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薛兆丰老师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笔记第一部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一)
笔记第二部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二)
笔记第三部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三)
笔记第四部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四)
笔记第五部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五)
第6章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不确定性:时间偏好带来的回报
第讲易耗品与耐用品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根据时间的维度,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划分为易耗品和耐用品。易耗品是能一次性消耗完毕的物品,比如苹果、鸡蛋、牛奶。耐用品是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提供服务、发挥功能的物品,比如油画、苹果树、空调。我们每个人的人力资本也是耐用品,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发挥功用。
第讲不耐产生交易
不耐就是指急躁、不耐烦。在消费的问题上,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人们总是希望早一点消费,因为早一点消费是确定的消费,晚一点消费就是不确定的消费,因此经济学家有时也将“不耐”称为“确定性偏好”。
影响不耐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年龄。老人比年轻人更容易不耐,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其次,想象力也会影响不耐。想象力强的人,能够把以后得到的奖励看得很大、很具体,自律能力就比较强,不耐的倾向就比较低。耐心跟时局也有关系。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家看不到未来,因此更倾向于不耐,“今宵有酒今宵醉”。耐心跟传统和文化也有关系。有些民族的人在做事时,习惯把它做得很长远。
人与人的耐心不一样,他们对手上耐用品的估值就不一样。有些人看重商品当下的效用,喜欢现货;有些人看重商品未来的价值,偏好期货。这些喜欢现货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货的人就会产生交易。在这个交易中,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利息率,简称利率。
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要对别人进行补偿。补偿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不确定,补偿越大;消费推迟越久,补偿也越大。
第讲利率管制及其后果
在过去,人类生活不确定性高、寿命短,所以要劝人延迟消费,需要给很高的补偿,因此利率普遍非常高,年利率高达30%到60%。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的宗教、法律和舆论,都反对收取利息。
到了16世纪,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得以延长,社会也变得文明,未来变得比较确定,这时真实利率才开始显著下降。从那时起,人们才逐渐接受了收取利息的行为。
如果收取利息的行为受到人为的抑制,出现了利率管制,会产生多个不良后果。首先,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其次,黑社会会应运而生。再者,人们会选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社会越是谴责和限制收取利息的行为,人们借钱的方式就越曲折,借贷交易费就越高。
第讲利率变化支配资本现值
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如果我们认为未来很不确定,贴现率就高,打折程度就高,未来的价值折算成今天的价值就少。
贴现率,会影响人们对未来投资的决策。一个人、一个国家对未来看得越远、越有信心,就越愿意追求贴现率低的项目。如果一个项目贴现率高,未来赚的钱在今天看来就不值钱,这个项目很可能就不值得投。此外,贴现率还影响个人自律程度,一个人越有远见,就越会选择贴现率低的事情,就越自律。
有效市场假说: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第讲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投资和消费之间没有必然的区别。欧文·费雪说过,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不是今天或明天的收入最大化,而是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节制饮食、运动健身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关。过去的人普遍贫困,人均寿命短,及时行乐就显得比较重要。现代人寿命预期大大提高,消费观和生活习惯于是发生变化,今天节制一点,未来就能得到更大的享受。
第讲股价究竟能不能预测
做任何学问,背后都有一个基本信念,那就是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已知现象的把握,总结出一些规律,这些规律能够帮助预测未来。
资产的现值,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预期变了,现值就变。新的知识,也就是新披露的消息,会改变预期,从而改变资产的现值。由于新消息披露的节奏是随机的,因而价格的波动也是随机的。
第讲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
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它的核心含义是,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它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根据这个假说,资本市场没有泡沫,资产价格的波动非常有效,已经准确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
