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个股民的信条电影观后感
TUhjnbcbe - 2021/5/23 18:21:00

这周一看了诺兰的电影《信条》,当然还是觉得烧脑,但因为之前就接触过“熵增”的概念,所以对于这种物理概念倒是不费解。整部电影近2个多小时,节奏紧凑,此次电影没有像《星际穿越》中过多地对物理概念与原理进行解释,而是靠着情节推动和人物略简单的对白阐述熵增原理和时空逆流。

看完电影的我,心情与头脑一直无法平复,除了看了一些影评拼凑细节与逻辑,脑中一直在思考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作为股民,自然也是在思考电影对于市场与自己的投资能带来什么启示。事实上,不是我牵强附会,面对这个市场,盘面也好,代码也好,跳动的数字,充斥着喜怒哀乐的散户,总给人一种多时空交错的魔幻感觉。

所以这些天一直在想着写点什么,但打开文档头脑又一片空白,思考到今天,就是现在,此文能否写成,写得怎样我也是没有把握的。

一、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时空逆转的电影,关于多维时空的电影,诺兰之前的《记忆碎片》(我没有看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也都是类似的题材但主题与体验都不尽相同。对于诺兰的电影,每部都是精品,都值得至少刷第二遍。尤记得《星际穿越》我是看哭了的,浩瀚的宇宙,库珀看着他女儿的录像,女儿从小到大的影像不断掠过,那种时空交错之下的情感……瞬间眼泪就出来了。

你上一次看过的关于时空逆转的影视作品是什么?大多数人可能恍惚了,但我相信大多数上一次看的是《庆余年》。是的,这也是一部穿越时空的作品,国内类似的作品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步步惊心》(这部我当时是被动看的),更久之前的《寻秦记》(没看过)。这时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一是国内拍摄这种题材的作品都是穿越的古代,而外国的则是从未来穿越到现在;二是中国作品普遍是穿越之后就跟其他作品没两样了,该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无法让两个时空的人与物进行交互带来一些情节的演绎,而外国的则能在不同时空下去演绎情节,并且能交互。

这里面的区别大家以前也都讨论过,似乎是我们太缺乏想象力了,无法去构建那种宏大的叙事与情节,最终同是时空逆转题材,我们拍成了情爱片,而别人拍出了科幻片。当然,现在我们也有了《流浪地球》这种电影,但是还不够多。前阵子还出了新闻,说美国准备拍《三体》了,作为国内极具意义的科幻作品《三体》,我们却拍不出来,这不能说不是遗憾。

《信条》的故事其实也还是老套的谍战类电影,关于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次是主角未来的自己组织过去(现在)的自己去拯救世界。一个俄罗斯*火商人处于癌症晚期,刚好其又掌握了能让整个世界逆转的方法,整个世界逆转的话世界也将随之毁灭。而逆转世界的方法是由一个由七个部分组成的算法,目前缺的就是一钚元素,这也就有了电影最前面国家歌剧院里发生的警匪对抗,其目的就是反派想抢夺外交官手上的钚元素。算法是由未来的科学家发明的,但最后科学家良心发现,又将其分布在七个大国。而此时七个算法又凑到一起,仅缺最后的钚元素。世界毁灭一触即发。

主人公吃了假的自杀*丸逃过一死,而此时真正的任务才开始。主人公到一个风电厂,一个女科学家像其展示了熵减状态下子弹的射出——子弹不是从枪里射出,而是从靶上抽回到枪里,是正常的子弹射出是逆向的。女科学家向其解释了,正常状态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熵增状态,一个封闭系统内高温向低温流动,最终系统从有序到无序。面包从新鲜到腐烂,本身也是熵增的过程。熵增是热力学第二定理,而在熵增过程中也代表着时间的方向。如果能实现熵减而能让时空逆转,事物的状态也将逆行。毫无疑问,女科学家给主人公演示的子弹抽回过程就是熵减的。女科学家又给主人公展示了更多的逆向材料,女科学家认为这种在未来已发明的技术将摧毁目前的世界。因此让主人公依着子弹线索查下去。

好了,本文不是为了重新解析《信条》电影。剩下的故事概要的讲就是主人公最后找了一个叫尼尔的搭档,通过大反派的妻子接触到了大反派。钚元素最终落到大反派手中,大家分析大反派会找一个自己最享受的时间来逆转整个世界进而毁灭世界,而那个时间大家分析其会选大反派和妻子到越南旅行在邮轮上的美妙时光。于是现在的妻子逆转回去,最终杀了大反派,而同一时间,主人公与搭档带着两个*队到了算法所在地,通过时空钳形战术最终制止了算法的启动,拯救了世界。

