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严复天演论的前世今生
TUhjnbcbe - 2021/5/8 17:00:00

作者:苏则

来源:读嘉

本文共计字数,阅读约需要15-18分钟。

严复介绍西方的学问,正如他翻译的《天演论》中所显示的那样,本来已经带上了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和倾向性,中国当时的读者根据自己的口味阅读和接受严复的翻译,就更增加了这种选择性和倾向性,最后我们所了解的“西学”,是不是本来面目,就很可疑了。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尾巴,就觉得大象长得像个绳子,就是这个道理。一本书和一个人今天我们主要讲一本书和一个人。这一本书:是《天演论》,这是一本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书。讲一个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就是他。《天演论》的原著者,是英国的赫胥黎,他是著名的“达尔文的斗犬”,是进化论的重要宣传者。英国作家——赫胥黎而这本书原先的书名,是《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andEthics),它实际上最初是赫胥黎年5月在牛津大学的演讲稿,之后到年7月,赫胥黎又给这本小册子补上一篇导论,扩充了篇幅,重刊了出来。严复就是依据这个版本,翻译了《天演论》,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按语——也就是自己的点评。他是什么时候翻译出来的《天演论》,还不好确认,但大概是在年前后,到了年六月,这部书就正式出版了,距离英文原著的问世,不过四五年时间,这个速度在当代的翻译界,也是很少见的。严复与《天演论》历史背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是比较喜欢讲我们影响别人的东西,比如说四大发明,丝绸和瓷器,但比较少谈他人影响我们的东西,甚至不太希望别人来影响我们。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清朝,乾隆皇帝就非常自信地表示,“天朝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是因为我们的茶叶、瓷器、丝绸是你们西方所必需的东西,所以朕格外开恩,在澳门让你们做点儿生意,不然我们是用不着和你们这些蛮夷打什么交道的。中国海运出口货物那么持着这样一种态度,当然也就会轻视翻译工作和翻译人员,轻视对外来思想的引入。近代中国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原因,这里不必多说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至少有两次翻译浪潮,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这第一次,是从东汉至唐宋期间,佛经的大量翻译,这一期间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一位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唐玄奘三藏法师,他在我们国家的翻译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那么这次翻译浪潮不但影响到了中国的宗教和民俗,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白话小说。唐玄奘三藏法师唐玄奘三藏法师西域出使图陈寅恪先生有过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发现:“我国的白话小说,像是《红楼梦》、《西游记》、《说岳》这样的小说,虽然看起来是鸿篇巨制,但仔细研究它们的内容结构,就会发现实际上是多种因果报应和感应故事的糅合,而这些元素,要不是从印度佛教文学直接过来的,要么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就可以发现,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借鉴,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譬如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吸收了巴比伦、波斯、埃及等文化的种种元素,而我们认为是正统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最初的源头实际上却是在小亚细亚,对古罗马来说,实际上是外来的宗教。吸收外人的经验理论,不但并不丢脸,而且常常是有益的。前面说的佛教元素,已经成了中华文明有机的一部分,比如敦煌莫高窟的绘画和雕塑,比如那些白话小说,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应当为此感到自豪。而第二次翻译浪潮更加重要,这就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著作的翻译。这一浪潮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我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受过的现代教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学科的结构和内容,实际上都是从西方过来的。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发现和西方相比,科学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差距,因此就有很多开明的知识分子起来,号召向西方学习,做了很多的翻译工作,这也就是著名的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厂天演论之巨大影响力了解了这个大的背景,我们乃可以在此基础上,理解《天演论》的翻译和严复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天演论》是年夏天翻译出来的,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翻译过来的著作,非常之多,那时候北京和上海,有两个官办的图书翻译局,拼命做着翻译的工作,包括严复本人,也翻译过其他的西方学术名著——我们之后会讲到,这些著作的分量,绝不比《天演论》低——但这些著作大多都湮没了,我们记不得这些书的名字,也记不得翻译了它们的人,惟有《天演论》和严复,我们现在还经常会看到它、谈到它。这部书的影响就是有这么大,这么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演论》是当时中国人,甚至是许多现代中国人眼中,西方新学问的标志。