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度剖析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事业改革的观
TUhjnbcbe - 2021/5/27 20:20:00
什么药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近期,一篇“把公益写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事业的旗帜上”一文在行业内引发了强烈讨论。本人是支持其观点的,但想在该文的思想基础上再谈一谈,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01

过去30多年,我们都形成了一个认知,啥叫改革?就是推动市场化,只要把*府手里的资源转交给民营企业,然后市场经济那只无形的手就会自动地配置资源,最后的结果都是不错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开始犯迷糊,市场化改革这一招好像也不是在哪儿都灵,尤其是在医疗改革(莆田系,不解释)。甚至连累了给它做广告的百度都被老百姓骂得要死。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这市场化的改革总方向到底对不对?于是就出现了两派声音,正方辩友认为仍然是对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要坚持,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只要假以时日,中国市场一定会演化出那种负责任、有品牌、使用单位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民营检验机构。因为你看全世界那些发达国家,你中国凭什么特殊呢?但是反方辩友说,少来这套,特种设备的检验和教育、医疗这两个产业相似,极其特殊,特殊在哪儿?它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检验人员有相关知识,使用单位没有;大夫有知识,我病人没有;老师有知识,我学生没有。如果你是唯利是图的商家,你检验、教学和治病只是为了挣钱,那我怎么信你呢?那信任无法构建,这个市场就无法启动,所以检验还是应该继续国有国营,这是两派争论。这里就要引用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知识点“信息不对称”。为什么信息不对称会摧毁市场呢?《柠檬市场的故事》——引自《薛兆丰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GeorgeA.Akerlof)有一个关于柠檬市场的研究。柠檬就是我们吃的水果柠檬,它在美国也是个俚语,是指那些成交以后买家才发现有问题的汽车。我们都知道,买一辆汽车特别是二手车,有些毛病不是买车的时候就能发现的,有时需要开上一段时间,甚至要开上一年,经过四季气候的变化,我们才知道它到底有哪些问题。阿克罗夫关于柠檬市场的研究做了这样一番假设:他先假定有位二手车的卖家,这些卖家的二手车价值从1元钱到元钱平均分布。同时,另外有位买家,而且这些买家对每一辆车的估值,都比卖家要高50%。所以这辆车每一辆都能够顺利卖出去,买家和卖家皆大欢喜。但如果把条件改一下,假定只有卖家知道自己车的质量,而买家只知道这辆二手车的质量分布,不知道具体某一辆车的质量,那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买家可以预见,他们随机买的话,能买到一辆平均质量为50元的车。按照我们前面的假定,买家对车的估值要比卖家高50%,所以买家最高愿意付75元来买这些他并不知道具体质量的车。这时,车的质量高过75元的卖家就会离开市场,不卖了。这时市场就只剩下比较低端的汽车,也就是品质从1元到75元之间的汽车。买家知道这个消息后,又进一步调低他们的期望值。如果市场上汽车的品质只是1元到75元之间的,那么汽车的平均价值就降低到37.5元,而买家愿意出的最高价,就下降为56元。这时候,那些手上汽车的质量比56元更高的卖家,也离开了市场。于是,在这个市场里剩下的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下降。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几次,卖家就都跑光了。结果,原来每一辆车都能顺利卖出去、买家和卖家皆大欢喜的局面就不复存在,市场崩溃了。市场之所以崩溃,并不是因为市场里有低端的产品。有低端的产品不要紧,低端的产品可以低价卖。市场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阿克罗夫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使用单位无法分辨哪一个公司检验质量高、哪一个公司检验质量低时,他们就会出较低的价格,这样检验质量高的公司就会离场(无法盈利),长此以往反复循环,检验市场就会只剩下检验质量较低的公司或者崩溃。并且这个还是建立在使用单位像买车的买家、学生或患者一样及其渴望一个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或教育服务。当使用单位不在乎检验质量或更在意合格结果的时候,这样的检验市场崩溃会加速来临,甚至从开始就无效或崩溃。以下内容均假设使用单位认真负责渴望高质量检验的前提下展开。(两工地检验市场的例子我就不举了)。那么,是不是信息不对称的产业就必须国有国营呢?这个认知肯定是不对的,为啥?因为市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嘛,首先商家本身就有这个冲动。你看,现在很多餐馆搞那种开放式厨房,他就是解消信息不对称,怕我们顾客觉得他不干净。现在很多手机厂家在搞发布会的时候,把手机壳里面那么多元器件,所有的配置跟你讲得一清二楚,这商家自己就在解消信息不对称。而且市场运行时间一长,它自然会搞出一种机制,叫品牌,就是信息不对称没关系,我们信大牌子就完了,比如说快餐业,渐渐地品牌会越来越集中。