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读完了三本书,《骗局之王》,《影响力》和《经济学思维》。
《骗局之王》是庞氏骗局始作俑者查尔斯.庞兹的自传,讲诉了他自己的“美国梦”,
《影响力》这本书在书店见过太多次了,受名字和封面的影响,我总是将其与宣传领导力之类的书划等号,时至今日却发现这是一本如此吸引人的社会心理学作品。
计划今年把通勤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改变通勤方式,在路上多读几本书,李子旸的《经济学思维》是我第二本在地铁上读完的书(第一本是江南春的《抢占心智》)。
《骗局之王》
20世纪初,意大利青年查尔斯.庞兹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到美国,这个目的是飞*腾达,衣锦还乡。
在开始他“伟大的事业”之前,他两次入狱,根据他的描述,一次是被朋友出卖,一次是被移民检察官坑了。
年近四十,事业停滞,生活拮据,走投无路,直到他发现了利用国际回邮代金券套利的秘密。
国际回邮代金券是一种已在其他国家预付购买并在当地国家可以兑换为当地邮票的凭证,只要这个国家加入了万国邮*联盟,代金券则可以在当地自由兑换。
A国的甲某要给B国的乙某寄送一封信,告知需要乙某提供信息或产品,并在A国购买国际回邮代金券,附在信件中一起寄给乙某;
乙某收到后,将国际回邮代金券兑换成B国的邮票,贴在信件上并寄回给A国的甲某。
庞兹发现,当时万国邮*联盟采用的汇率与当前的最新汇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带来了套利空间,比如以意大利为例,由于货币严重贬值,获利空间可达%。而按照他们的计划,完成这一系列操作仅仅需要45天。
但这里面有几个明显的风险:各国的汇率变化、万国邮*联盟的汇率*策调整、国际回邮代金券的总量。
通常来说,发现了这个隐蔽的套利机会,闷声发大财才是最佳选择,但庞却为此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将其命名为证券交易公司。因为此时的他穷的叮当响还有负债,以个人名义借贷已无可能,反而成立一家名头响亮的公司来融资倒是不错的选择,这个选择,仿佛是在山顶抛下了一粒雪花。
他给投资者承诺,90天内将会获得50%的利润。
一粒雪花从山顶滚下,一路加速,变成巨大无比的雪球。九个月的时间,投资者数量增长到3万多人,资金量为万美金,按照当前价值估算,约为1.8亿美金。
显然,国际回邮代金券是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资金量的,套利逃不掉被压缩或抹平的命运;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新入的本金成为他人的收益。
山顶滚落的雪球,要么遇到宽阔的路面缓缓停下,要么撞得粉身碎骨。
最终这场骗局以崩盘收尾,庞兹再次入狱。
从这本自传的描述来看,仿佛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中年人发现了隐蔽的套利机会,苦于资金困难转而注册公司,承诺高额收益来获取公众投资者;投资者蜂拥而至,警察和监管机构紧随其后,在巨量资金的夹裹下,快速的冲上巅峰,然后在调查和挤兑之下走向破灭。
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由于本书是庞兹以第一人称进行的陈述,其中是非曲直,还请读者正确把握”,我无法去验证他成立公司的初衷,也无法考证他在面对扑面而来的美金时的心态,但是,一个骗局的形成,除了设局者,也离不开那些参与其中的受骗者。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人能心甘情愿的奉上金钱呢?
贪婪?无知?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我认为是无知。一个人不会是因为贪婪而变得无知,但可能是因为无知而盲目的贪婪。
只关心投资的收益率,而不去研究投资的标的,是无知;以自己或他人过往的成功经验来断定未来,是无知;把高额的收益算成了自己的能力,是无知……
收益或者收入,是个人资产(财产、知识、美貌等)的利息,这个是经济学教给我们的,超出的部分,要么是风落之财,要么是陷阱。
《影响力》
为什么我总是提醒自己,要给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去一个电话,请他出来吃一顿饭?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赞扬自己具备某方面的优势后,为什么我反而会更加努力的去维持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为什么前段时间在地铁上遇到一个跟妈妈走散后崩溃大哭的小孩(想到了我儿子),我没有上前去安慰或帮助他?
为什么从未选择信用卡分期的我,有一次在接到招商银行的电话后选择了最不划算的分期业务?
此前出差去拜访客户时,为什么我总觉得那些西装笔挺打扮精致的竞争对手要比我们专业?
为什么健身房的销售或者少儿教育的销售,总是在推销后给我说今天是活动的最后一天?
……
这些问题像就像尘埃一样,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好些问题我能够较好的应对,但从未去深入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
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人类,有时候并非像我们自认为的那么智能,很多时候,大脑倾向于走捷径,条件反射式的进行决策,就像巴甫洛夫试验下的狗,摇一下铃铛就流口水。
而作者提到的这六种原理,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掌握的快速决策模型,以最短的路径和最小的能量消耗,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完成日常的多种决策。
有人愿意多抄近路,意味着愿意去承担近路的风险,那么,也会有人去近路上布设陷阱获取收益,而那六种原理,就是其工具。
文明的进步,会让我们不经思考可以做越来越多的事,虽然降低了思考的成本,但是,无形之中,成本发生了转移,可能变成了金钱,时间等等。
《经济学思维》
这不是一本讲述经济学原理类的书籍,而是以经济学的视角去解读和分析各种现象,很多观点和结论确实是“意料之外”。
难民是福还是祸,关在在于难民所处的社会能否将其转换成人力资源;
越污染越健康,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应该由更高效的发展来解决,而不是回到过去;
你工作别人才会有工作,工作的机会是通过市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保留出来的;
广告费用由谁承担?企业花出去的巨额广告费带动了销售,带来了边际成本的降低,加上行业的竞争,其实对消费者更有利。
……
记得此前在读《变革中国》时,书中提到,中国的这一经济转型是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我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的感觉是,这一句话对中国上个世纪的变革做了非常精辟的总结,此外,也记住了哈耶克这个名字。
这本书中,约有9次提到哈耶克的言论,比如“大部分知识是以分散的且无法集中的状态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头脑之中“,“只有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地利用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里的分散知识”。
或许,我应该去好好读读哈耶克的三部作品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和《致命的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