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者邱斌细细阅读,经济学的寻根之旅
TUhjnbcbe - 2021/4/21 23:55:00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xwdt/151016/4710759.html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网络上的书单层出不穷,纸质书和电子书得来全不费工夫,读者却难以坚持阅读,于是纷纷哀叹:“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下,关于如何阅读、如何获取真知以及如何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我们有一些想法希望与您分享。

细细阅读,经济学的寻根之旅

作者:邱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原文刊载于《经济学家茶座》

01

引言

我最近在一些场合告诉大家我在刚刚过去的75天暑假里阅读了多本书的经历后,许多听众听后除了惊诧还是惊诧,甚至有些人当场用手机里的计算器算了一下:平均每天8本!这些听众的反应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一般来讲,每天读8本书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甚至有些荒唐。我缘于一度受到“做学问只要读论文即可”的观点的影响,在十几年前曾一度放弃了对于大部头专著的细细阅读,甚至放弃了对我一直喜爱的经济学类畅销书的阅读。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做法极其功利和愚蠢之至,不妨把这一段经历公布出来,供各位茶友尤其是年轻学者参考。

02

细细阅读,探索经济学的历史细节

同只读了十几、二十本专业教科书相比,细细阅读可以还原历史真相,可以告诉你很多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有趣或无趣的真相,从而加强读者(特别是经济学领域的读者)对形成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策的过程的了解。例如,我在暑假中有意无意地阅读了《坚定不移——稳健的货币与好的*府》、《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以及《行动的勇气——金融风暴及其余波回忆录》几本书,连续几届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准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美国及世界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种种挑战,以及在不同阶段美国货币*策的历史背景、形成机制和经济后果。令人感到兴奋不已的事情往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不期而至。不同于上述基本基于美国宏观经济背景的描述、记录和讨论,美国桥水(Bridgewater)公司老总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不仅向读者提供了他的成长历程、生活原则与工作原则,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历史上的一些颇有价值的细节,比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年8月15日在电视里宣布美国不再遵守允许以美元自由兑换*金的承诺。达利欧所记录的这段经历正好可以比照着《坚定不移》这本书阅读,因为这可以让我们从*策制定者沃尔克(尼克松总统当时负责货币*策的财*部副部长和后来的美联储主席)以及老百姓达利欧(长岛大学的本科生和后来的著名国际大宗商品投资人)两种视角探寻“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的原因及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预备生达利欧,当时对于美元和*金脱钩大为不解,并期待美国经济的“崩溃”。然而和预期相反,美国股市居然逆势上扬,大宗商品交易活跃。当然,上述“繁荣”很快就被年的股价下跌和经济恶化所取代,美国在货币*策上构成事实性的违约和滥发钞票,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或许彼时刚刚初出茅庐的达利欧并不明白货币发行的“锚”到底是什么,也无法在二十几岁时对如此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解释。当然,达利欧带给我们的震撼不止这些,他其后独自创立的“机器化”的市场模型,有别于经济学教科书的指导,他运用极其详细的观察和其后的缜密思考,独创了一套市场作用机制,并运用当时功能并不足够强大的个人计算机和回归分析方法,取得了市场成功。正如达利欧在书中所说,“我之所以能够发现其他人错过的经济与市场变动,这一不同的做法是主要原因之一。从那时起,当我观察任何市场时,不管是大宗商品、股票、债券还是外汇市场,我都能发现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失衡之处,这些失衡是那些用传统方式定义供给和需求(将其视为彼此相等的单位)的人觉察不到的。”这些细节性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投资公司的运作方式与决策过程,当然,至于这种方法在其他市场环境中是否依然有效,那就另当别论了。

