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投资家网(ID:touzijias)
作者
北山
他的一生璀璨、短暂,光芒、惨淡。他是无数奇迹的缔造者,却最终没能逃过上天的捉弄,病魔的纠缠。在56岁本该意气风发的年纪却撒手人寰。
15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学术界依旧以他为榜样,他就是连“经济学怪才”张五常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
他的一生炫彩夺目,却又充满坎坷。明明家世显赫,前途一片光明,他却不走寻常路,在17岁时写出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后被通缉,入狱10年!
出来后,他又用16年时间精研学术,在没有正规文凭的情况下,成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
50多岁时,他被查出肺癌晚期,却仍坚守学术一线。他走之后,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悼念和惋惜,包括那些学术上的“对立者”。
在学术界,聪明才智之士不少,博学多识之辈也不难求,但预感好,要靠天赋,杨小凯就是这样一个人,别人学也学不来。
一
和很多自小家境贫寒,白手起家,创造一片天的人物经历不同,杨小凯出生在吉林省敦化县,原籍湖南省湘潭县,家世显赫,吃喝不愁,前途无量。
小时候他非常好学,且属于天赋型,即便不怎么看书,也能拿到非常好的成绩,只不过这个孩子在家人看来,十分叛逆,思想超前。
但是那个时代,思想超前是很危险的,杨小凯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写东西,10多岁时他就离家出走,访遍名山大川、田园乡间,记录社会现状。
在拜访上千户家庭后,他写了一篇字的文章,提到“向何处去”。
结果这篇文章火了,在那个信息如此不发达的年代,一篇文章火了,还是出自一个10多岁少年手里,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重视。
引起重视有时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这位少年所做的事情只是客观看待一些发展现状,就像司马迁做史记。但是那必定是个疯狂的时代,他的“年少无知”,带来了惨痛代价。
一句话,断送了他10年青春。
但是如果这10年青春和他另外失去的东西相比,也是不值一提,此处省略1万字......
年,被列为通缉犯的他被判入狱10年,那年他刚刚20岁,还没有谈过女朋友。
二
如果是一般人遭遇此变故,恐怕已经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但他却没有,在那边的10年中,他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努力自学。
他拜那里的教授为师,学会了一身本领,他充分领悟到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的深意。数学、经济、机械,他都已掌握,连里面的教授都夸他,只是觉得有点“可惜”。
此外,他还读马恩经典,读资本论,并反复钻研,用高等数学量化劳动价值论,并推导出高斯第二定理、层级理论、纳什均衡,劳动分工理论等。
别说是在那里,很多人即便坐在舒服的教室里可能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都说机会永远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杨小凯有坎坷,也有幸运。
他出来那年,正好恢复平静,迎来第一次高考。
没有接受正式教育的他,凭借自己10年勤奋苦读,自信的去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用2年时间拿下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
学校里的老师和教授都不敢相信,这真的是一个没有正经学习过的人吗?更让人惊喜的是,他受到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此后只用4年时间,拿下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以及名校教授。
4年时间拿到博士并成为教授,杨小凯天赋如此惊人?
他的天赋确实惊人,但成功背后却是付出辛勤的汗水。
英语一直是他的软肋,为了让自己掌握一口流利的语言,杨小凯每天都在学习英语,白天练到晚上,和他住在一起的同学每天晚上起夜,听他说梦话都是讲英语,颇感惊叹。
凭借惊人的毅力,用了半年时间,他就做到了,1年后他开始发表英文文章,并顺利拿下博士学位。
像普林斯顿大学这种世界名校,天才、怪才数不胜数,中国学生想要独占鳌头,得到同学、老师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读博,更加艰难。
但杨小凯却做到了,无论是天赋还是勤奋,都让外国学生、老师感到钦佩,令他们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有了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杨小凯顺风顺水了许多,很快,他就被邀请到澳洲的莫纳什大学做讲师。他很珍惜这份机会,做讲师那段时间,他把经历都花在了学生以及对课件的研究上,一天当两天来用,老师们都非常好奇,他为什么那么拼,那么努力。
据曾经与杨小凯共事过的*有光教授回忆,“小凯用7个月写过一本百页的书,而我写一本百页的书,却用了很多年。”
拼命努力的背后是,量到质的回报,很快他在学术方面取得瞩目成果,不到一年他就从讲师做到了高级讲师。
三
此后,他持续为学术界做贡献,先后出版了《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新型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等著名刊物,在此基础上,他还自创一门,“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推向另一个高度。
特别是《经济学原理》被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公认是自马歇尔、萨谬尔森以来,第三代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代表作,杨小凯本人也被捧得很高,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真正的经济学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惊世著作,他还发表过29篇学术类文章,且美国经济类前五的杂志都会出现杨小凯的署名,仅后面这些成就,即便是当时的学术界大佬也未必能做到。
杨小凯的成绩很快引起了诺贝尔基金会的注意,他们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