相反,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差的,比如说买棵葱、买颗蒜,我通过肉眼就可以识别这货好不好,所以它就不会有品牌,品牌这个机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还有一点,市场经济一旦出现了问题,这就叫商机,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第三方评审机构,你看现在汽车产业,还有电子产业,往往就会出现第三方的评测机构,这也是他们做生意赚钱的机会好不好?所以信息不对称并不是检验检测、医疗和教育产业的命门,或者说核心问题。那反方同学是不是说错了呢?话也不能这么讲,他们的结论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是把原因给判断错了。检验、医疗、教育这些领域,它最大最大的特殊性是在于两条,第一,试错成本太高;第二,它提供的是非标准的服务。试错这事,那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我到一个餐馆吃饭不好吃,下回永远不来;用这个东西不好用,我告诉亲戚朋友,大家都别用。你看,市场是要求我们消费者先把自己搭进去一次,然后才能够形成对商家的倒逼机制,对市场的优化机制。可是在检验、医疗和教育这些领域,我试不起嘛,我命只有一条,我孩子的未来只有一次,所以检验机构必须得仔细,我要求一开始这个大夫就得靠谱,这个老师就得让我放心。这个市场的信任状态只有两档,一个是0,一个是1,要么不信,要么就信,它不像其他的市场,我可以在0到之间慢慢地去构建这个信任,拿自己不断地去试。更重要的是,它是非标品,比如说其他的标品,比如说制药,那也是从0到1的信任。但是因为它是标品,所以第三方机构、*府机构、FDA、国家药监局可以不断地对它进行评测。可是在检验、医疗和教育两个领域呢,每一次服务都不完全一样,那第三方机构怎么介入呢?所以你看,要想把市场经济运用到检验、医疗和教育当中非常之难,因为它要解决信任怎么样一步到达的问题。那除非一种情况,就是我心里明知这个检验员、大夫、这个老师,他的收入和我交给这家机构的钱是没有关系的,那我就可以信你,你为我检验、治病、教我学问,不是为你的私利。可是你要知道,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你要真的想让这个事业发展,还必须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检验员、老师和医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国有国营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也正是中国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两难的地方,用市场化的方式很难建构信任,用国有国营的方式很难解决激励。那怎么办呢?总得有个解决方法吧?今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的检验与检测分离,看似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检测——解决主动性、积极性的问题,因此检测公司全面市场化。检验——解决试错成本与信任的问题,因此检验不向市场全面开放。但笔者认为,在这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背后,隐藏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要实现这个方案的初衷可谓难上加难。

02

对于特检检验检测事业改革,各种观点当然都有,也都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强调,暂时前提还是使用单位想要更优质的检验检测服务而不是合格的报告)正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解决嘛,一家独大总不是人民有利的事情,先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再说,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而改变的。只要方向没有错,就一定可以实现目标,只是早晚难易的问题。前段时间播放的电视剧《在远方》就讲述了快递改革的发展。开始老邮*人员路的话就说明了国企某些人思想的局限,他说:“你往快递公司送一个邮件,他要看符不符合他们的条件,如果不符他们是拒绝接受的。而我们邮*就不一样了,我们一个邮递员、一辆自行车,几十年如一日,有路的时候我们骑着车,没路的时候我们推着车。艰险的时候我们扛着车,只要有人的地方,我们一定会不计成本的把信件寄到。这就是我们邮递员的精神、职责。他们快递公司能做到吗?他们具备这个责任心吗?”可是你看看改革之后的结果,中国的物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甚至已经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现在有谁还想回到当年邮*专营的时代呢?所以,开发是必然的方向和结果,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定可以改变现状给人民一个安全的乘梯环境。反方:因为电梯检验检测行业的特殊性,这样的看法和类比有以下几个误区。1、快递当年是专营,是禁止民营资本进入的。但是电梯检测市场从未禁止民营资本的检测.你要开展检测电梯业务,你去检啊,并没有限制和禁止。即使没有相关核准工作给这样的公司颁发资质,也可以去申请CMA或者CNAS。更何况总局也已经颁发了几个电梯检验机构的核准资质,试点工作早已经开展。只是由于几乎没有用户主动要求电梯检测,所以没有公司专门发展此项业务而已。而快递则不同,客户需求充足因而有快递公司主动想要进入这个市场。