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建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其研究定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定位:一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科,必须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整体性的研究含义和意义则体现在结构性、系统性、有序性上;二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和体系;三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学科研究定位;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随着一级学科的发展已有了15年的历史。尽管15年的历史不长,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学科发展的状况看,当前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研究定位不清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界限划分不清,成为该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方面,探讨其研究定位。
一、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科的研究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科的研究定位问题,是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增设以来就一直探讨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这个问题在研究实践中日益凸显。有的学位点在该学科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取而代之;有的学位点在该学科建设中,则以*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取而代之。思想认识的不足带来研究实践的误区。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回到思想认识层面。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目录中,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二级学科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属于哲学一级学科,*治经济学二级学科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属于*治学一级学科,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研究特征。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其研究要求应显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否则,这个学科的存在就会受到质疑。该学科的研究要求,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年12月在这个学科增设之际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附录二”所强调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随着学科建设的推进,年学位办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明确定位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两个文件中关于“总体研究”“整体研究”的阐述,基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定位。
考察相关学位点的建设情况,我们看到学科带头人及骨干的专业背景限制了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一是缺乏建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意义的认识,二是缺乏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维和视野,三是缺乏对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应用的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从学科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七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建设、思想*治教育)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无论怎样理解,是表现在理论、历史、现实的结合上,还是表现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上,有一点则是很明确的,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建好其他六个二级学科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建设得怎样、是否准确,直接规约着其他六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从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必然要求规范研究领域,改变现实中存在的以“马克思主义*治哲学”“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领域的现象,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研究,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对象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而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科的研究领域。
其次,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相较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何以能存在并发展,关键就在于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这里,必须解决“整体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的含义和意义。其一,结构性。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为“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作为各部分原理就会支撑这个“结构”的存在,亦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排斥各部分的原理,但它不等于各部分原理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各部分原理的整体协同,即围绕揭示两大类规律展开基本原理的整体协同研究。这两大类规律一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方面的规律,二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协同研究,恰好是避免停留在与揭示这两大类规律并不直接相关的细枝末节上。其二,系统性。围绕揭示两大类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需要形成以系统的整体思维为标志的思维规范,既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联,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客观要求的发展性、开放性,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透视和理解。其三,有序性。基于三个组成部分原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研究,依然具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到*治经济学原理再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有序性,但是,这种排序是整体中的排序,既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结合辩证法应用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未来社会分析的思想历史发展事实有关,也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终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学术理路有关。
第三,整体性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学。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的特征,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整体性如何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学,这是一个极为实际的问题。整体性作为对象的整体,以及对对象的系统性、有序性的认识,具有思维和方法的价值,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教学中,整体性的应用讲到底就是对整体的思维和方法的应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把整体思维和方法贯彻于研究之中,必然会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一起来研究,从而防止割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关系,防止割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中,把整体思维和方法贯彻于教学之中,必然会从教学体系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讲课的内容,而不至于出现一学期16周的课,有十几周讲唯物辩证法的教学状况,或者出现在专题式教学中先讲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而后再讲唯物辩证法的教学状况。
理论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整体性之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重要性,我们才有可能在理论指导之下取得学科研究和建设的巨大进步。
二、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研究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研究定位问题,是个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被忽略的问题,但是,随着一级学科的规范性发展,这个问题在二级学科的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在学术研究中怎么划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是否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否就等于跨入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之中?如此等等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要到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中去探寻。
学术界鲜有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从现有的较少成果来看,有学者认为,“应当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一学科界定为: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简称人民群众解放的科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简称人民群众的解放”。[2]也有学者认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学科界定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类解放(包括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类解放(当然亦包括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般规律”。[3]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前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看法,显然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来谈的;后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看法,显然是将学科的研究对象等同于学科的研究任务了。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呢?所谓研究对象,主要是对该学科核心议题的抽象化和概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核心议题首先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中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客观事实,因而首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其次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而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因而还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研究对象的确定不仅厘清了学科基本范畴,凡是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范畴如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真理与价值、劳动与实践、雇佣劳动与资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明确了学科研究任务,凡是能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任务。
毛泽东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4](P)也就是说,特定的研究对象构成了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特征。而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其研究对象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规定了该学科的基本范畴是实践发展、时代特征、马克思思想、恩格斯思想、列宁的理论、社会思潮等,也规定了围绕特定的研究对象所要完成的学科研究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继承、逻辑脉络、逻辑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和批判错误思潮中的发展等。从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存在着一定的界限。
谈学科的分界,只是说明不同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只是说明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有学科的归属,当然也在于说明学科建设别“荒了自己的地”。但是,并不表明不同学科是截然分开的,其实,各学科在坚守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中,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是可以互补的。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来看,它沿着不同方向展开研究,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和方法。一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和方法。例如,研究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原理,势必要从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整体性上开展研究,即把劳动价值论放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去研究,研究马克思从反对和怀疑劳动价值论转向赞成和创新劳动价值论,研究劳动价值论从一国的应用发展到国际的应用。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和方法研究劳动价值论,一方面可以寻求到揭开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奥秘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透彻研究支撑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研究的劳动价值论之论争。二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畴和体系构建的方向进行研究,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和方法。例如,在商品生产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构成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重要环节,奠定了阶级剥削的前提,从范畴转化上看,这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但“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5](P)因此,必须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来理解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逻辑过程。三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方向进行研究,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结合形成新的理论原理的过程,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研究,毫无疑问是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和方法的。同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研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和记述发展史,才能准确地还原发展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阐述和研究发展史,才能科学地评判发展史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这种互补性是否混淆了学科界限?我认为,这两个学科只要在坚守各自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在研究视野和方法上进行互补,是不会混淆学科界限的,怕的是借“互补性”之名,行“种别人的田”之实。
三、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定位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问题相类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定位问题,也是个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被忽略的问题。但是,随着一级学科的规范性发展,这个问题在二级学科的建设实践中凸显的状况更甚于前者。因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布的申请博士学位点的基本条件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四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必须设立的学科。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限制及其他原因,不在少数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中采取了模糊这两个学科界限的方式。有的学位点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内涵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还有学位点干脆把两个学科重叠起来进行建设。无论哪一种情况,结果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形同虚设”。
前面我们是从研究对象和任务来定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研究,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定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联系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的部分内容,也毫无疑问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部分研究内容。但是,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所要研究的内容远不止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成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研究上,更注重研究基本原理的发展,即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应用,也应该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定位。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则更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定位就是很清晰的了。根据这一研究定位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才会有更清晰而准确的学科归属。
我们还可以从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定位。可以认为,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是这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特征,发展创新中传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承中则又开启了新的篇章。这里,我们专门从它们共同的研究特征角度来谈研究定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侧重于研究从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创立,到20世纪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再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包括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源远流长,前后传承,代有更新;经过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没有“断裂”,而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有学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于研究其普适性,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除了整体性外,就是其内在的普适性特征。普适性也即一般性,而“一般的东西,总是要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单纯的一般存在物。……一般和特殊是矛盾的统一,没有单纯的一般,也没有独立在一般之外的单纯的特殊”。[6](P)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并非不需要发展,它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切真理,它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割裂”开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固化”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定位在只是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就等于葬送这一学科。因此,从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定位在于必须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侧重于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20世纪上半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人进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再到20世纪下半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21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包括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样,源远流长,前后传承,代有更新;经过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没有“断裂”,而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由此可见,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是这两个学科的共同特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历史与理论结合的方法是这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方法。其不同简要地说则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至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定位明确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科,必须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和体系;三是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高校思想*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