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打不骂,能让孩子学习好吗
TUhjnbcbe - 2021/5/3 0:22:00
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0901/4689217.html

本文看点:学习之路无疑是复杂的、漫长的,但学习不应该是死板的、痛苦的。为什么你的孩子时间没少花却还是不会?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理解力不如别人,为什么你的孩子道理都懂但就不愿意学?来看一下景芳基于《聪明教学7原理》给出的详细分析吧。

本周三晚,我会在社群内免费讲座中,也会站在更实际的角度,来剖析这些原理,给出更具有实操性的建议。欢迎大家在文末海报中扫码入群!

周一

观点??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12分钟

??????

每次讲起“不鸡娃“和“不焦虑”,就有很多人说,“可是孩子没有好学校,成了人生废柴,也没法快乐呀”,或者“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最后孩子废了就后悔了”。

这种说法貌似有道理,给“鸡娃”充分的理由,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隐藏逻辑是被跳过的,那就是两组默认关系:

佛系父母=孩子学习烂;

鸡血父母=孩子学习好。

做了这样的概念变换之后,通过论证“学习烂”和“学习好”哪个好,那当然是“学习好”更好,就证明“鸡血”更有理。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上面两个等式有道理吗?

这让我想到过去的一个笑话,说是一个练武功的人,翻开了武功秘籍,第一页写着大字:“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个人忍痛自宫之后,翻到第二页,写着:“即使自宫,未必成功”。而第三页写着:“无须自宫,亦可成功。”于是此人吐血而亡。

很多时候,我们先不要急着相信一眼而见的秘籍,说什么“想要学习好,鸡血少不了”。先冷静下来想想,有没有可能是“鸡血打不少,学习还不好”,或者“即使鸡血少,也能学习好。”这种思考是让我们的生活更镇定,也更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路。

其实,学习好不好,不取决于鸡血打多少,取决于有没有正确地理解学习。

1

学习是什么呢?学习是从“不会”到“会”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大脑中发生的一系列神奇的现象,使得大脑中原本不通的路,在学习之后就通了。

例如原本完全听不懂一门语言,学完之后就听懂了;例如原本不能解释某种现象,学了物理化学之后,就知道要用什么原理解释了。

那这些过程如果拆细了,是怎样的呢?

它非常像修路。你的已知世界,是已经建好的城市。你的未知世界,是一片黑暗荒野。你要做的事就是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建立通道,从而理解那个未知。就比如你在生活里认识了苹果,这个红通通甜丝丝的圆形物体是你的已知。而纸上的单词Apple,是你的未知。那么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呢?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图画或者你认识的字,搭起一座桥,桥的一端是单词Apple,桥的另一端是你头脑中的苹果,画就是桥。

通过这样的过程,你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已知世界。每次学习未知事物,你都想想自己头脑中的已知事物,然后想一想搭桥的过程是不是通畅。如果通,就是会了。顺利的情况下,你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已知角落,在头脑中搭出万千高楼的繁华世界。

按这种理解,也就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学习费劲而痛苦,有的人学习轻松愉快了。

老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学习痛苦一定是因为有的地方不通。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聪明教学7原理》,这本书是学习科学这些年的研究综述。所谓“学习科学”,就是研究“学习”的科学,也就是一个人学习好不好,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好。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又好又轻松,那么希望你能花一点力气,把底下的内容仔细看一下。如果父母真能把底下这7条原理理解了,孩子能腾出大量玩的时间,学习成绩还能提升。

我在文章中会讲解这七条原理,在周三晚上的讲座中,我会根据这七条原理,给到实际的建议和生活中的小工具。

2

第一种“不通”,在于头脑中没有对应的已知事物。

已知的东西是此岸,要学的东西是彼岸,连此岸都没有,又何谈到达彼岸?

如果头脑中没有“苹果”,那怎么解释Apple都没用。例如我现在想教你“度规”,英文是metric,释义是“度规张量,是给定坐标的选择后,由坐标系性质构成的一个张量”,你肯定抓狂。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张量”,所以我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在“学习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聪明教学7原理》这本书中,这种情况对应于原理一:学生的背景知识会影响学习结果。

为什么初一对很多学生是滑铁卢?因为初一突然上了很多新学科,物理化学生物,里面所有新概念都要求理解,很多学生头脑里没有储备,乍一听就懵了。

第二种“不通”,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路不通。

我举一个例子,老师问:一个物体的速度要达到多少,才能超越万有引力,飞出地球?学生明明知道万有引力,也知道速度,就是不会算,是为什么?