03

细细阅读,反而事半功倍

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问题,我本人为何在短短的75天时间里可以阅读多本书?首先要声明的是,这本书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非是那些翻翻目录一看不对劲就可以丢掉的书本。我的理解是,一是要业精于勤,要在好不容易拥有的一个较长时间的暑假抓紧一切时间阅读(我有时连续阅读十数个小时,但这并非我推荐的健康的阅读方式),所谓“马上”、“厕上”、“枕上”也。二是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阅读载体,如Kindle或“掌阅”APP里的电子书。据我的经验,电子书翻页操作比纸质版要快的多,也容易管理阅读进度和进行高效的标注和书摘。第三,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细细阅读”是极其高效和可行的。例如,我阅读经济学诺奖获得者席勒和阿克洛夫的《动物精神》中文版时,几十万字的著作只用了一个下午就阅读完毕,原因是,之前该作品的英文版已经详细读过,而且该书大量引用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的《助推》和其他著作。而理查德·泰勒被引用的著作及其思想我事先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由此我联想到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把书“由薄到厚”以及“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大概我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从小受他启发甚至与他不谋而合吧。这和大学生背诵托福词汇或者GRE词汇有着相似的机理。许多本科生向我请教记住英文单词的“技巧”,我唯一告诉他们的所谓技巧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话实说,包括英文考试在内的任何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都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从长远来看,能够记住的英文单词就会随着艾宾浩斯曲线作用的衰减而遗忘殆尽。包括经济学学科和任何其他学科的学习,其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把阅读的功夫花在平时,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加强记忆,其实到了考试或者交稿前,是完全可以有张有弛和从容应对的,这大概也是“阅读技巧”上的厚积薄发吧。因此,任何事若想取得成功,都是功夫在平时。试想,如果一个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的人如果事先没有打好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做好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学习准备,如何能够应对含有很多数学模型的专业书籍的阅读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大程度上一本书算是“读完了”,这也是有不同的判断标准的。以日本东北大学曾道智老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空间经济学》为例,我在今年寒假的某一天用一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因为这本书也就“区区”页左右,之前的前续知识准备似乎也较为完备。然而,直到曾道智老师年9月访问东南大学并为我们连续授课之后,我才知道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因此,对于经济学课本的研读,是不能够运用我之前所介绍的速读的方法进行的,必须一字一句斟酌,一个公式又一个公式的推导才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当然,世界是公平的,特别是从较长时间来看,世界是非常公平的。即使对于非常艰深的经济学课本的阅读,如果能够做到一以贯之的钻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后续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的。

04

细细阅读,也是一种寻根之旅

老实说,今年暑假读过这本书以后,我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方法论也部分地被打破了。这源于我对于之前做学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急功近利做法的反思。这个世界上的创造性和好的研究成果的产生,从来依靠的不是循规蹈矩和照本宣科。以前在研究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的机理时,一直信奉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基础科学的进步导致具体的技术进步。然而读了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后,除了对这位穷其一生钻研规模报酬递增和技术本质的经济学家心生敬意之外,我对于CD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作用条件,对于技术的本质的理解都产生了飞跃。在布莱恩·阿瑟的这本旷世之作中,其核心观点认为,不仅科学不是技术的基础,恰恰相反,技术是科学的基础。《财富的起源》作者埃里克·拜因霍克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自熊彼特以来关于技术与经济的最重要的一本书。阿瑟通过明晰、易懂的行文,引人入胜的例子,描述着在从石器到iPod的进化过程中技术怎样“创造着它自己”,因此是一本值得被广泛阅读的,具有深入、持久的重要性的著作。尽管我本人并不完全赞同阿瑟的思想和观点,但他关于人口、经济和技术的路径依赖性的观点深深地冲击着我对现实世界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和上文所提及的桥水创始人达利欧从金融市场微观运作的机制视角对我的冲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以上文提及的另一本书《动物精神》为例,该书两个诺奖获得者认为,在美国过去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收益是敌不过股市收益的。该文作者还用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在过去年左右的成熟市场上,房地产价格每隔30年左右会有一次较大的上下波动。回顾中国房改,直到现在也就20多年历史,我们在没有经历过成熟市场的完整周期之前,这样一种阅读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我们能够在细细阅读之后所得到的启发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在大量而广泛阅读基础之上的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也是某种寻根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总是阅读经济学著作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阅读其他书籍特别是文学类书籍也能够给我们提供较大的信息量。例如我在之前《茶座》文章中提到的村上春树小说中对于新干线的描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日本战后经济飞跃的原因,也给了我们很多具象的认识。假如我们结合野口悠纪雄《战后日本经济史》这本相对严肃的经济学读物的阅读,那么我们就会对日本“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的经济发展史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

细细阅读《哈耶克传》,让我知道了他的经济学诺贝尔奖的获得具有很大的历史偶然性,让我知道了主流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教授对他的严厉批判。细细阅读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现在终结萧条》,让我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有了更多的理性判断;细细阅读《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让我对全球性商品的兴起、奴隶制盛行以及“新棉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经济的影响有了更加明晰的判断。限于篇幅,请原谅我不再一一列举和招致可能“卖弄”知识的批评。在我看来,经济学研究也好,对人生的态度也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那就是,经过了很多很多寻根与奇幻之旅后,你会明白,这个世界从较长时间来看是很公平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对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产出与对人生的期待,都是一场寻根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邱斌细细阅读,经济学的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