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折腾了6年,今年终于博士在读了
TUhjnbcbe - 2021/4/24 14:18:00

来源:考博圈(kaoboquan)原创

作者:我的背包编辑:学妹

导读

一板砖丢出去,就能砸到一堆研究生的时代,博士头衔的光环以及博士身份的神秘感早已消失殆尽。然而对于想读博的人而言,一个博士身份意味着太多欣喜。而我的考博故事,折腾了六年。

这六年,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六年,是初入职场愣头愣脑的六年,是和生活迎面撞击的六年。

六年里,不时把脑袋伸出肉体的躯壳,探探心里的小世界与这个骨感的现实中,是否有裂缝。听说那裂缝,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故事有点长,甚至有点奇葩。

就像我读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考研。我读研的开始,也没有想到考博。

就像我在叛逆的高中时代,读着李敖、韩寒,读着金庸、卫斯理,对校园的围墙充满敌意,甚至也没怎么向往考上大学。

好在运气够好,加上少不更事时积累的还算不错的基础,考上了一个三流本科。

在本科时,犯了点错误,在老师的威逼恐吓下,需要“考上研究生”“不然处分要放档案里”。

因此就有考研的故事,也就有了后面考博的故事,生活真是难以捉摸。

当时,为了减少备考压力、提升录取概率,考了自己原本就不喜欢的文学专业研究生。

咳咳,不是不喜欢文学,确实不喜欢文学专业。

研究生比较顺利的考上了,后面才得知当时学校并没有所谓的处分。这是后话。

备考期间,进阶飞快,五个月突击了自己从来没有学好过的英语,从第一次CET-4考来分还被室友质疑是不是买答案,到五个月的自学突击后一举突破CET-6,并成功杀入“”高校面试,而且在研究生的英语作文课堂上,被老师点赞“看来英语基础很扎实”,基础很扎实,基础很扎实,基础很扎实……

考研期间努力学习的日子,竟然构成了我大学时代最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原来学习是如此开心而又充实。

借着这篇文章,想起了遗忘了很久的考研折子戏。

记得考试结束后习惯性地从床上弹起来,打开门,看着外面的漆黑和寂静,心底生起一种空荡荡的感觉。那种空荡荡的感觉,成了这出戏里最鲜活的记忆。

读研后,午夜梦回,想想前路,我内心对“成事”充满了渴望,渴望站到更高的舞台上,渴望成为社会的精英,甚至渴望千万双手在我眼前挥舞。

既然我从来都没有学好过的英语,五个月就可以突破。此事可成,何事不可成!还有我一直喜欢后面又被荒废的数学,还有我一直感兴趣的计算机,还有让我荷尔蒙在血管沸腾的金融学。

我雄心万丈,感到自己宝刀未老,浪子回头,为时不晚,我要攀登一下学术高峰,点亮生命之灯,给被自己耽误的过去一个交代。

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狂傲到近乎傻逼的目标:跨专业去美国读数学博士!

考博的种子,就这么埋在了心里。

为了这个傻楞子目标,我买了某书开始征战GRE、GMAT,去山上找了个寺庙,没有网络、没有肉,把自己关起来修炼了两个月,考过了GRE(分数并不高,换算一下大概0分)。

因为过去教育背景的限制,申请美国的数学博士几乎不可能;

然后我又改为申请金融学,又不成;

又改为申请管理学,又不成;

又改为申请法国的商科。

虽然有一所法国高校给我发了offer,然而距离初心太远,而且学校也很一般,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个时候,我已经站在了研究生就要毕业的门槛上了,研三了!要写毕业论文了!那一年,我想着来年再战,一定拿下美国top50高校的offer,至少也要是top。在毕业的时候,随便报考了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的中文系,又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专业。抱着毕业旅行的心态去的,考的很轻松,没想到成绩还可以。总分数在厦门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都排名第二(不过两所学校的博导都只招一人),英语单科在复旦排名第一(专业课挂科一门)。这是第一次,应届考博,未果。毕业后,留校工作。工作后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考博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只能说,运气实在太好,一路上贵人相助,工作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我也从过去的狂热,转而冷静思考自己是否还有必要重新去国外换个新专业再来一遍。换句话来讲,出国读博的战斗意志被工作后的发展态势削弱了。甚至要不要读博,也成为一个问题。说到这里,不免想到所谓的职业规划,这玩意真的有什么实际指导价值吗?大家的职业发展轨迹难道不是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不确定中逐步画出来的吗?生命中的重大决定,甚至重大转折,大部分都是在各种意外中仓促形成的。毕业后第一年,我没有再次考博。记得厦门大学的博导,还短信关心了一下我的近况。我心里也隐隐有所触动,在考虑眼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我该主动做些什么。我很喜欢在高校工作,不想辞职读博,然后我经历了后面五年的折腾。有的年份,我会报考在职的项目制博士;有的年份,为了提升“中标率”我就继续考中文系的博士;有的年份,我想自己在高校工作,学习工作相互补充,应该考个教育博士。每次考试,都要准备繁琐的材料,填写大量的表格,尤其是都要写博士研究计划。因为每次报考专业换来换去,我的博士研究计划,也是写了一稿又一稿。自己回想起来,都感觉挺中二的。因为自己用心不专,或者说压根就没想明白,我也没有特别刻意的联系导师。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非常敬业的做了一次又一次炮灰。我终于想明白,要读Ed.D(教育博士)。工作后我一直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以文秘工作为主,写了大量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稿、调查报告等。因缘际会,在县、市以及国家教育部有过多次挂职经历。这些所有的经历,都支撑我对教育想做些自己的研究。然后我终于不再心猿意马,选定了针对高校教育管理而设置的Ed.D(教育博士)认真准备起来。选定之后,我先后报考了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最终被华师大录取。现在读博一。说到如何备考1、首先是联系导师,让导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经历和读博的想法,说白了就是让博导知道你“为什么要读博”“为什么能读好”。2、然后就是要多发几篇文章,如果是C刊或者北核最好,退而求其次,多发点普刊甚至报纸都可以,至少可以佐证你写作的某种热情和力量。3、英语的话,我准备的比较少,主要靠吃老本。4、专业课的复习,因为在职备考,时间不充裕,我有这么几个小窍门:

一是买本英汉教育词典,版本不重要,在淘宝上买一本就好,把教育学重要术语的中英文都要背下来,透彻理解词条含义,便于考场上发挥。

二是在教育部网站看一下这几年的教育大事记,看一下社会上的教育特点,然后围绕这些事件和热点做相关知识准备,我当时考试就遇到了结合南京大学梁莹学术事件的考题。

三是把自己平时的工作,用教育学的视角进行一次再整理,再挖掘,又能促进工作,又是有血有肉的复习,何乐而不为呢。

写在最后:

想好了就去做,机会就会不断靠近你,哪怕开始会很受打击。

就像你一直在敲一扇门,敲了好久都没人应,忽然有一天门开了,主人笑容满面地和你打招呼请你进屋,就像你第一次敲门他就在那里等你了一样。

击图片查看考博经验、博士生活、博士感悟等相关文章:后台回复“8”或“八”获取:《博士研究生自我放弃指南》《人大博士告诉你谈恋爱的9个经济学原理》《一个北美文科博士的留学感悟:过河卒子,生活残酷》《博士越来越难考?看看这些高校的要求及建议!》《人大教授聂辉华:如何成为一名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

公号推荐

?

考博圈

考博成功经验的分享,

各种论文、学科干货不时发放,

揭秘考博中不常为人所知的事情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折腾了6年,今年终于博士在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