二、时空逆转与投资

电影让人震憾的其实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时空交错的情节和故事中熵增物理概念本身让人进行的思考。

比方说主人公一开始和尼尔去自由港,来到两个隔开的房间突然出来两个带着面具的黑衣人,一个在尼尔追击下跑了,一个和主人公进行了激烈搏斗。最后主人公制服了他,就要杀了他时尼尔说杀了他不如逼他说出谁派他来的。而就在那个时候,黑衣人被抽出到卷门外消失了。从后来的情节中我们看到那个黑衣人其实就是主人公本身穿越回去的。

这里我们就会想,如果主人公当时杀了那个黑衣人,也就是未来的自己会怎么办?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无解的,就如电影中尼尔讲的“祖父悖论”。

祖父悖论,也叫外祖母悖论,是有关时间旅行的悖论。由法国科幻小说家赫内巴赫杞维勒在年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中提出。悖论情形如下:假如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但此举动会产生一矛盾的情况:你回到过去杀了你年轻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不会有你,那么是谁杀了祖母呢?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母没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杀死祖母。

而电影中时间逆转的概念其实也不新鲜,年一部美国电影《时空扭曲》讲述的也是类似的故事。而《信条》此次特别的地方是其用熵的概念讲述了时空逆转的事情,在熵的概念下。正向时间是熵增,逆向时间是熵减。故在逆向时间下,看到的事物也是逆向的,从而我们看到了电影里倒开的车,看到了主人公被炸后,尼尔笑其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因为被炸而差点冷死的人。

时间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了。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能破解时间的秘密,未能实现所谓的“时空逆转“,也就是我们都受制于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我们讲四维空间,这多出来的一维也就是时间了。相信问看完《信条》电影的股民,如果你问他,如果能时间逆转,你最想告诉以前的自己什么?我相信他们最想告诉过去的自己的会是:一个六位数的个股代码。

这自然是开玩笑,但时间维度,多维思维无疑对做投资是有帮助的,只有线性思维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无疑只有被割韭菜的命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股民觉得某个公司在一个月即将公布的财报会超出预期的好,所以他买入了这个股票,一个月里该股震荡走高涨幅十几个点,等到财报公布这天,公司财报确实亮眼,但是该股高开几个点没多久就开始下挫,最终跌停收盘。这个投资者一脸懵逼,等了一个多月差不多平盘,这时该持有还是卖出股票?

这种情景大家已经见得很多吧,在市场里很常见。大家通常的解释就是该股利好兑现,所以庄家出货了。或者也有人会说,这股财报是好,但是没有超过预期,好大家原来就都想到了,没有超过大家的预期,也就是不及预期大家选择卖出所以就跌了。我那天想了下,觉得市场里做投资决策的人有三个维度:

第一维:就当前市场、股票走势、基本面进行决策,比如上面那个例子,有另外一个股民在那天早上看了昨晚出的财报,觉得很靓眼,然后看个股K线走势也是震荡向上,于是当天高开他就买入,结果就是当天吃套跌停;

第二维:就未来市场与股票基本面预判进行决策,比如上面例子那个股民,依据个股一个月后将披露的“靓眼”财报决策买入股票,结果就是一个多月白忙活;

第三维:就大部分投资者对未来市场与股票基本面的预测而进行的决策进行预判并决策。有点绕口,但其实就是有第三个人在更早之前,可能是财报披露前两个月,觉得大家可能会炒这个股票的“靓眼”财报预期,于是提前买入,之后个股震荡上升,而在财报将公布前几天,该投资者则逐步获利了结了。

其实我总结的这三层思维市场上早已有人说过了。巴菲特都推崇的著名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注意写《资本论》的是马克思,特斯拉的是马斯克)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本的第一章标题便是“学习第二层次思维”,马克斯写道:

人人都想赚钱。一切经济学都建立在相信利润动机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亦是如此,利润动机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以资本相搏。对利润的追逐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物质进步。

但是,这一普遍性也使得战胜市场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数百万人在争夺可能的每一美元的投资收益。谁会得到它呢?领先一步的人。在某些竞争中,先人一步意味着接受更多的教育、在健身房或图书馆里花更多的时间、获取更好的营养、付出更多的汗水、拥有更好的耐力或更好的设备。然而,在投资中这些东西并不重要,投资需要的是更加敏锐的思维,我称之为“第二层次思维”。

接下来,马克斯还列举了两种思维的不同之处:

什么是第二层次思维?

