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几个朋友吃饭聊到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到了机会成本,给了我些启发,今天温故知新,说下几个经济学里面的理论,或许对生活有帮助。
“经济学”三个字,对于我们行业外的人听起来是生僻难懂的定论,错综复杂的图表,不知所言的话术,以及离我们很远的那一群,看起来就十分聪明的社会精英。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经济学是最不被待见的存在,最为生硬的学识,但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件被大众所抵触的学说,却是离普通人生活最近,关乎衣食住行的规则与原理。为什么这么说?
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在《经济学原理》里说:家庭和社会面临着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决策。从我们拥有的资源少于我们所希望的意义上说,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需要在买与卖,挣钱与花钱,干活与享受之间徘徊权衡。
有位经济学家无不犀利的说: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可以让你理解,为什么你会站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队伍里。事实上,经济学就是对人生活中,一切和利益挂钩的生活事项的规律研究。
学习经济学,可以有助于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有助于你理解*府*策的优与劣,以及如何对个人产生影响,帮助你更好的做出个人的决策。
废话就不多说了,我列举了下面六个。
一、不完全竞争
当你想要买一包薯片时,你会发现超市里柜台上,只有那么两三种牌子。当你想要吃泡面的时候,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品牌可供你选择。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不会去想,为何这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工厂,可供选择的品牌却少的可怜?但经济学家会去考虑,并且用不完全竞争,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不完全竞争是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
听起来很复杂,但解释来说就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事实上很多类商品,都由该品类的市场寡头们所把持着,普通企业甚至更好的商品,都很难进入人们视线。
很多年前高考可以说是完全竞争,因为大家的起点差不多,接受的教育以及参与教育的途径都很单一。但现在高考就是不完全竞争,因为有钱人的孩子,往往有许多捷径可以走。经济好一点的家庭,也有能力给孩子报兴趣班,因此不完全竞争,变成了社会的通行法则。
二、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这就意味着,人们所做的任何选择与取舍,都是一场机会成本的较量与权衡。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
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而相应的,养猪和养鸡,则是该农民的机会,选择养哪一类所耗费的必要成本,就是该农民的机会成本。
三、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1、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2、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接着,他举了个例子:假设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四、柠檬理论
阿克尔洛夫最著名的思想是,柠檬市场理论。甜柠檬效应是说一个人拿着一个青青没熟的柠檬,明明知道柠檬是熟透了才甜,因为手上只有青皮的,就说自己这个柠檬味道一定很好,会特别甜,何况有柠檬总比没有的好。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他一个著名假设就是:若你想买一辆二手摩托,卖主对这辆摩托的性能一清二楚,而作为买方的你却只能从这辆摩托的外形来作各种揣测,或者是从你试骑的那一刻的感觉来推断。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由于这宗买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想让买方付款买二手高价车,比让他们用低价买二手车困难得多。
但在二手车市场上,好车车主只愿意以较高价成交,而次车车主却愿意以较低价出手。买主知道有一定的概率会买到次车,因此愿意出的价格就要打折扣。如果市场上的次车比例大到一定程度,这种折扣就足够大。最后,使得好车卖方不再愿意把车投入市场。结果,市场上只剩下了次车。
这种情况便被称作酸柠檬,即劣币驱逐良币。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会充斥市场。柠檬效应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帅哥旁边的女生看起来很普通等,都可以用柠檬效应进行解释。
五、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二十五章二十九节: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里的这个故事,大概说的是:又良善又忠心,又会殷勤管理的仆人,主人就会给的越多。反之,又懒又恶,又没有智慧管理的仆人,就要连本带利都要收回。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领域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从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现象:强者会更强,弱者会更弱。
六、边际效用
这是平时大家讨论最多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品的增加,边际效用是减少的。
通俗的解释就是例如你吃第一块巧克力时是完美的享受,吃第二块时是满足,吃第五块时已经比较困难,当你吃第十五块时就非常痛苦了。
“边际效用”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杰文斯在19世纪提出的。同时期的艾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提出了”供给和需求理论”和“供需平衡点”,之后此理论成为经济学最为基本的工具之一。
上面说的也只是我理解到的一些皮毛,大家有空还是去读读原作,开篇即阐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如果大家想看的话,直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