下面我们就通过当时一些文化名人的回忆,来证实上面的说法。民国出版界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曹聚仁,他和当时一些文化名流,早的如章太炎,再到鲁迅、周作人等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就说:“近二十年中,我读过的回忆录,总在五百种以上,他们很少不受赫胥黎《天演论》的影响”。我们不妨就来看看新文化运动两位标志性的人物:胡适和鲁迅的回忆录,具体感受一下这部书的畅销程度和影响力。胡适的《四十自述》是这么写的: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气。《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陈炯明不是号竞存吗?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适者生存”,原来胡适这个名字,就是从《天演论》里过来的。他先前不叫胡适,学名是胡洪骍。鲁迅呢?他在《朝花夕拾》的《琐记》里面,把《天演论》当作那个时代新书的代表,谈到了他第一次读《天演论》的情形和受到的巨大震动,之后一段时间,他“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喝茶聊天看书新文化运动的两名主将,受到了《天演论》那么大的影响,那么较旧的一批学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那么当时旧文学的主流是桐城派——我们现在不怎么讲它了,但这是清朝非常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桐城是安徽的一个地名,早期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多数来自安徽桐城,所以称为桐城派,就像今天的京派、海派那样。安徽桐城派代表人物当时桐城派的领袖人物,叫做吴汝纶,他说自己读了《天演论》,就好像刘备得到了荆州一样,觉得非常宝贵。他抄了这部书的副本,把它藏在了枕头里,又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还没有过这样伟大的作品。康有为也为之折节叹服,说“眼中未见此等人”,又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所以我们说,《天演论》是当时中国人眼中公认的“西学象征”,是一点都不夸张的。但是,当时中西交流,条件并不充分,吴汝纶、康有为这些人赞美《天演论》是西学第一著作,但他们其实不懂英文,肯定没有看过赫胥黎的原著。一百多年过去后,中国懂得英语的人不少了,英语世界懂得汉语的学者也不少了,大家回过头去看,发现这部书有两个问题:第一,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高,说不上是西方学术的代表之作或者最高之作,我们看看这部原著的性质就知道了,它最初是演讲稿,是普及性质的,而且没过五年就被严复翻译进来,还没有经受时间的淘炼,怎么能骤然判断它是不是“学术名著”呢?第二个问题更加致命,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时,其实没有那么忠实。他的翻译,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编译,也就是说,严复是挑了自己喜欢的、觉得重要的部分翻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原著叫做《进化论与伦理学》,也就是包括了进化论和伦理学两个方面,但严复做的翻译,只留下了进化论——他把进化论翻译成了《天演论》,却忽略了伦理学的部分。进化论那一部分,相信大家都有了解,自然界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那么严复由此在译文的按语里表示,人类社会也是类似的,不同种族、国家之间,要相互竞争,争取自己的生存机会,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就把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放到人类社会来。但这就和赫胥黎的本意大有违背了。赫胥黎信奉生物进化论不假,但他之所以写这部《进化论与伦理学》,就是为了说明自然界的生存斗争和人类的伦理有冲突,生物进化和自然进化不同,要强调伦理在人类社会中的调节作用。因此,傅斯年先生年轻时甚至这么批评《天演论》:严几道先生——也就是严复——译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假使赫胥黎和孟德斯鸠晚死几年,学会了中文,看看他原书的译文,定要在法庭起诉严复,至少,也要登报辩明关系。这是因为严复不曾对于作者负责任。他只对于自己负责任。他只对于自己的声名地位负责任。他要求出名,然后译书,只要他求名的目的达到了,牺牲了原作者也不是不可以。傅斯年先生严复翻译《天演论》,是不是就完全是为了争名逐利呢?恐怕不是的,傅斯年当时的评价,确实有些苛刻了,但是严复翻译《天演论》并不完全忠实,却的确是一个事实,那么为什么严复要这样做呢?而这样不忠实的译文,又何以能风行中国,影响这么多人呢?这要先从严复本人和他的时代讲起。严复生平年,严复出生于福建侯官,是如今的福州地区。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相当困苦的,父亲是个中医,有*钱的毛病,又早早过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父亲死时,严复才十四岁,但已经娶了妻子,加上母亲和两个妹妹,一家的生计,就靠他的母亲和妻子缝纫绣花支持。中国古代,主要是士农工商四业,*府重农抑商,而实际上农民又很穷,因此想要往上走,主要也就是走“士”这一条路,也就是通过科举上去做官。但科举这条路也需要经济的支持,严复家庭贫困,家族的人大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没有办法供他去旧式的学堂,于是他转而去了福州的马尾船*学堂。所以严复一开始,学的是海*的科目,未来一些著名的北洋水师将领,是他的同学。学堂的课程主要是两块,一块是英文,这对严复之后的生涯意义重大,另一块是数理和航海术,都是偏重实用的科目。严复在这个海*学堂学习实习,整整待了十二年,从十四岁到二十五岁。年,船*学堂组织学生往英法两国学习,这也是中国第一批海*留学生,严复名列其中。严复去的是英国的格林尼茨海*学院,他在英国待了三年时间。当时和他一起的中国学生一共十二人,我们研究这十二个人的留学生活,发现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第一,海*这样的职业,是需要实习的,但严复是唯一一个没有去某个舰艇上实习的学生,他一直待在学校里读书;第二,他在英国留学圈里,以善于论辩著称,当时的大清驻英大使郭嵩焘,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在日记里记录了许多严复的议论,从这些记录看来,严复关心了解的方面很多,不仅仅限于海*的事务,他议论最多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原因,还有就是富国强国之策。