷呈。坎宁安未能等到此书的面世,也就无缘领会这位经济学大师的经济史造诣。《工业与贸易》一书足以证明:“马歇尔比起后来非难他的经济学为非历史的、冥思玄想的等等的大多数人来,在历史学的造诣上其实倒更高一筹。”

《工业与贸易》的整体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篇讨论主要国家当代工业技术和企业组织的起源,并以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各国工业领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及其关键因素;第二篇描述了企业组织形式演化的历史过程,研究企业组织目前的形式与未来的趋势,强调技术进步导致大规模生产的增长和代表性企业的扩张;第三篇转而论述垄断趋势和不同形式的垄断组织的兴起,分析垄断对社会福祉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长的附录,这个附录包括十六个专题,除了经济学方法论的说明,内容主要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等的解释。

第一篇从工业与贸易的一般关系着手,按照国别(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勾勒出了各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特点,探讨了一国工业领导地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各国又是如何加以运用的。近代以来,一国工业领导地位的确立过程无一例外都伴随着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现象,这通常被称为“经济奇迹”,隐含着对此无法加以合理解释的意思。但这无非是数百年来经济演进的一个特定阶段——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最近四十年的“经济奇迹”同样也不例外:改革就是市场化,开放就是全球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接近工业化进程尾声的国家来说,马歇尔对四国工业领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及其原因的考察,特别是对英国的工业领导地位受到强烈挑战以及美国的兴起所做的预测和分析,即便时隔百余年之后,依然具有极其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马歇尔当然不认为工业领导地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绝对的理由认为,工业领导地位会跟近来一样一直保留在相同的种族,或相同的气候条件下;甚至也无法认为它的一般特征会保持不变。”在他看来,只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工业领导地位的主动权将会掌握在这些国家手里,它们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资本充足,并且能够把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理念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这些理念并非现有工业强国的专有财产,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就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获得和分享工业领导地位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四国各具特色的工业演进路径,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这并不排斥一国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

第二篇和第三篇研究当代企业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其中,第二篇的内容大体基于开放市场的假设,第三篇则集中讨论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异*突起。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因技术进步而导致收益递增效应,进而催生了大规模工业,并使得工业和贸易部门代表性企业的单位规模不断扩大。结果是,十九世纪以家族式管理和合伙制经营为核心的英国的小企业模式,在二十世纪逐渐被以股份制和专业化管理为特征的德国和美国的大公司模式所取代。这同时也伴随着垄断现象的兴起。这种趋势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的,从而使人类美好社会的前景不再是海市蜃楼。但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市场竞争是否还能维持?这被称为“马歇尔冲突”,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难题。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无法调解的矛盾。马歇尔则指出,一个地区的工业氛围和市场环境比起因技术进步而获得的优势具有更强的活力,更大的规模并不是基于成本曲线右侧的选择,而是增长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老的公司会沿用旧办法去应对创新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趋于衰败,取而代之的则是由更富进取心和创造力的企业家所创立的新公司。因此,规模不断扩大和竞争不断加剧是可以并存的。这里的重要概念是时间因素:对短期来说正确的结果,对长期来说常常是不正确的;反之亦然。这是第二篇前半部分的主要议题,可以看成是产业经济学的发端;后半部分展开了对市场销售行为和各种非价格竞争的讨论,马歇尔结合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公司的优缺点等,对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和销售主体的双重角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不仅涉及企业管理和公司金融,还探讨了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

第三篇可以看成是与第二篇的对比,也就是垄断条件和竞争条件之间的对比,同时研究了不同国家所采取的的不同的垄断组织形式。马歇尔指出,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在理论上,在实践中,两者的融合几乎到了难以察觉的程度,“最激烈和最残酷的竞争形式出现在已经不再非常自由而是多少受到垄断控制的市场里。”对不同的垄断组织形式的讨论,是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的实际考察来分析的,包括托拉斯、卡特尔以及集团、联盟和合作等垄断形式。垄断在企业组织中的扩散激起了对滥用垄断力量的担忧,这是导致立法和行*干预的基础。马歇尔并不反对这种干预,但他认为,最有力的保障不是来自*府,而是来自与垄断组织间接竞争的力量,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谁来监管监管者?”现代社会的*府以改善人类福祉之名不断增强管控范围和力量,而实际的结果却是“商业影响往往会使*治腐败,而*治影响往往会破坏商业”。工业和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旨在“所有人都可能有机会过上高尚的生活”。马歇尔最后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但他显然对于官员管理教育的能力表示怀疑,因而不忘告诫:“如果由于马的缰绳过紧而够不到马槽里的水,那么饮水槽的提供是徒劳的。”

经济学史记

每个字都应该有它的价值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歇尔工业与贸易译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