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名师侃侃谈第2期访傅十和老师
TUhjnbcbe - 2021/5/10 18:10:00

本期嘉宾

傅十和教授

年博士毕业于波士顿学院(BostonCollege)经济系,现任厦大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劳动、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等领域的实证研究。迄今在《经济研究》、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JournalofPublicEconomics,JournalofLaborEconomics,JournalofUrbanEconomics,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重要课题。

傅十和老师侃侃而谈

Q1:有人说学者很难当,每天都要和复杂艰深的问题打交道;也有人说做学者其实很容易,都是在象牙塔中工作生活,每天所处的环境比较纯粹;傅老师自我评估一下是属于“外向型学者”还是“内向型学者“?就傅老师看来这两种个性特质的学者在日常教学和从事科研方面各有何特点?

傅十和:这与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外向和内向性格还有些区别。就经济学研究的职业来讲,我们时常要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有涉及*策的部分还需要与*府部门、媒体打交道,那么公众演讲、公众表达和人际交流这部分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到了做研究的场景,职业要求我们通常需要的是一种相对安静、沉寂甚至是孤独的一种环境,我们日常的工作主要就是数学建模、处理数据、写作。总体来说我想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具备,做研究的时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出了门就需要与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反馈。再有,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教职,不管你性格有多内向多害羞,在课堂上都是需要与学生们互动的,需要演讲,也需要倾听,需要较为频繁的交流互动。

就我本身来说,早期的学业阶段特别是中学时期我性格也是偏内向,后来进入了研究生阶段以及毕业求职和从事教书这个职业后慢慢地改变了不少,其中一个很大的转变是在美国读博期间担任助研、助教、教课和参加学术会议等,逼着自己做了很多转变。

傅十和老师的办公室一角

Q2:“科研力”是天生的么?还是可以被后天培养?

傅十和:这是我们日常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科研力”是可以被后天培养的。科研力有两种,一种是创新的能力,能提出好的问题;另一种是执行研究的能力,即如何回答一个好的问题。我们在考察学生时,首先注重学生有没有创新的能力,有没有“创造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这个能力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就比较难了,从小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假设你有了一个好问题,你还需要有执行研究的能力最后能把它给做出来,而执行研究的能力通过一套课程和培训程序可以训练出来,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就经济学科来讲,培养的终极目标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需要具备许多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美国,有一个网站就罗列了各种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我刚才查了一下经济学家就大致需要具备18种技能和16类计算机软件技术。

傅十和老师办公室用于学术演示的提板

Q3:傅老师平常会不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师侃侃谈第2期访傅十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