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春节来临之前,国家住建部,联合深圳市住建局,抛出了一份影响全国、里程碑式的调控措施。
如果说,年7月15日,限购升级、信贷勒紧、交易成本提高的调控措施是杀手级别的,那么,年2月8日,深圳住建局建立的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则是核弹级别的。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以二手住房网签价格为基础,参考周边一手住房价格,综合形成全市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并按照市域全覆盖、区域网格化原则,以住宅小区为区域网格单元,发布了全市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
我们将此文档下载下来,并且将多个重点、网红小区的价格,和市场上中介平台的挂牌价相比较发现,几乎所有小区的降幅,都落入了20-50%的跌幅范围。
以南山区的宝能城小区为例。
所谓的挂牌价均价是元/㎡,官方成交参考均价是元/㎡,单价差距有5.65万元之多。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深圳的豪宅区,蛇口,一栋比较有名的楼盘是:半岛城邦三期。中介网站上由卖家单方面挂出来的单价在19万元左右,但是官方表中给出的参考单价是11.6万/平米,二者差距也非常悬殊。
此次官方给出的,不仅是所有个小区的指导价,并且,二手房经纪公司的所有平台,包括网站、APP、橱窗广告、宣传单、公司或经纪人的各类社交媒体,均不能发布高于成交参考价的房源信息;高于参考价的房源可以过户,买家必须签一份风险告知书。
我们登陆主流的房产经纪平台,看到所有高于了官方指导价格的房源,既不显示成交套数、也不显示成交价格,更不显示卖方报价。
本来,中介平台上面的房价数据,完全没有公信力,就是由业主和中介平台内部人员,随意篡改、制造焦虑情绪、哄抬价格的工具而已。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潜在的购房者,对房地产产业链上,不同角色的企业、人员的暗箱操作、常规套路,一无所知,会在潜意识中参考贪婪的卖家、中介网站的挂牌价,形成市场上的价格锚。
如今,*府官方公布的参考价格,瞬间打掉了虚构的、浮夸的挂牌价,在市场上形成了新的价格锚,成为中介公司、买家、卖家参考的心理价。
但是,如果买卖双方达成了价格的约定,是否可以到房管局去过户呢?
当然是可以的,毕竟现在是自由买卖时代,双方一个愿打愿挨,一个愿挨,自然是可以合法过户的。
但是,买家必须签订一份《风险告知书》,未来自愿承担房价的任何波动风险。
你看到这里,也许会嘿嘿一笑,会觉得官方出台的参考价、指导价,完全没有约束力,卖家只要坚持自己的挂牌价,不松口,谁也不能降低自己报出来的高房价,账面财富不会缩水。
然而,这种举措的核弹级威力,并不在于刻意阻止买卖双方基于房子总价的自由交易,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了,而在于打掉了房产投资的金融属性、杠杆作用,并且从信贷源头,掐灭了推升房价异动的燃料。
因为,银行对房产价格的评估,必须依赖住建局官方公布的参考价!
住建局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到:
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发放二手住房贷款,防控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也就是说,基于参考价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压根不是对买卖双方过户价格的调控,也不是对房产中介经纪平台调控,而是调控银行,逼得银行管住信贷!
只要管住了信贷,年后盘整三年又部分异动的房价,就会成为真正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以深圳的住房市场为例,说明管住信贷的威力,真正可怕的地方在哪里。
以年调控之前的房价为例,适合绝大多数年轻家庭上车的房价,总价在万元左右。
在出台参考价之前,假如首付30%,银行贷款本金总额为70%,那么银行放贷的本金额度达到了万元,购房家庭准备万元的首付款,即可。
但是,官方在年初给出了参考价后,这套房的参考价缩水成了万,那么,银行能够批准的房贷本金总额是万元的70%,也就是万元。如果卖方不降价,依然维持万元的总价,那么购房者需要准备的首付款高达:-=万元。
所以,一套万元总价、经济适用型的房子,如果参考价出台前后不降价,买家需要支付的首付款,从万元,上升到了万,变相将首付比例抬高到了44%。
一个家庭需要改善住房,按照调控之前的挂牌价需要万元总价。
按照同样的计算逻辑,在调控之前,首付只需要万元,银行可以放出七成总价的贷款,约万元。
但是,官方在年初给出了参考价后,这套房的参考价缩水成了万元,那么,银行能够批准的房贷本金总额是万元的70%,也就是万元。如果卖方不降价,依然维持万元的总价,那么购房者需要准备的首付款高达:-=万元。
所以,一套万元总价、改善型的大平房,如果参考价出台前后不降价,买家需要支付的首付款,从万元,上升到了万,变相将首付比例抬高到了51%。
注意,我们考虑的仅仅是深圳家庭首套经济实用型、改善型的房产,首付杠杆被迫从30%,提升到了44%、51%。
如果考虑的是超过万元的豪宅、家庭第二套以后的房产,那首付比例更是夸张,你几乎可以认为要全款购买了,银行贷款完全不会有任何的支持。
所以,在中国经济的南方明珠城市,活跃在房产市场上的投机客、炒房者、因为运气发现买房大有赚头从而囤积了多套房子的市民,可以扪心自问,催生他们通过房产上涨带来的金融属性,哪一个不是通过信贷的杠杆倍数来实现的?
