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字▏阅读需要约5分钟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学术遗产之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对“看不见的手”认识和运用不断深化的过程。理解并用好“看不见的手”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依然十分重要。如果要列一份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名单,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年)一定榜上有名。这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全才,不仅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更重要的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科学和理性的时代,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牛顿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把宇宙完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归因于“上帝之手”,亚当·斯密正是受此启发,提出了经济学中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并以此为依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倡导经济活动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是斯密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学术遗产之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对“看不见的手”认识和运用不断深化的过程。理解并用好“看不见的手”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依然十分重要。
起源:上帝之手和自然秩序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对科学的理性和对宗教的虔诚贯穿了他的一生。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推理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开创了经典力学,提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后感叹:“太阳、行星和彗星的这个极精致的结构不可能发生,除非通过一个理智的和有权能的存在的设计和主宰。”
谁给了宇宙第一推动力,并让它如此完美地运行?牛顿认为,只有“上帝之手”才能做到。事实上,牛顿眼中的“上帝之手”主要强调规律的客观性。
18世纪,牛顿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被应用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人们相信,创造世界的上帝是万能的,既然自然界存在一种不加干涉就可以和谐运行的秩序,那么人类社会也必然存在一种“自然秩序”,指引各行各业按规律运转。法国重农学派就是“自然秩序”的信奉者。他们以此为依据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封建特权和*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斯密非常熟悉牛顿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天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早年还撰写了一部《天文学史》。正是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这里的“看不见的手”意指多神论者眼中神的力量。斯密第二次提出“看不见的手”是在年首次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中。他指出富人虽然是自私和贪婪的,但他们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数量很有限。他们雇佣千百人为其劳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客观上却和穷人共享了土地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在这里,“看不见的手”从神学领域过渡到了社会生活领域,已经包含了个人利益促进社会利益的思想。
《国富论》写作之初,斯密曾游历法国,与魁奈等重农学派成员结为好友,深受其“自然秩序”“自由放任”等理念的影响。在《国富论》中,斯密第三次提出“看不见的手”,并用这一隐喻完整表达了经济活动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会自发促进社会利益的思想。“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由此,斯密逐步褪去“上帝之手”的宗教外衣,用“看不见的手”表达支配经济活动的规律,阐述了市场竞争如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
机理:利己动机、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换
“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需要三个环节:利己动机、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换。简而言之,“看不见的手”实现的机理是:人的利己动机启动了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自由竞争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利润的吸引下把资源投入最需要它的地方,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获得报酬,最后通过自由交换完成交易、各取所需,实现“利己”和“利他”的统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
首先看利己动机。没有利己的推动,“看不见的手”就无法伸展。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如同重力在地球上无法克服一样,利己在经济活动中也无法拒绝。斯密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利己动机驱使企业家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自己的决策负责,收益由自己获得,成本由自己承担,事关存亡,企业家自然会格外谨慎、勤勉和机警。如果缺乏有效激励,经济活动就失去动力源,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无法实现。
其次看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必须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这一过程是:利润激发了人类行为中的企业家敏感性,不同生产者为争取利润机会而展开竞争,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预测消费者需求,小心谨慎地组织要素进行生产,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得利润。生产者主观上追求“利己”,但客观上在竞争的压力下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客观实现了“利他”。成功的企业获得利润,发展壮大;失败的企业遭受损失,甚至破产出局。无论成功或失败,竞争都通过价格向市场传递了信号,从而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促进资源在利润的吸引下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实现优化配置。同样,消费者也会为获得最大效用而竞争,他们精打细算,“用脚投票”,选出了最好的企业。“看不见的手”正是借助自由竞争这一过程引导和约束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使“利己”与“利他”互为因果,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趋于统一。
最后看自由交换。分工确立后,人们只能生产自己所需产品的极小部分,每个人都需要他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想获得他人的东西,途径只有三个:掠夺、施舍与交换。显然,前两个途径都不可持续,只有交换最为经济可行。“看不见的手”只能通过自由交换才能最终实现。尽管买卖双方对同一商品价值的主观评价并不一致,但自由交换形成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这一价格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双方以此价格自愿达成交易。只要是自愿的事,就一定是互利的。自由交换的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既满足了自己,又满足了他人,还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市场经济就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使用他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机制,是互利共赢的交换。正如斯密所说,交换使人类“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
反思:有效市场和有为*府
基于“看不见的手”原理,斯密倡导经济自由,主张自由贸易、自由市场和自由放任,反对*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他强调:“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其生产物能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地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洽家或立法家好得多。”如果*治家企图指导企业家如何运用资本,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十分危险。因为他不仅会损害个人利益,也将损害社会利益。
在斯密写作《国富论》时,工业革命的大幕正缓缓拉开,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斯密的经济理论和*策主张反映了18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诉求,为人们创新创业、贸易营商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力量,享受到了“看不见的手”带来的自由、繁荣与富裕。那么,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就万事大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看不见的手”有其缺陷,但并非一般教科书中谈到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关于自发性,经济活动由利己动机驱动,交换在国家诞生前就已存在,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自生自发秩序,并非人类刻意设计的结果。正是自发的自由竞争,实现了“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实践已证明,市场的“自发”比*府的“有意”更能有效促进资源配置。关于盲目性,市场和*府配置资源都要“试错”并付出代价,关键是看哪个代价更小。市场信息高度分散且瞬息万变,*府不可能比企业更了解市场,因此企业配置资源一定比*府配置资源代价更小。关于滞后性,难道和企业相比,*府能未卜先知?市场知识的传递必然有一个过程,正是这个时间差创造了利润机会,吸引了企业家争胜创业,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和“看得见的手”相比,“看不见的手”更为节约时间。举个例子,一遇到下雨,地铁站门口就有人在卖伞。卖伞者的行为的确滞后于天气变化,但他受利润驱动第一时间自发行动,反应肯定比*府快。
“看不见的手”真正的缺陷是自由竞争造成了不同群体收入和财产的差距。这一差距会随着自由竞争不断扩大,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并代际传递,影响社会稳定和*治安全。马克思早就看穿了这一问题,指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出版了《21世纪资本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西方社会严重撕裂,根本原因就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差距。
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是“看不见的手”不断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看得见的手”在制度供给、公共产品、扶贫扶弱方面积极有为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如何正确处理*府和市场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完善。
实践证明,市场和*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府更好结合。”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两只手”都要用好,敬畏市场,尊重规律,让“看不见的手”充分伸展,让“看得见到手”有效到位。
本文于年12月发表于《现代商业银行》。
相关文章:11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创始人吗?13从财富源泉看新冠肺炎疫情后产业发展的“三个关系”——《国富论》的启示(一)14国际分工的是与非——《国富论》的启示(二)15经济学中“利己”的性质与逻辑——《国富论》的启示(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