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送你六本书,追回年我们丢失的一切
TUhjnbcbe - 2021/4/23 16:50:0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4.4%,为二战结束后全球经济最低增速,这意味着对于许多企业和个人来说,基本上整个年就是白干。

过往落下的,自然要在未来追回来。

但并不是伸开双手说“我要”,或者还像过往那样慢慢走就足够,我们得奔跑才行了。

所以,我在公司群发了一条通知,跟大家介绍了六本能够提升能力的书籍,并且说:只要能够完成这六本书的打卡,就每人奖励元人民币。

有朋友评论说:牛哥,这六本书有那么神奇吗,值得拿出几万块钱来作为阅读的奖励?有两个原因:

1、这六本书我每一本都读过,足够经典,确实值得,假如能够吸收进去,一年时间足以上一个职场台阶。

2、假如我就这么直接把书名甩到群里,说“推荐大家六本好书哦”,我相信可能一个看完的同事都没有。

第二天同事就把书买齐了??

先来具体阐述第一点,我对这六本书的认知:

《万万没想到》

万维钢著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感性的气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豆瓣8.1分的《你好,李焕英》VS豆瓣5.6分的《唐人街探案3》。

说实话,李焕英真的有那么好吗?

唐探3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两者的绝对水平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吗?

甚至,李焕英真的比唐探3拍得更好吗?

究其原因,不外乎还是情感类的因素更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以及人们对于唐探3的期望太高而带来的巨大落差,而这都是属于感性的领域。感性是世界的主旋律,正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我这么讲当然不是在说感性不好,而是说假如一个人放弃了理性思考的话,往往就没办法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尔后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只能相信什么。而这也是为什么我将万维钢先生的这本书放在推荐第一位,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混沌大脑的漩涡,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世界当中各种各样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事件的“不寻常”,然后就开始学会了问自己“为什么”。我是一个文科生,但事实上在我躯壳里燃烧着的却是一个理科生的灵*,所以当初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就是爱不释手,用了一天时间快速读完。尔后,大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没有快速成功的鸡汤,没有治愈焦虑的药丸,但这里有尝试看透世界本质的思考。

《金字塔原理-为什么精英都是逻辑控》

谢玉雄著

一串这样的字母:WJDWFMMSDN给你30秒时间,你可以记忆下来吗?或许你天赋异禀可以,但两天,两个月,甚至两年之后再请你将这串字母写出来,请问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你可能会觉得扯淡,现代人除了身份证和自己的手机号,哪还能记得住别的?

更别提这种毫无意义的数字了。然而我可以,只要按照“我家的WIFI密码是丹牛”的首字母来记忆就好,别说两年,记到我死那天都行。事物与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规律或者规则,这就是逻辑。个人认为,逻辑能力是职场上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职场精英都是逻辑控,而当你的上司本身就是一个逻辑很强的人时,逻辑混乱的人能够混得下去吗?这也是我公司现在新入职的同事都必须读《金字塔原理-为什么精英都是逻辑控》这本书的原因。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当真正掌握这套逻辑方法时,至少能够解决95%的职场问题。另外,我并不推荐大家阅读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近20年前出版再加上翻译的debuff,实在是太枯燥太艰涩了,入门还是阅读谢玉雄先生的本土版本更加合适。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著

大家在读书时肯定都学习过“统筹原理”:

假如煮开水要10分钟,洗碗要10分钟。

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先煮开水,然后在等待水沸的同时洗碗,这样在洗好碗的时候,水也一并煮好了,总共花费10分钟;

但假如将这两项工作反过来做的话,则需要20分钟才能够获得同样的结果。听上去很简单,似乎但凡是个成年人都能做到,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却往往发生相反的事情。例如上班打开邮箱的时候发现有两封邮件,一封是A客户要求报价,一封是B客户让发某一份供应商才有的文件,正确的顺序自然是先找供应商要文件;

毕竟我们不清楚供应商在不在忙不忙,以及他自己是否需要跟别人要这份文件,自然得预留更多的时间,然后在等待供应商发文件的同时处理报价。

但是,许多人的做法却是先处理凌晨三点的邮件,再处理凌晨五点的邮件,完全按照先来后到的时间顺序,难怪日常的工作效率那么低下了。所以我公司对于新入职的同事有一个系列培训,叫职业化培训:

从利用工具、统一认知、沟通反馈、工作协同....等角度,讲述提高工作总效率(不光光是自己的效率,还包括所有和你协同之人在内的总效率)的种种办法、标准和规范。

有一位同事曾经说:假如我处理工作时都要先想想这项工作应该怎么做才符合职业化的要求,这样难道不是更加影响了效率吗?确实是,可假如我们已经将工作方法融入到我们的基因,将其变成了一种本能的肌肉记忆呢?