另外一派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存在泡沫,领袖之一是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他指出了一次又一次股市泡沫,证明市场并不有效,资产定价有时过高,有时过低;人是非理性的,人们的反应有时候不足,有时候又过激。
第讲肥猪丸与回报率
养猪有很多生产要素,包括场地、资金、劳动力、管理、技术等。假如有一天,一位教授发明了肥猪丸,猪吃一颗就能长斤猪肉,而且肥猪丸的成本几乎为零。
猪肉多了斤,收益最终基本上归教授所有。教授会向不同的养猪场兜售肥猪丸,第一位养猪场主人会压低价格,但随着教授找到更多的养猪场,养猪场主人会不断提高收购肥猪丸的价格,最终这颗肥猪丸的市场价格会逐渐接近它的边际收入。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普遍的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竞争下,任何资源所能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然而,养猪业的回报率不会因为肥猪丸的发明而提高,因为肥猪丸本身价格在上涨。当人们充分认识到肥猪丸的作用后,肥猪丸的价格就会上涨到一个合理的程度,这时候养猪场的回报率就会趋向社会平均回报率。这体现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会趋向于相等。
预测未来:债券、保险与期货
第讲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
对待风险,人有三种不同态度:风险厌恶、风险偏好、风险中性。比如有两个选择:A.有%的机会得到块。B.有10%的机会得到0块,90%的机会一无所获。如果选择方案A,就是风险厌恶型。如果选择方案B,就是风险偏好型。如果无所谓,就属于“风险中性”型。
年轻力壮的人,为了预备年老时治病的钱,有两种做法。一是现在就开始存钱,每个月存10%的收入;二是每个月拿10%的收入买保险。
如果是选择储蓄,到年老时没生病,这份储蓄就赚到了。但如果生了大病,不仅这份储蓄会用掉,还需要使用其他资产来看病,个人财富就会大幅缩水。也就是说,他未来的财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反,买保险的人更加风险厌恶。如果将来不生病,10%的保险费无法返还;如果将来生大病,保险公司会替他支付医药费,他的财富可以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无论年老时是否生病,他的支出是固定的,财富是稳定的。
保险服务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投保的事项一定存在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第二,每一个投保人的风险概率互不相关。第三,概率事件独立于投保人意愿。
第讲保险的运作原理
保险公司之间展开竞争、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细分,把不同人的风险做精确的划分。把人群分得越细,每个细分组里的成员被占便宜的机会就越小,交的保费就越低,这份保险的吸引力就越强。此外,保险公司还会做加总,也就是在每一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每一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同样风险的人越多,根据大数定律,他们之间发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每个小组所要交的保费也越低。
第讲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
现实生活中,很多被称为“保险”的所谓保险,其实不是保险。
失业保险不是保险,是社会补贴。失业本身既不是随机事件,也不是独立事件。失业和就业一样,都是人自愿的选择。一个人在被解雇的一刹那,可能不是自愿的;但紧接着他没有一看见工作就做,就是自愿的了。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
养老保险也不是保险。每个人都会老,这不是随机事件。养老保险实际上也是一种*府补贴,一种转移支付,把财富和收入从一群人手里转移到另外一群人手中。在很多国家,*府向那些正在工作的人征收一笔钱,直接给那些已经退休的人。然而,随着人们在退休之后寿命越来越长,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这种靠新人维持的养老制度已经一步步走向破产的边缘。
第讲当商品不被当作商品
很多商品,明明是商品,却不被当作商品,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看病难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从需求者的角度看,医疗资源无疑是短缺的。人人都要,但价格又特别低,导致人们只能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排队。价格双轨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医院便宜甚至免费,但排队时间久。医院收费不菲,但不用排队。*府提供免费或廉价医疗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一端,会形成事无巨细的开支管制,以及庞大的行*管理费用。
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把那些本来就是商品的商品,明确地当作商品来对待。
第讲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
期货跟保险一样,满足了人们对于确定性的需求。期货全称期货合约,它做了这样一个安排:其中一方被称为期货合约的买方,他答应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约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期货合约的签约人,必须包括三方,不仅包括买方和卖方,还包括期货市场(中间方)。买卖双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交易,买方向期货市场买合约,卖方把期货合约卖给期货市场。购买期货合约的人获得了稳定性。
期货合约本身不能减少风险。风险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固有的,无法彻底消除。期货合约的重要作用是重新分配风险,让风险偏好的人承担多些风险,让风险厌恶的人少担些风险。虽然风险总量不变,但是人们的整体满足感得以提升。
在期货市场上,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越准确,就越有机会赚钱,所以人们会认真收集和分析信息,以便更准确地对未来价格做预测。
关于小书童: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