不是因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不听讲,而是因为在学生的头脑里,无法建立引力和速度这两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好比桥搭到一半搭不过去了,看着海水干着急。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找一本解题手册,直接把答案抄过来吗?如果这样做,就陷入了做题的汪洋大海,一道题背下来,换一道题还是不会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更高层次的抽象概念,把知识串联起来。在上面那道题里,更高层的抽象概念是力的平衡。先把物体受的力找到,建立平衡,再把力的大小算式写出来,速度和引力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被联系在一起了。懂了力的平衡,千变万化的题也不怕。

这就是《聪明教学7原理》这本书中讲到的原理二:新手和专家的知识组织方式不同,因此学习效率大不相同。

新手学生往往学了一大堆碎片知识和公式,但是没有有效的组织架构。可是真正的专家头脑中有完整的架构,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路,能以更高层次的架构联通。

第三种不通,是做题与内心之间不通。

一个孩子可能很喜欢看小说,但是学校的任务是做三张数学卷子。他对数学没有兴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于是坐在桌边扣手扣脚,就是不做题。

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他学不会,阻挡他和正确答案之间的,不是智力,而是动力。

动力看似不像智力那么根深蒂固,貌似是后天的,好改的,但其实往往比智力还难改。这对应于《聪明教学7原理》书中的原理三:动机影响学习结果。很多时候家长苦口婆心劝,暴跳如雷吼,都打不通学习动机这座桥,于是干瞪眼。

这是不理解影响动机的重要因素。只有孩子对一件事的价值评估和对自我的预期结合到一起,才能产生学习动力。

第四种不通,是记住与会用之间的不通。

有的孩子也很勤奋,也背了好多成语、古诗、名人名言,但是让自己做阅读理解分析的时候,或者写作的时候,就是没法灵活应用。数学物理领域更是如此,记了好多“某某法”、“某某定则”,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熟练应用。

这是错误理解了“熟练”的意义。“熟练”不等于简单重复一百遍。“刻意练习”是有必要的,熟练度也是需要锻炼的,但是在初学者和“精熟”——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境界——之间,差的层次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要有“整合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过程。

这是《聪明教学7原理》中的第4原理:精熟的境界需要综合运用才能达到。

第五种不通,是尝试与反馈的不通。

我们爱玩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戏能提供及时反馈。一个人尝试各种各样的刀法,随时获得效果反馈。这样调整几轮之后,一个人就可以找到最优的战术策略。

这样的“尝试-反馈-提升”的成长路径,是非常让人着迷的。“确定目标-尝试多种路径-获得反馈”也是一个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在学校学习中,孩子经常无法获得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老师给到的不是探索尝试的反馈,而是标准化的结果。按理说,当孩子尝试一种解法,应该获得的反馈是自己的探索优缺点在哪儿,问题在哪儿,但是往往只是被抛下来一个正确答案。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答案之间要怎么通过去,于是只好囫囵吞枣了。

有效反馈的意义,是《聪明教学7原理》的第五原理。

第六种不通,是理性与情绪的不通。

孩子遇到前五种不通,自己已经非常难熬了,但父母此时如果不能起到缓解的作用,还雪上加霜朝孩子吼叫一通,让孩子情绪崩溃,他心里的反应就是:这个游戏我不玩了!

假想一个场景就知道了:孩子是挖隧道的工人,前方遇到一块大石头,本来就很难挖通,结果父母不是来舒缓,反而化身为压路机,从孩子身后驶来,前方是石头,背后是压路机,孩子情绪不崩溃才怪。父母可能以为自己从身后碾压,就能让孩子把路修通,但最终的结果通常是把孩子碾压死了。

学习氛围对学习效果有影响,这句话听起来虚,但一点都不虚。这是《聪明教学7原理》的第六条原理。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良好的情绪中,孩子的智力才会开始起作用。

第七种不通,是他人与自我的不通。

一个孩子面临任何新的任务,实际上都会在心里自我评估。“我擅长这件事吗”,“如果我做这件事,会成功还是失败”,“别人是怎么说我的”,“我要怎么才能做好”……孩子内心深处的自言自语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有的时候更为敏感丰富。

《聪明教学7原理》第七条原理说的就是:孩子对自我的信念,会影响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孩子对路径的自我规划,对学习效果很重要。

一个总是被对比“别人家孩子”的孩子,自我评估很可能会比较低,因此任何需要勇气去尝试的、有难度的事情,都可能会因为自我评估的阻碍而提前放弃。让孩子提升自我认知,自己对学业做规划和调整,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3

以上就是这本经典好书《聪明教学7原理》中讲到的7个原理,每一个都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

如果这7重原理都通了,孩子会非常有能量、有效率、有方法学习,可能用别人一半的时间就能达到同样好的效果。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7重原理都通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学得不费力、效果好,所以学习本身就成了快乐。通透的学习也能节省出大量时间,让孩子从事更多自己喜欢的、快乐的事情。

让学习又好又快乐,不在于父母懂不懂英语学习、数学学习、语文学习、物理学习……而在于父母懂不懂“学习”。天下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有相通之处,这就是“学习原理”。

本周三晚7:30,我会给大家带来讲座,分享我对《聪明教学7原理》的理解。我会对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分析,给父母一些自检的活页,也给孩子一些辅助思路的活页。希望这样的分享能让更多人理解学习,也理解孩子,能让学习真的成为快乐的事。不仅快乐,而且学得好。

因为懂得,所以释然。当你真正懂孩子,你自然而然不焦虑。

讲座信息??欢迎扫码入群,免费听讲座??

拓展阅读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年世界青年领袖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打不骂,能让孩子学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