而检验检测分离的改革方案中则是强制要求使用单位进行检测。所以这并不是开放检测市场的问题,因为检测市场从来都是开放的,而是是否强制要求检测的问题。当汽车的年审全面取消而要求私家车必须每年在被认可的4S店进行检查的时候,你会认为这是市场化的开放吗?市场经济的很重要一个部分就是,交易双方应是平等自愿的。所以现在的电梯检测本来就是充分的市场化的。2.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奥卡姆剃刀法则,又被称为“简约之法则”,它是由14世纪圣方济各会修道士奥卡姆(英格兰的一个地方)的威廉(WilliamofOccam)提出来的,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有翻译成“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话用信息论来解释,就是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方法,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测,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理论方法或步骤。而经济学中,则把它解释为,怎样用较少的资源,可以做好同样的事情。奥卡姆剃刀法则在实践中也被不断地验证。首先,我们说说为什么简单的解释通常是正确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世界本身的规律在形式上并不复杂,虽然通常找到这样简单规律的过程极为复杂。在历史上各个时代,最高深的物理学理论,从形式上讲都不复杂,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今天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讲了四条法则,其中的法则一就是“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去寻找自然界事物的其它原因”。只不过,看似简单的,却非常准确的解释其实很难找到,而看似复杂的,似是而非的解释反而找起来容易一些。其次,过于复杂的描述常常是骗局,因为骗局只有被包装得很复杂才不容易被识破。—年金融危机前,有人向巴菲特推销金融衍生品,巴菲特看了他们的说明书后,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说明书之所以要写成厚厚几百页没人看得懂的东西,里面多半藏了不可告人的事情。但现在大家提到“奥卡姆剃刀定律”,更多是取它的延伸含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两步可以做成,不要三步。也就是“简单有效原理”:抓住本质。检验与检测的目标在制定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找出电梯相关人员组织的问题。可能是:电梯制造单位的问题、电梯型式试验机构的问题、电梯安装单位的问题、电梯管理单位的问题、电梯维保单位的问题、甚至电梯使用人员的问题,当然电梯检验机构自身也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又要增加电梯检测机构,当然肯定也会出现电梯检测机构的问题。每多一个环节,就会增加一层不确定性。可以推测最开始,只是想利用检测来解决一些问题。但当这种模式进入到整个系统中,变成一个实体之后,它就一定要自我生长,至于生长成何种模样,就不一定是这个行业一开始诞生时候的初衷,而是因为各种其他复杂原因衍生出来的。所以在强制增设一个环节的时候,就必须要慎重。因为,一个组织一旦成立,他就实体化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利益视角,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当然也会出现良性的结果,但是如果变成恶性的结果,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立的实体,最后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若增实体,实体就会给你一个你控制不住的结果。正方:电梯特殊的属性,决定了改革方式的不同。电梯市场是一个失灵的市场。电梯这种特殊情况,决定检验检测特殊的属性,即——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所以这个改革方案并不是市场化不市场化的问题,使用单位(物业公司)获取了利益又很难自愿投入到电梯的管理运行上,那么通过强制的手段要求其尽职尽责,从而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当然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增加强制的检测业务是必要的。而且由于市场的失灵,导致无法孕育出优质的社会检测力量,培养和扶持社会检测力量,是为全面开放进行准备。也让国有检验机构有压迫感和追赶动力,从而提升业务能力降低利润也是对社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后记:每当我们看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制定*策和规则。规范这样的事发生,一旦规则制定了大家就会觉得这事情就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经济学不会这么看问题,它认为规则制定了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冒号。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规则下,最后事态走向何方有时会和我们最初的想法有很大出入。那么正方的这个关于改革的观点的初衷当然是合理的,方向也看似不错的。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反方又会怎么认为呢?在失灵的市场这样的方向可能大概也许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03