哪怕国家从年就开始管控地方开发商的融资渠道,最近又划定了开发商、银行的多道红线,痴心不死的投机客、炒房客,依然愿意在刀尖上跳舞,通过消费贷、经营贷等低利率、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源,反复套利,输送到了房产市场。
哪怕是普通的、年轻家庭,为了第一套住房,也是必须有家族六个钱包的支持,才能凑足三成首付款,倾其所有,上足了在短期达到3.3倍的杠杆。
官方已经摆明了车马,从开发商侧施加收紧融资的「三条红线」、从银行侧施加了贷款集中度考核指标的「二条红线」,如今又将深圳市所有小区房子的参考价,降低到了所谓挂牌价的50-80%。
去杠杆、去金融属性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锣鼓警报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
信贷水龙头逐渐关闭。
我们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调研不同的声音。
有人声嘶力竭地批评:这哪里还是市场经济时代?分明是在开历史倒车,由无形的行*之手来管控商品价格。
呵呵,这种人,得利的时候就号称是自己的能力、市场的力量;一旦需要他依靠自己的能力时,就一哭二闹三上吊了。
依靠银行体系的信贷支持,才能实现房价上涨、个人身价上涨的经济,是哪门子的市场经济?
行*之手关闭的只是经济上升、市场过热时期的银行贷款通道而已,从来没有拦着市场的买卖双方,依靠自有资金,去自由地交易啊!
关闭商品交易的杠杆通道,怎么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上,写过降低杠杆、收紧信贷,就不是市场经济了吗?
如果卖家不降价,逼得买家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信贷资源的支持,那要不卖家自己,和买家做信贷的支持?
不是号称市场经济、自由交易吗?
有本事别找银行啊!
所以,我们大胆预测,这次核弹级别的调控措施落地以后,深圳的房产交易量,会从年开始连续下降,双方一开始会互相试探,但是最终会在冰冷如山的信贷断崖式下跌面前,承认客观现实,从而在3年之内,使得有真实成交的房价,和官方参考价,归于一致。
所以,请你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力,判断下未来3年,深圳房价将下跌多少幅度。
央行在年11月发布了《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策执行报告》。截至9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4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5.6%。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增速放缓趋势,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年的35%,到年的22.2%,到年的17.8%、年的16.7%,最终到了年前三季度的15.6%。
在房价高位盘整,各大热门城市限贷、限购*策越来越锁死流动性的大市下,要维持房价,必须有越来越强的接盘力量,才能稳住市场。
然而,新入场的房贷资金速度,却越来越慢,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以年三季度末的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7万亿元来计算,哪怕从第四季度开始,未来每年都没有人再买房子了,存量的33.7万亿元贷款额度,以标准的年化4.9%房贷利率来计算,光产生的利息就高达1.65万亿元!
考虑房贷余额依然会增加,考虑贷款的本金部分依然要偿还,1.65万亿元的利息部分,依然会持续10-30年。
居民哪里还有余钱,去考虑生二胎、消费、应对中年失业呢?
所以,如果放任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全社会可用于消费的现金流会持续失血,居民青壮年时期家庭的杠杆风险将始终高悬,这不仅降低了买房者的生活质量,更会冲击实体经济的消费、投资力度,导致就业机会变少,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拉低经济、收入减少、杠杆升高。
我们现在可以冷静下来,复盘年到现在,国家最高层,联合住建部门、银行信贷部门、地产开发商、房产中介平台、自媒体,连续推出的去杠杆、降房价、化解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组合拳。
深圳、上海、杭州、东莞,连续出台史上最严格的限购、限贷措施。
年8月20日,央行牵头,联合住建部,为所有的开发商企业,制定了收紧融资的「三条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
年的最后一天,央行联合了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所有的不同档次的银行,各自划定了「二条红线」: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压缩调整居民买房时候的房贷申请额度。
如今,国家住建部,以深圳为改革样本,史上第一次推出全市所有小区的房产参考价格,作为银行发放信贷的准绳,精准地去杠杆、去金融属性,未来极有可能向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苏州、东莞、武汉等重点城市推广。
如果你认为一种商品,是一种「资产」,但是:
一旦买入完成,5-8年之内无法出售;
在持有的每年中,要付出至少4.9%的年化利息成本;
符合资格的买家资格门槛越来越高,适格的下家越来越少;
即使找到了适格的买家,需要动用六个钱包凑齐首付,银行信贷逐渐退出,首付比例在隐形提高;
官方以行*手段出台交易参考价,成交价高过了,则要买家签订风险告知书;
如果要卖,在公开的经纪平台上,挂牌价只能低于参考价;
交易过程中涉及的税费,一年比一年高;
如果不出售,租赁出去获得的现金流,却从年开始不断下降;
*府一直在引导舆论,未来迟早要开征持有环节的税收……
那么,你还能确定这种商品,是「资产」,而不是「负债」吗?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声音,来自于高高的庙堂,决心之彻底、意志之强烈,是绝不动摇、毫不松动的。
有人说,国家调控的目的,不是让房价跌,而是涨得慢点。
在客观事实面前,这种言论已经不值得一驳了。如果说国家在房产面前,有什么东西最在乎的话,那就是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底线金融风险的充分防范。
高危的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灰犀牛风险的最大来源。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央行的行长。
之所以不是黑天鹅风险,是因为谁都知道风险已经迫在眉睫,却又不相信会在自己手里破灭。
所以,我们一定要睁大双眼,看清历史的大势,不和时代洪流趋势,逆向行动。
当历史的列车驶过,螳臂当车的代价,是粉身碎骨。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