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周末读史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
TUhjnbcbe - 2021/5/16 18:05:00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在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本期奉上台湾清华大学荣休教授赖建诚先生撰写的货币史文。

赖建诚教授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长期在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任教,致力于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出版《边镇粮饷》、《王室与巨贾:格雷欣爵士与都铎王朝的外债筹措》、《经济思想史的趣味》、《经济史的趣味》等多部声誉卓著的著作。

以下是文章原文:

经济学原理教科书里最先提到的法则,可能就是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Badmoneydrivesoutgood(劣币驱逐良币)。其次大概是赛依法则(Say’sLaw):Supplycreatesitsowndemand(供给创造本身的需求)。如果你追女朋友时无微不至,嘘寒问暖事事服务到家,她可能就逃不出这种服务的陷阱。接下来你会变得不可或缺,随时召唤你做这做那。到了这个阶段,你自然明白什么叫做「供给创造本身的需求」。

让我稍微离题,谈一下赛依法则的原理与趣事。这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一项重要前提假设,他们认为每个生产者,都知道自己产品的市场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大致上会均衡,不会有过度供给或需求不足的问题。大家把这个观点,归功于法国经济学家Jean-BaptistSay(-)。其实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古典学派的创立者亚当史密斯(AdamSmith,-)。这个供给会等于需求的基本念信,直到年代才由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他的《就业、利率与货币的一般理论》()里推翻,取而代之的观念是:供给不一定等于需求。年经济大恐慌的基本原因,是「有效需求」(effectivedemand)不足,补救的方法是扩大*府支出,用「创造需求」来挽救经济。

其实这个想法的始祖,是以《人口论》闻名的马尔萨斯(ThomasMalthus,-)。但在赛依法则盛行的时代,经济学者只看重供给面,不认为需求面是个问题。凯恩斯因而替马尔萨斯写了60多页的传记,感念他的智慧,也为他过去所受委屈平反。从经济分析的贡献来说,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说」,重要性远远超过世人所熟知的人口论:人口增加的速率呈几何级数,粮食增加的速率呈算数级数。

事情扯远了,赶快回到主题来。你一定早已知道格雷欣法则,但一定不知道他是谁。有个简单的方法:进入英文版的Wikipedia,查ThomasGresham(-79),你会看到5页的详细解说和相关图片。以下是我对格雷欣的简介。时间是16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在亨利八世到伊莉萨白一世期间,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爱尔兰之间的争战不断,国库严重亏空。主要的筹款方式不外三种:增加税收、货币贬值、国外借款。增税与贬值是内*问题,主权在己。外债则牵涉到三项外在因素:(1)英镑在国外的汇率,这会影响贸易收支与偿债的成本;(2)国际间的可贷资金是否宽裕,这会影响利息的高低;(3)英国的外债信誉是否良好,外国债主是否肯宽延或再借。这三件事情都需要靠王室商人(royalfactor或royalagent),去欧洲各地张罗、协商、谈判。

王室商人要替*府处理外交、*事、贸易方面的事,甚至还要当地下大使和刺探消息的间谍。王室商人是古今中外皆有的角色,他们有些共通的特质:(1)本人或家族在国内的工商企业界有份量;(2)在国际上有声望与人脉;(3)*治上和经济上取得*府或王室的信任;(4)有谈判协商解决高层难题的技巧。台湾的辜振甫先生,在年代到年代初期,就是个好例子。*府对王商的报酬主要有三种形式:(1)颁赠爵位,(2)赏赐封地与田园,(3)授与工商贸易的特许。

格雷欣家族在都铎王朝期间,是名闻国际的王室商人。除了外债与外汇方面的重要贡献,SirThomasGresham还在伦敦建造雄伟的交易所,伊莉萨白女王命名为RoyalExchange,后来虽然多次失火重建,但RoyalExchange之名沿用至今。他还立遗嘱独资创办GreshamCollege,是私人兴学的典范,至今仍在运作,但学术的重要性并不高。

以下把焦点聚在三个论点上:(1)举例说明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与过程。(2)说明格雷欣法则在哪些条件下才会成立?(3)历史上有过反例(良币驱逐劣币)吗?在哪些条件下才会出现?

以晚清各省竞铸铜元的实例,简要说明格雷欣法则的真实性与严重性。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铜贱」(银两价值高,铜钱相对贬值)。但到了年左右,由于英法德列强改采金本位,白银失去货币功能,国际银价大贬,因而大量流入中国,造成「银贱铜贵」(银两价贬,铜钱相对升值)。

晚清的铸币权不在中央而在各省,财*困难的地方*府,立刻掌握机会大铸铜元牟利,简要过程如下。(1)铜元的购买力(相对于白银)上升,所以只要能铸出铜元,民间就有需求。(2)为了大赚一笔,新铸的铜元会保持原有面值,但减少成色(含铜量)。(3)财*困难的甲省,会去搜购含铜量较高的乙省铜元,熔化后铸出成色更低的铜元来牟利。(4)民间自然会把成色较佳的铜元留下,把烂钱用出去,造成劣币驱逐良币。(5)各省竞铸铜元,铜钱愈铸愈小成色愈差。到了清末,情况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内,钱竟然轻到会漂浮起来。格雷欣法则运作到这个程度,就知道这个国家完蛋了。

铜元崩溃后民间用什么钱?因国际银价大跌,外国的银元大幅流入,例如日本的龙银,墨西哥的鹰洋(有一只老鹰标记的银元)。这对有长久银荒症的中国,岂不是好消息么?对工商业界来说,银子是便宜方便了,但对穷苦的劳工与农民,银子还是可望不可及的贵重物品。平民百姓几百年来,日常交易的铜元劣质化,等于是物价急速上涨,生活变得更不稳定更痛苦。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银价大跌,中国的丝绸茶业磁器出口,只能换到不断贬值的白银;但购买外国的轮船枪炮时,就要付出更多的白银。简言之,白银贬值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这怎么会是好消息?