上回我们谈到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正方认为,在现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之所以有必要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问题。也是为了今后市场化的预备工作。“曲线救国”未必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只要对检测公司监管得当,一定可以起到预想的效果。反方:由于电梯检测市场失灵的特殊性,要监管好检测公司是需要维持一个帕累托最优方案,帕累托最优方案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只有当电梯市场变成纳什均衡市场,才会让全面市场化(包括检验与检测)有良好的基础。要维持帕累托最优方案,就会对基层监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的提升。1.帕累托最优你注意到没有,同一类商家总爱聚集在一起。偏一点的地方什么都没有,热门地段却有好多同样的店,一个十字路口竟然会有两家加油站。新闻媒体也是这样,一有什么重大事件或者热门电视剧,你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是这个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加油站更分散一点,让所有人都能就近使用。我们希望产品有更多的差异化。那为什么商家非得扎堆呢?其实这并不是商家都盲从、只知道互相模仿,而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咱们把问题简化一下,设想有一个比较长海滩,你要在海滩上摆个摊卖冰激凌。你应该把摊放在哪里呢?如果整个海滩只有你一家冰激凌摊,那你摆哪里都可以。但是考虑到可能将来会有竞争对手,你就应该把冰激凌摊摆在中间!这是因为如果你摆的位置比如说偏右,对手来了只要往中间区域一摆,他辐射的势力范围就绝对大于你。好,现在作为先来者你已经把摊位摆在了中间。那如果新来了一个竞争者,他应该把冰激凌摊摆哪儿呢?如果他的位置靠右,的确能够独占他右边的市场,但是那也就等于把从你俩中间开始算,左边超过一半的海滩都拱手让给你了。所以没办法,他也只能把摊位放在中间,只有这样才能跟你平等竞争。这就是为什么要扎堆。可是我们想想,如果两家事先商量好,分散开,在海滩上1/4和3/4这两个位置分别摆摊,其实还是两家平等赚钱,而且还能确保消费者买冰激凌的走动距离最短。这样多好呢?从扎堆到分散的这个改进,两个商家的利益都没有受损,而消费者的境遇更好了,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是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改进的意思是这个改进能在不伤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同时,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遇变得更好。如果一个局面已经好到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了,这个局面就叫“帕累托最优”。一个理想的、令人快意的世界应该是帕累托最优的。扎堆显然不是帕累托最优,分散才是帕累托最优。那为什么博弈的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呢?因为在这场博弈中,帕累托最优是个“不稳定”的局面。就算一开始两家商量好了分散摆摊,将来也会有一家偷偷地转移到中间去!他这么做不是帕累托改进,因为会伤害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这么做对他自己很有利。在检测市场中,为了规范检测公司不进行恶意竞争,可能会需要规定其检测区域。但这样的规定是否符合其他规定,在新增加检测公司后又如何重新划分,这样的规定如何跟踪,违反后如何处罚,都是对基层监管部门的考验。在现阶段的检验市场中其实也是不稳定的帕累托最优策略,你会发现若一个城市有两家检验机构,这两家检验机构会划清楚检验的区域或界限,这样也是不稳定的,这当然也需要外力的干预才能长久达成。所以你会发现检验机构的各种限制,人员管理的限制,财务*策的限制等等等等。但是这些限制来自于审计局、财*局、上级部门、等多个部门,而且名正言顺,有*策文件等支持。但是如果对检测公司进行这样的外力限制不但会存在合规性的问题,而且也许只能依靠基层的监察部门,这就在现阶段基层监察人员配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平添一道压力。其实,为什么检测公司只能在当地开展工作,为什么跨省就不行,为什么检验机构明明有能力却不能在当地开展检测工作。这些都是为了实现相对于帕累托最优策略的外力,都是为了维持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但当下分到省内、市内、区内的时候,由于缺乏更强有力的外力依据,这个帕累托最优的维持外力就只能是当地基层监察部门的工作了。正方:那不规定其区域,让其在市内自由竞争不就好了吗。在检测活动中,若存在竞争,资本必然要在客户需求与监管要求作出选择。其他市场则不同,客户需要优质的服务,监管也要求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后有机会再谈何为优质的问题)。但由于市场的失灵,申请检测并出钱的人并不是电梯安全利益最直接攸关方,这就导致检测公司必须在客户需求与监管要求中做一个排序。一般来说,一个区域内存在竞争的市场必然是客户第一。