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精读经济学原理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TUhjnbcbe - 2021/4/13 15:24:00
写在前面

读教材和理论性著作真是太让人痛苦了(哭),为了避免产生厌倦,最近打算把《偏见的本质》和《经济学原理》穿插着读,同时把读书笔记分成了略读和精读两类。在写笔记的过程中也的确发现,读书之后做一份这样的输出的确是能够巩固记忆,希望分享的这些东西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经济学原理》一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经济学经典教材,与我在本科时候课堂上的教材不同,这本书更多的强调了经济学原理的运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非各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书中也设计了非常多的贴近生活的案例探讨和*策讨论,非常适合不以经济学为职业或专业的同学作为“闲书”去欣赏。

本文内容来源于全书的第一章,着重介绍少数几个指导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思想。

什么是经济学?

Econom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一个家庭往往会面临许多决策,各个家庭成员分别去做什么以及得到什么回报,比如谁去做饭,谁去洗碗,谁去给猫咪铲屎,谁可以多吃一碗米饭或者谁可以去不用回家。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很多决策,社会需要一种方法来决定要做哪些工作以及谁来做这些工作,谁种粮食谁做衣服谁开发软件,同样社会也需要决定谁吃A5和牛谁吃观音土,也需要决定谁开法拉利谁骑共享单车。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无法提供给人们想要的所有物品和服务,这就是稀缺性。

而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性资源。

下文所列举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为了让大家了解经济学所研究内容的概况。

人们如何进行决策

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作者在下面介绍了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原则一:人们面临权衡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失去另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取舍。我们每花费1小时在刷剧上,可能都会放弃本可用于逛街的1小时。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同样会面临取舍。社会中最常见的权衡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的分配给社会成员。在*府设计*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北欧国家的高福利*策,它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平等,但是同时也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作者这样写到: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做出什么决策,但是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因此,学习经济学要从认识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

原则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在做决策时需要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有时候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比如上学最大的成本往往不是需要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而是为了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收入。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则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会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会系统而有目地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间的灰色地带。例如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完全不吃和大吃一顿之间的选择,而可能更多的是“要不要再多吃一块鸡米花”。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来描述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进行决策。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个有个座位的飞机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元,此时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美元,人们容易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不应该低于元,但是事实上,如果飞机起飞时有10个空位,一个登机口的旅客愿意付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往往也会卖给他。原因是如果飞机有空位,增加这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航空公司为其付出的边际成本可能仅仅是一份餐食的成本而已,只要这位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原则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某个人做出行为的东西。(例如奖励或惩罚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收益和成本来进行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对于市场运行至关重要,例如猪肉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决定少吃猪肉,同时生产厂商决定生产更多的猪肉;再例如高昂的汽油税会促使人们拼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原理五六七是关于人们如何互相交易的。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可以从相互贸易中获益,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贸易,人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相反如果把国家或家庭隔离起来的话,你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等等。(当然如果有能力建立完整产业链的话,会获得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利己的决策者,但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看不见的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他的魔力。例如价格就是这只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原理七:*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我们需要*府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在*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propertyrights)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例如如果有太多的顾客通过非法复制来逃避付费,一家唱片公司就不会生产唱片。

然而,我们需要*府的另一个原因是: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先来考虑效率目标。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externality),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关于外部性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污染。当种产品的生产污染了空气并引起住在工厂附近人们的健康问题时,市场本身并不能将这种成本考虑在内。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marketpower),它是指单个人或公司(或某个小群体)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假设一个小镇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那么这口井的所有者就不会受到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约束个人的利己行为。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再来考虑平等目标。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有效率的产出,它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其报酬。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根据某种*治哲学,这种不平等要求*府进行干预。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影响。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整体经济的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在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约为美元。同一年,德国的人均收入约为美元,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美元,而尼日利亚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之间和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y)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服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原理九:当*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从美国的经济史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近年来经历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上升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且更具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的: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上述推理过程得出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一种最终的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从高水平开始还是从低水平开始,还是从这两者之间的某个水平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决策者在运用各种*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在短期中所经历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由于这些经济*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因此,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后写到:在以后各章中,我们将提出许多关于人、市场与经济的具体见解。掌握这些见解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并不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经济学这门学科建立在几个基本思想之上,这些思想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情况。在全书中我们将要经常提到本章所强调的经济学十大原理。记住这些基本原理:即使最复杂的经济分析也是用这里所介绍的十大原理构建起来的。

总结

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任何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做出决策;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者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府可能改善市场结果。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读经济学原理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