此时自然不会有什么负担了。所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提高效率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其培养成一种习惯。怎么培养呢?

连续做,不停地做,习惯自然而言就养成了。

不管是每天早晚刷牙这种生活琐碎的事情,还是每周三次去健身房运动这种让人痛苦的事情。

《管理的常识》

陈春花著

每个人都想做管理,觉得“人这一辈子总不能一直干执行工作吧”,但事实上你已经在做管理了。

销售人员管理的是客户们;招聘人员管理的是求职者;行*人员管理的是办公室;采购人员管理的是供应商;…………………………etc。

就算你是一名普通的父母,养育小孩其实也是一种管理:

过于严格则容易性格叛逆,过于宽容则容易不思进取;即使你孑然一身,至少还可以管理自己。所以,真正的管理其实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而是寻求一种人、事、物之间的良好协同,以实现提高效率增强效益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管理,这本《管理的常识》就是入门级别非常好的选择了。至少,还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未来的职业发展路线:到底是走P线(Professional)呢,还是走M线(Management)?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著

问大家几个问题:

·A车在掉头的时候被B车撞了,为什么反倒是被撞A车的全责?·C业务的业绩比较好,D业务的业绩比较差,为什么反而要保护C业务,将更多的询盘分给他?·坏人E把好人F诱骗到没有上锁的工地G,最终好人F失足摔死了,为什么除了工地G之外,好人F也有责任?·火车在行驶过程当中,喷出来的火星子烧毁了农民摆放在铁轨两旁的稻草,为什么法官的判决反倒是农民的责任?

所有的答案,其实都藏在经济学里面。我大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学过《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但老实说,考完试就全部都忘记了。因为我觉得,天生要成为商人的我,学这些大而空的东西有什么意义?但在后来职场六年、创业十年的经历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其实贯穿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不学的话我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再上一个台阶。可是再拿起那些大部头的教科书已经不现实了,于是我开始阅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不得不说“得到”在入门级知识这一块真的做得非常出色,深入浅出,适合绝大多数人。

《SPINSelling销售巨人》

尼尔.雷克汉姆著

每个人都靠出卖某种东西生存。

例如销售员手中的产品,劳动者肩上的体力,培训师脑里的知识,管理者胸中的沟壑,以及每个人共同拥有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人人都是销售。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身处销售岗位上,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具体的销售措施。

因此更多呈现的是思维而并非方法的《SPINSelling销售巨人》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了。这本书,大家别看书名土土得掉渣,却是近代销售科学的奠基石,圣经一样地位的书籍,现代大多数销售方法论,都源自于SPIN的理论。它的重点其实就是四种类型的问题:

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效益问题

只要掌握了它们,不管你卖不卖东西,至少都能够学会如何沟通。我至少阅读了三遍且根据此理论写了几万字文章的经典巨著,无需多言,干就完了。至于第二点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懒惰、懈怠、不思进取的,很多时候:

买了书就觉得内心已经得到了满足;睡前翻几页就觉得自己今天进步了;书在桌子上仿佛知识就已在脑子里。

于是,书是越买越多,但人生却一丝变化都没有。所以,我从来都不相信那些随随便便在朋友圈出现的“我今年要读完X本书”这种flag,实现的概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这就是我们今年要在门徒圆桌举办“好书共读限时活动”的原因,在多个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

1、多个盟友跟你一起读书,每当自己想要懈怠的时候,会倍感压力。

2、输出读书笔记的打卡形式,会更好倒逼自己去钻研书本里的知识。

3、每次完成一期打卡,都能在推荐书单中“任选一本书”作为奖励。

这也意味着,除了第一本的《万万没想到》之外,其余的书你完全可以不用买。

扫码立即参与《万万没想到》打卡??

假如你今年还没有给自己立下任何能力提升方面的目标,为什么不试试“我年的目标,是读完丹牛推荐的这六本书”呢?期待你的加入,也恳请你将这篇文章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六本经典书籍的存在。

或者要是能够推荐你的朋友们来加入我公司赚取这元,那就更好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送你六本书,追回年我们丢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