当客户需求与监管要求方向完全相反时,这样对监管机构如何监管检测公司就提出了更严厉的要求。理想状态当然是帕累托最优,但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告诉我们只有稳定的局面才能长久存在。否则市场因素稍有改变就需要维持该策略的外力跟着改变才能继续维持。市场因素的改变是瞬息万变的,而限制帕累托最优的外力的及时应变则非常困难。2.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有两个小偷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手里并没有过硬的证据,只能指望口供。警察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两个人都招供,那就都判刑3年;如果有一个人招供,另一个人不招供,那么招供的人就算立功,可以无罪释放,而不招供的人就要严惩,判刑5年;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因为证据有限,所有两个人都判刑1年。警察不准两人通气,都是单独审讯。咱们别管什么正义和邪恶,咱们帮这两个囚徒分析一下博弈策略。博弈论要求我们每次做判断都要考虑对方——不是考虑怎么对对方好,而是考虑对方会怎么做,然后你怎么做。对囚徒1来说,如果对方招供了,他就只能招供,因为不招供判5年招供判3年。可是如果对方不招供,他还是应该招供——因为他招供就是立功,可以直接走人。也就是说,不管对方是招供还是不招供,囚徒1最好的策略都是招供。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说的第二个概念,叫做“压倒性策略(DominantStrategy)”。这个策略压倒其他一切策略,不管对手怎么做,这个策略对你来说都是最好的。反过来说,不招供,对囚徒1来说则是一个“被压倒性策略(DominatedStrategy)”,也就是不管别人怎么做,你这么做对你都是不好的。作为理性的人,如果博弈中有压倒性策略,你就一定要选择这个策略。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选择被压倒性策略。囚徒1的压倒性策略是招供,囚徒2当然也是如此。结果就是两个人都被判刑3年。这个结果可不是帕累托最优。因为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则两个人都只会判1年。但这个结果是*稳定*的。这表现在任何一方都绝对不会单方面改变策略。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说的最重要概念:纳什均衡。纳什均衡的意思就是这么一种局面,在这个策略组合里,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局面我们认了。关键词是“单方面”。是,如果咱俩都不招供会更好,可是要变必须得一起变,我自己不可能先变。因为人人都不愿意先变,结果这个局面就变不了。前面说的扎堆摆摊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一个现象能够在社会中长期稳定地存在,它对参与的各方来说就一定是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局面不能只看它是不是对整体最好,它必须得让每个参与者都不愿意单方面改变才行。在使用单位与检测公司这两个参与者的交易中,如果电梯的安全能给使用单位带来更大的利益,并且希望检测公司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如果使用单位改变策略希望检测质量降低,则其利益就会受损那么其不会改变策略。检测公司如果改变策略提供低质量服务,则其就不会找到需要他的客户。所以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策略都会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这就形成了纳什均衡。可以发现,现实中所有市场化发展的蓬勃的行业,交易双方都会形成纳什均衡。上面举例中沙滩上两个商店都摆在最中间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无论他们两家谁单方面改变策略,最终自身利益都会受损。理想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理性的规则应寻找纳什均衡。正方:原来你说了半天都是在胡扯啊,我们都知道现阶段这个大部分使用单位管理好电梯就会带来利益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个前提成立,就直接把检验检测都全面市场化了,还需要制定那么多的规矩和*策吗?说了半天无非就是对监管部门的要求提高了么。我们就提高就好了啊,而且检验周期的拉长监管部门还对检验机构的要求降低了呢。综合来说:提高监察部门一些工作量,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只要是电梯更安全了,就是好的。

04

上回我们谈到,只要是电梯变得更安全了,那就一定是好的。反方又如何认为呢?1、电梯也许并不是越安全越好。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而衍生出来的。如果电梯安全了,就一定是好的,那为什么不直接要求把电梯的制造标准要求的和坦克火箭一样呢?绝对安全,绝对是最好的。没有这么要求,就是相关部门没有尽职尽责吗?你当然觉得不是,因为如果电梯真的要求成那样,不是造不出来的问题,而是造出来得多少钱,高楼大厦还如何建造,我买的房子一半是电梯钱,国家经济还如何发展。好,那就降低一点标准,让电梯像飞机一样精密,像越野车一样结实。你可能会说,那还不行,价钱还是太贵。那要求到如何才能即满足你对价格的要求也满足你对安全的要求呢?这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是在乎价格的,并不只是说越安全越好。