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得好,严复似乎是带着一个已经使他入迷的问题到达英国的,这个问题就是:西方富强的秘密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构成了他所有观察思考的基础。所以说到了毕业的时候,英国的教官评价这批中国学生,认为严复的同学刘步蟾等人,对于测绘海图、防守港口、布置水雷等技术工作,非常熟练,可以和西方*人相比,但是比起这些按部就班的海*学生,严复更能“探本溯源”,适合做水师学堂的老师。清光绪年间船*学堂及烟台海*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在英留学期间的合影严复回国后,担任的基本上就是这方面的工作,从年到年,他都待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职,但这不能满足严复的雄心,因为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严复对于海*技术细节上的工作并不特别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如何富强这样的决策上的大问题。实际上我们看严复的生平言行,可以发现他有很强的策士情结。什么是策士?我们可以在《战国策》这样的历史书里看到,或者我们用《三国演义》里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师的角色。有一批知识分子,寻找赏识他们的君主,为他们出谋划策,提出外交内*上的策略,根本目的是推动国家的强大。在水师学堂期间,严复接触到了英国学者斯宾塞的理论,这非常对他的胃口。斯宾塞就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严复后来翻译《天演论》,大量介绍了他的理论。《天演论》的原作者赫胥黎,实际上是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似乎成了陪衬的人物。斯宾塞为什么比赫胥黎更符合严复的胃口?严复很明确地表示:这是因为斯宾塞的学说用西方科学理论,体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严复作为一个策士,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还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进入决策圈,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出身科举,这些年来他先后四次去福建、北京参加乡试,但全部落第了。可以想象,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是非常郁闷的。这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不但使得中华民族的命运面临了危机,还极大程度上震动了严复。我们知道他是海*出身的,他过去的许多同学,包括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人,都已经成了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英勇捐躯了。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我们回过头去看严复甲午战争时期的书信,可以知道这件事对严复的震动是很大的。他的这帮同学,接受的*事教育和他们的技术水平,我们前面讲过,都是一流的,刘步蟾邓世昌他们,作战也不是不勇敢,严复的书信上说,只有一个姓方的同学,临阵退缩了,其他人都敢于在危难之际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学的战死,北洋水师的战败,其实就意味着李鸿章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为什么它们会失败呢?严复开始纠结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他比他的海*同学们,想得都要深一些,他关心的不仅仅是西方坚船利炮的技术,他更关心西方富强的根本。天演论的横空出世严复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没有用,真正要医治的是中国的人心——所以在战争失败的年,他立刻开始了对西方著作的翻译工作,这些翻译工作和先前不同的是,不再局限在技术方面,更多地探讨西方在思想精神上领先于我国的地方,《天演论》就是这些著作的第一本,也是最为畅销、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在大致同一时间段,严复又在天津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论,表达他的思考和看法,这几篇文章非常有见地,至今还有一读的价值。这些思路,和他翻译《天演论》的思路是一致的,应该放在一起看。我们现在可以简要归纳一下《天演论》与这几篇*论文章的思想:1、严复通过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告诉民众,人类之间的竞争也像大自然里动物的生存竞争那样残酷,弱小、落后的民族如果不奋起直追,用达尔文的话来说,如果不“进化”,就会有灭绝的危险,这是为了提高国人的忧患意识;2、严复虽然在总体上更支持斯宾塞,但他又同时采用了赫胥黎伦理观念中“保全种族”的那一部分,这也就是告诉中国人,如果做了努力,还是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3、严复认为,西方倡导民众、社会的进化自由,所以学术发展,技术进步,而东方的圣人们,则为了社会的稳定,限制了民众的自由,通过愚民*策平息民众的进步和竞争倾向,让民众安于愚蠢和淳朴,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如果东西老死不相往来则已,东西一旦接触,长期竞争而进步的种族,当然将击败稳定而停滞的种族,这是民族强弱的原因,也是甲午战败的原因;4、既然国势的强弱,在于民众素质的差异,就要提高民力、开发民智、提高民德,而要做到这三点,只有还民众以自由,使之自由竞争、发展、进化,才能使国家富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思想是相当有见解的,这也是严复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代,这系列作品和翻译得到了上层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严复天演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