第一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让我们买进股票吧。”第二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它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它不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估价和定价都过高,让我们卖出股票吧。”

第一层次思维说:“会出现增长低迷、通货膨胀加重的前景。让我们抛掉股票吧。”第二层次思维说:“前景糟糕透顶,但是所有人都在恐慌中抛售股票。买进!”

第一层次思维说:“我认为这家公司的利润会下跌,卖出。”第二层次思维说:“我认为这家公司的利润下跌得比人们预期的少,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拉升股票。买进。”

其实,可以看出我总结的三个维度和马克斯说的“第二层次思维”差不多,区别就是我多了个第一维度就是看K线炒股,或许像马克斯那种大伽的层次太高,忽略了现在还有人看了K线就买入股票的了。

所以说,多维思维对于投资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经常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经济这么差股市却涨得那么好,因为股市炒的是预期啊。哪怕有一小点的预期改变,也将在资本市场中引起波动。而其实价值投资者的未来现金流贴现法何尝不是一种未来对当下的穿越呢?首先要假设这家企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要持续经营,而消费类企业而其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稳定,恰恰能存续时间较长;其次,消费股商业模式简单,无太多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未来经营现金流也更好预估。当将未来几年的经营现金流进行贴现后算出的估值与当下估值对比,现在便宜合理便可考虑买入。若因“意外”导致股价大跌,而这个“意外”又不会导致致命打击,则意外下跌将跌出安全边际,更是可以重仓买入。这种机会不多,而来了能否把握住就看平常功课做得足否了。

三、熵增与企业发展

电影中提到的熵增,我最初是在李国飞《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文章中接触到的,文章中推荐了《熵减,华为活力之源》这本书,我也去找来看了,看完之后也是感到很震撼。

任正非将熵增原理从自然科学转移到企业管理和商业进行实践应用,获得很大成功,这本书就是介绍该原理及华为对其的实践。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熵理论与耗散结构。

熵首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熵的单位是焦耳/热力学温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是推移,达到极大值,系统会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熵增定律。

量子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欧文·薛定谔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综合性描述如下:“一个非活的系统被独立出来,或是把它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里,所有的运动由于周围的各种磨擦力的作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也消失了;形成化合物倾向的物质也是如此;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变得均匀了。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地退化成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这就达到了物理学家们口中的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共内部再也不会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事件。”

书里对熵做了一个较好理解的总结:熵就是无序的混乱程度,熵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即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这在经典力学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所有系统最终都会走向平衡静止,即熵死。

而什么可以对抗熵增呢?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语)。由此,书里引入另一个概念——耗散结构。

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就阐明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的新概念,他因此获得了年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既是一个远离平衡的结构,也具有非线性发展及开放性的特征,完全符合耗散结构的定义。因此,耗散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应该适合人类社会。这是普利高津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阐发耗散结构时提出的重要观点。

以上是书里介绍的关于熵和耗散结构的内容。而华为也通过建立华为活力引擎模型(作者所总结)对抗熵增,实现企业发展。在此,将书里模型图放在下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书来看。

当时看完这两个理论我是很震憾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如果用这两个理论来解释就是所有事物都在熵增,即便是生命体是一个耗散结构,但如果我们不进食不运动,进而不断新陈代谢。那么这个耗散结构就只是一个摆设而没有实质内容。那么不运动的我们或许就处于熵增过程,我们也将缺乏活力。但是呢,对抗熵增的过程又是痛苦的,因为熵增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都倾向于不动,躺着总是比起床跑步要舒服。但是不去对抗熵增生命终将结束。

书的序言任正非的话非常好:“人的熵减同样。从幼儿园认字、弹琴到小学学数学,从中学历史、物理到本科、硕士、博士,考试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毕业了,又要接受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挤压。熵减的过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结果都是光明的。从小就不学习,不努力,熵增的结果是痛苦的,我想重来一次,但没有来生。”

开头说了,不知这篇影评会写成什么样,果真写着写着,把影评写到了书评。但值此某国举国之力对抗华为的当下,重温学习华为的企业文化无疑是有意义的,也相信华为终将再次腾飞!

—END—

价值专注者

码字易腰椎间盘突出,打个赏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股民的信条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