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订阅本账号!
问题: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类文章!
答案:点击箭头上方的《大国崛起之经济转型》
一
猝不及防!
突然一声警报传来!
今天,人民日报曝光一个数据:近六成90后有实质性负债,近三成90后需要分期或逾期还款。
人民日报呼吁:每个90后,学会理财吧,做到年不月光!
有人也许会说:仅仅一个数据,能够说明什么,太大惊小怪了吧?
那好吧,就请再再看看以下数据吧:
1、汇丰银行数据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人均债务超过美元(约合平均12万元人民币)。
人均负债12万元!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举债度日,几乎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2、央行数据显示,到年第三季度,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16亿元,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如果翻看过去几年的报道,你就会发现,这一数字在8年间已经增长了接近10倍。
该有多少人,欠债不还或不能换!
3、据蚂蚁金服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在现在35岁以下年轻人里,有56%的人暂未开始储蓄。就算在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储蓄仅也有元。
是的,只有元!也就是说,大部分年轻人根本存不到钱。
那么,90年后使用信贷消费,究竟用在什么地方?
两大头:一个是还房贷,另一个则是过度消费,而后者远高于前者。
据统计,60%以上年轻人的分期消费,用于基本生活和休闲。
一边是年轻人囊中羞涩,月月光的口袋,一边却过得光鲜亮丽,在网贷、逾期和高品质生活之间来回试探。
可以说,过度透支、超前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比传销更可怕,它对年轻人下手!
二
买!爆买!疯狂爆买!
年轻人挣得不算多,花起钱来却如此大手大脚,他们的钱究竟从哪儿来?
一个字,借。
据调查,90后已经成了消费贷款的主力*了。在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将近一半都是90后,他们因此还博得了一个外号:暴花户。
前段时间《奇葩说》,有个辩题是“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在这个辩题里,女孩儿只喝巴拿马的瑰夏冰滴;红酒只喝勃艮第的罗曼尼,有无数支口红。
她也就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但就算花光所有钱,也要维持自己的精致生活。
最近就有这么一个报道,四川泸州一名女子沉迷购物,全年网贷消费20多万,今年又欠下网贷30多万。
原来,这几年妻子没有上班工作,丈夫每月挣几千元,根本还不上。
最终,在“双十一前夜”,只能坐到33层高楼的天台上,以死相逼,阻止妻子借贷消费。
这么多钱,妻子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呢?
女子向家人交代,过去一年的消费去向,主要是“衣服、包包、孩子用品、化妆品、首饰等等”。
还有一位女孩,借了一堆网贷,用于每月2万元到3万元的消费。
最终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在帮女儿还了40万元的贷款之后,决定将其逐出家门。
与此类似,在最近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报告中,你能看到:近64%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来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至于生活用品,几乎见不到。
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来啊爱情啊反正有大把愚妄
来啊流浪啊反正有大把方向
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风光
花一万五,还掉五万。花五万,还掉九万。他们沉迷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追逐着各种爆款,告诉自己花钱买买买就是“对自己好”,就是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仿佛不消费、不花钱,自己就十恶不赦、伤天害理,消费、使劲花钱,哪怕是借贷、哪怕是裸贷,哪怕是赔上一生,你都是光明正大、前途无量的。
然而,在虚拟账单的数字背后,是无尽的物欲深渊,它正在让消费者的人生陷入还不尽的账单黑洞中。
三
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忍不住会问:
为什么往往越是穷人,就越喜欢过度消费,越容易砸钱在奢侈品上,乃至最终走入负债消费的恶性循环之中?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麻省理工班纳吉迪芙洛等三位学者,写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或许可以解答我们的问题。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他们有一次去贫困的村子考察,惊讶地发现,当地许多儿童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但许多家里都有电视机。
村子里的人说,他们会攒很久的钱,买一部电视机。
学者们感到奇怪: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但是吃得更好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更好地提高生产力。为什么宁可把钱用来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呢?
村子里的人回答道:“因为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班纳吉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其实隐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穷人的生活压力更大,烦恼更多,而任何人对于烦恼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都需要排解。穷人烦恼更多,所以他们更需要频繁地释放压力。
穷人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无法承受较长的收获期,因此更追求立竿见影的回报效果,而买买买,这种高频低效、却能及时满足的方式,也因此成为了他们的“最佳解压途径”。
所以,如果穷人很难把钱拿去储蓄,或搞长期投资,如果有点额外的钱,他们更可能把钱花在娱乐或过度消费上,及时行乐,比如,吃一顿丰盛的晚餐,购一台电视机,买一些本来用不上的奢侈品……
联想到国内那些借贷消费的人,和非洲贫困村民相比,虽然他们的消费目标,从晚餐、电视机,变成了高档化妆品、LV包、苹果手机,但底层心理逻辑,又何尝有什么太大变化?与此同时,媒体不遗余力地助推消费主义,各种广告无所不用其极地煽动消费欲望,也是诱导过度消费的一大原因。它们煽动人们无脑消费,甚至将消费与身份、阶层、品味、智商、爱情、亲情统统联系在一起。《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看看这些广告标题吧,他们无不暗示你:不无脑买,就是低级、low!“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看,这就是所谓“抖音女神温婉”过生日的照片。迷恋她的粉丝们,几乎清一色都是和她差不多的95后。男孩们迷恋她,女孩们更是渴望效仿她的“成功人生”。??在这些弥漫着奢侈品和人民币气息的广告塑造下,很多人拥有了自己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买了一大堆贵而无用的奢侈品,最终却只得到一种高富帅/白富美的符号幻觉。写到这里,要参君不禁一声叹息。是啊,生活实苦,可是选择借贷消费、过度消费这样饮鸩止渴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安慰痛苦、自我催眠,最终会让自己活得更苦,直至让生活进入了死循环。四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
一时的享受和侥幸,固然是销*蚀骨般的舒爽,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吃卯粮、透支信用的代价,就是消灭未来。
毕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过度消费有多欢乐,被迫还债时就有多痛苦。这其实也是一种戒*,不过,戒的是过度寅吃卯粮之*,是消费主义泛滥之*!
想想吧,一旦信用逾期,那些催债公司会把电话打到你的父母、同学、朋友,以及所有的亲戚那里,让你受尽恐慌和耻辱,从此再也抬不起头,有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绝路。
在《火车》的原文中,宫部美雪说:“金钱的桎梏甚至能套住街道的足踝,遑论是人的,其套牢的程度会更加严重。被套住的人愿意就这样干枯至死呢,还是肯努力挥舞意志的刀刃,斩断足踝逃脱而去?”
请牢记下面这四段由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铁律吧:
管理欲望。不要一时冲动大买特买,而要实行正常有计划的消费。要知道,真正的自由和快乐,绝不是源于放肆的欲望,而是高级的克制,不要落入消费主义陷阱。
强制储蓄。把每月收入的10%真正存起来,备有能维持3-6个月基本生活的活期储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凶险和意外的,黑天鹅无处不在,需要拥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投资自己。坚持每年体检、打疫苗、办健身卡、投资学习和理财,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有更高的人力资源价格,而口红包包买买买可以延后、缩减,更不要把钱浪费在垃圾食品上。
规避风险。高回报,必然高风险,在梦想取得高额回报之前,首先看住你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本金。利令智昏,孤注一掷,最后的结果往往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过度消费只会给你的人生带上枷锁,从此再无翻身之地。
只有适度消费,投资长期,才是你一生幸福的开始!
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