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内容选摘文/立春第二节理性思维的形态及模式第三节科学思维与方法第四节科学与理论的本质及结构第五节理论研究取向与规律性质第六节经济科学的思维与方法一、经济学思维和理论的特性1.经济学思维的两种特性之概论2.经济学思维的世界观及方法3.经济学的模型式思维工具4.经济学的不确定性思维及模式5.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及原理在多数经济学说流派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中,都会首先假设人是理性的,这是逻辑推理的要求所决定的。如果一定要坚持说有不理性的人和行动的话,那就需要到艺术和医学中去探究这种对象。人的行动固然一定是要有目的和企图的,但在“人是否是理性的”争论中,颇多清晰的目的和企图往往被认定是不理性的,因为它们不是经济性目的,是不计经济代价或不在乎经济效率的。当然这还仅仅是来自目的性质不同这一个方面的原因,更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缘于知识和资讯方面的原因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总之,人与机械钟表系统中的组成零件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只会有误差而毫无不确定性可言。个人行动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个人行动往往处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接受人际关系的约束和影响,其间来自关系方面的动态变化与来自影响-约束方面的动态变化,都会给个人的行动本身及其行动结果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更何况,人的意识活动总是变动不居的,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随时切换或摇摆不定,显然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个人行动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之二。所以,在人是否是理性的问题上所产生的争论,一方面是没有分清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区别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源于对人的意识活动的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知识的原因。另外,仅仅凭借“人的行动有目的”这样一个笼统论断,如果不能对目的这一过于抽象事物概念给予进一步的解析性揭示,那么人的行动不确定性就无从得出,而只能以武断的方式突兀地插入经济学原理和理论中。在社会层面,有能力对大范围人群施加影响或采取措施的机构组织,比如*府,就必须要对比个人行动不确定性更高的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必然是无知的盲动。社会是人际互动关系的各种结构性产物互相作用的功能机制的系统事物呈现,它的主要内涵是自发秩序。人际互动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来源之多、之复杂是不言而喻的。而系统事物的“涌现”或称“突变”特性及其条件,又给社会这种系统事物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来源。人文社会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在我们的知识和意料之外,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难以详述的局面和结果。但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归纳整理出几种便于认知的不确定性结果模式。比如一些*策举措的效果结局可能是局部性的,也可能是全面性的;可能是短暂或可恢复的,也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可能是立即显现的,也可能是隐蔽后发的;可能是影响微不足道的,也可能是震动剧烈决定性的。以上所列可能性的所有后者可能,凑到一起的局面或组合,是应当给予重视的不确定性后果,必须在经济学理论中予以研究,给予命名。本文需要重点指出的以下两种:一种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种是广泛慢性中*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特点,是由一个小的举动施加在一个关键局部点上,从而产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波及全局的永久性的结果。多米诺骨牌效应描述的是由系统缺陷产生的不确定性结局。其实,“多米诺骨牌”这个名称字面描述多少有点误导性,弱化了不确定性这个主要性质。另一个效应名称例如“蝴蝶效应”,或许是这种效应名称的更好选择。广泛慢性中*效应描述的是由强大的力量针对全局的作为,所产生的事与愿违的、症状缓慢并逐步扩展、加强,最终积重难返的不确定性结局。比如税收福利制度、暴力背书的信用货币金融体系、公立教育体制等等。人文世界是一个非常奇妙和复杂的联动系统,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行动,都有可能会产生触发如同一连串多米诺骨牌的效果。当然,其影响力及其波及面,与施加在社会层面的权力性作为的效果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每个人既可能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个被动因素,也可能是中间改变多米诺骨牌进程的一个主动因素。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绝大多数事物都不是单向的和单因果的关系。任何复杂现象背后的事物及事态,其变化都是由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广泛慢性中*效应与自然世界演变影响的综合产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采取一个行动,触发一件事之后,有太多的事情不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不在我们的知识之中,不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而这些看不见的事件及变化也同样会对事态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一个经济学家的好坏或者说水平的高低,就需要看看他是否有能力把注意力从看得见的和已发生的事情上,移到看不见和未发生的事情上,并且是否能够用理论的思维工具进行有效地处理。为数不少的一些人认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反直觉和反常识的。这其实是因为,经济学家对宏观规律性的结论落实在具体情景中的论断,与普通个人对微观具体事物的经验或知识,在视角范围上有所不同而造成的。前者看似理应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加入后,最终判断结论过于特殊而导致的;而后者由于情景简单,故而不确定性少或没有考虑加入,其判断结果反而更具有一般性。所以那种“经济学思维反直觉、反常识”的认识是错误的。而国内一些“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崇拜者和初学者们却把这种“误识”给强化了,在他们看来,经济学的理论结论如果不与常识和直觉对立起来,就不够“理论”,不够“高明”,不够“奥派”。这既是对理论与常识区别的误解,更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当一些错误的论断被推出后,往往是会与直觉和常识严重对立的,如果抱着“经济学论断就应该反直觉、反常识”的错误观念,会使得一些似是而非貌似正确的结论变得十分顽固起来。经济学并非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在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因素加入考验的情景下,仅凭由简单几根逻辑链条组成的推论,就能推翻屡试不爽或久经考验的常识和直觉。直觉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颇有功效的一种心智能力。直觉可能对也可能错,是否可靠很难说,但其效率很高,而且不会无缘无故。常识是久经考验、屡试不爽,简单得无需思考的正确知识,而且已然达到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程度。比如说:人不吃饭就会饿死,人不喝水就会渴死,这些才是一般、普遍意义的常识。而光是一种电磁波,这在物理学中是常识,却不属于一般、普遍意义的常识。常识被推翻这种事不能说没有,但毕竟是罕见的。不大可能发生在一些并非创新的理论应用的推论之中。一些经济学原理初学者刚刚学到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能够推翻常识,从而在他人面前滋生出某种莫名的智力优越感,就是因为相信了“经济学是反常识和反直觉的”这种错误说法。经济学在一些复杂问题上的结论或许会反直觉,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结论与直觉的对立是必然的。你可以纠正某个直觉的具体、特定的错误结论,那也是由于这个直觉判断在扩大适用范围的情景中缺少了对不确定性的把握。但你不能无视这个直觉的产生缘由。因为直觉从来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对于那些未经思考整理的直觉,人们会通过知识的增加给予校正,而对于常识,人们会通过理论的学习产生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理论的任务或目标,是对直觉给予校正或巩固,对常识给予系统、深刻的阐释。张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