故事说到这里,你大概己可猜出格雷欣法则运作的条件了:(*府规定)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有好几种币值的铜元(例如50元,20元,10元)同时在市面流通,各自的成色不一,含铜量也和面值不成比例,但*府却规定铜元的购买力依面值而定。这时就会发生格雷欣法则:我会把成色好的铜元留在手边,把成色差的钱币花掉。每个人都这么做,市面上就会充斥劣币,良币被藏起来,在市面消失了。

还有一个更基本的观念要厘清。其实在公元前4-5世纪时,希腊已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记载,13世纪的法国也有类似的记载。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初,对这种现象已做过很好的分析,但为什么还称之为格雷欣法则呢?原因是英国经济学者HenryMacleod(-)在他的《*治济学要义》(ElementsofPoliticalEconomy,)里,误以为这是格雷欣最先观察到的现象。其实格雷欣从来没表示过这个见解,真正分析过这个原理的哥白尼反而被忽视了。这个天大的误会,纯粹是Macleod的知识不足。我们今日所熟知的说法“Badmoneydrivesoutgood”,是谁提出的呢?那是英国著名的新古典学派名家StanleyJevons,在MoneyandtheMechanismofExchange()提出的名言。和这个说法较接近的,是年HenriPollain所说的:“Badspeciesmothersanddrivesoutgoodspecie”。

上面说过,格雷欣法则运作的第一个原因,是*府强制规定良币与劣币的交换例: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劣币驱逐良币」来表示「反淘汰的效果」。例如在公家机构内,有人努力工作(良币),有人摸鱼打混拍马(劣币),但同一职等的员工,*府规定的薪资相同。日子一久,劣币逐渐占上风,良币就消沈了。所以问题在于:同酬不同工,就会导致反淘汰。如果努力工作的人薪资较高,打混拍马的人薪资较低,*府不强制同职的人必然同酬,视表现而有不同的薪资,就不会有反淘汰现象。

格雷欣法则的第二项前提,是对货币的质量讯息不对称。现在请从口袋拿出一个硬币,你会看到外圈圆环上有许多垂直的刻线。这个设计当然不是担心你会手滑,把钱滚到阴沟里,而是古早防止刮钱的设计流传至今。我领养的流浪狗,己被宠坏到没有独自过马路的能力,但每次排泄后,都要用腿拨砂石掩埋。这是古老的本能,残留在现代的狗身上:减少被敌人追杀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中世纪铸造钱币的技术不够好,金银币质又软,很容易用刀子从边缘偷刮一小块,俗称「让钱流汗」。长程贸易发达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铸的金银币在各地流通,就出现专业的银钱业者,一方做兑换业务(甲乙丙丁各国的钱币互换),二方面做汇票兑现业务。缺德的moneychanger三头赚:一方面赚兑换手续费,二方面赚汇率差价,三方面收到优质良币后,晚上就让钱流汗,然后把被「剥削」过的钱(已从良币变为劣币),流通到市面上。

这些银钱兑换业者,对哪个钱是良币哪个钱是劣币,当然一目了然。但非银钱专业的商人与百姓,在不知情或被蒙蔽的情况下,就收下劣币在市场流通。日子久了被骗的人多了,铸币者就在钱币设计垂直小线,防止让钱流汗。这就引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第二项条件:对货币的质量讯息不对称时,劣币容易在市面流通,行家把良币藏起来不肯花掉。

货币质量讯息不对称的问题,对现代人已无意义,因为:(1)现代的仪器精良,假钞不易在市面流通。(2)讯息传递快速,不易长期广泛地蒙蔽。(3)已全面使用纸钞、支票、信用卡,无良币与劣币(成色优劣)的问题。现在较担心的是良币驱逐劣币。如果你去峇里岛旅行,会发现他们的币值实在太低。我去超市买东西时,几十块的零头因无铜板可找,竟然用几颗糖果找零。峇里岛的国际观光客终年不断,为何不直接改用美元?不行,因为美元(良币)成为官方货币后,印度尼西亚币(劣币)就没人要用了。

最后一个问题:在金属货币时代,有可能发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吗?要符合哪几个条件才会发生?在哪些国家发生过?为什么很少听说?在此只提一下简要的过程与学理。

依我目前所知,只有在西汉的文帝、景帝时期发生过。它会发生的三项条件是:(1)*府不规定良劣币之间的交换比例,也不规定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2)*府鼓励民间自由铸币(放铸)。民间的铸币者,为了让自己的钱(商品)在市场更有竞争力,就相竞提升货币的质量(提升成色),良币就逐渐把劣币驱逐出去。(3)*府设「衡钱法」,让好钱与坏钱在市场交易时,可公开评比质量,让收授双方对钱币的质量,在讯息上能公开、对称。这套做法的缺点是:*府损失大笔的铸币收入,所以到了武帝时,因为讨伐匈奴需要巨额财*收入,就废止这套世上少见的放铸*策。

参考书目

[1]Dutu,Richard,EdwardNosalandGuillaumeRocheteau():“ThetaleofGresham’slaw”,FederalReserveBankofClevelandEconomicCommentary,October(4pages).

[2]Mundell,Robert():“UsesandabusesofGresham’slawinthehistoryofmoney”,ZagrebJournalofEconomics,2(2):3-38.(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末读史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