所以你的意思应该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越安全越好,也就是说提高单位价格内的质量才是好的,综合起来就是提高电梯生产的总效率就是好的。而并不是电梯越安全越好。2、监管需要成本。监管本质上是利用全社会人民缴纳的钱,去做特定的事情。而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全部的监管力量都投入到电梯的监管中,其他的警察、交通、医疗、卫生、环保统统都没人管。电梯是安全了,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但是监管也是需要成本的,监管人员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何提高监管的效率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改革问题之根源。3、交易会产生交易成本多一个环节,就会增加多一层交易。而社会中交易也是有成本的。我们的社会是由无数人组成的,更多的时候是要在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之间达成协议,这样麻烦就多得多。例如,人们之间会互相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讨价还价时虚张声势,互不信任;还有互相敲竹杠的行为,等等。所有这些成本,我们称之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给交易费用下过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里存在的成本,就叫交易费用。现实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常常是非常高的,要达到那个结果,当中的障碍很多。而不是只要有一个*策,人们就能够顺畅执行的社会里。你永远要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种种障碍。关于现实生活中哪些是交易费用,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工厂喷出黑烟,危害了周围居民的健康。我们先假定周围有5户居民,每户居民遭受的损失是元,总计元。只要在工厂里安装一个过滤器,居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而这个过滤器的价格只有50元。这时,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法官是否把污染权判给工厂,过滤器都会被装上:如果法官说工厂不准随便污染,工厂就会自己掏50元把过滤器装上;反过来,如果法官把污染权判给工厂,居民就会凑钱,5户居民每户拿出10元凑成50元,帮工厂装一个过滤器。这是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论是工厂还是居民拥有污染的决定权,工厂都会装上过滤器,因为这个解决方案最有效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办事,哪有这么轻而易举的?我们要看到,居民一起凑够50元钱,再跑到工厂里说服工厂老板,把过滤器装上,其中就有一系列的麻烦。单单是凑足50元,就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这5户居民有些家庭人口多一点,有些少一点;有些家庭离工厂近一点,有些离远一点;有的处在上风口,有的在下风口,他们会不会都同意平均出10元钱?所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交易成本,而这些交易成本有可能高到令整个交易没办法完成的地步。4、社会总效率的最大化如果再强制要求每个月由某种公司电梯检查,甚至强制要求每天由某种公司电梯巡查,是不是电梯更安全了?是不是就更好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全社会的资源都干了电梯了,其他行业怎么办,社会如何发展。所以,改革的方向是让社会的总效率最大化,而不是单方面强制加强电梯行业。5、监管效率我们要盯住的,永远不是某一个指标的最大化,而是多个指标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我们要盯住的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即—增加的电梯监管成本与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否适当,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度。所以我们判断电梯检验检测的改革方案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但要看最终是否能让电梯更加的安全,还要看当付出了这么多的检测成本、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监管成本后所得到的那些安全是否让社会的总效率最大化。当我们讨论是否合理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也就是说,因为有效,所以合理。哈耶克讲过一句特别特别精彩的话。一个秩序之所以可取,不是因为它让其中的要素各就其位,而是在这个秩序上能够生长出在其他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新力量。它的重点是它可以生长,可以扩展。可取的秩序可以生长,不可取的秩序是随时会坍缩。况且,既然我们都知道根源在于如何能让管理优质的使用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么你施加的其他外力再强真的有用吗?使用单位也是一个参与者,也是有能动性的。我们看到当监管外力足够强的时候,住房维修资金的大门又被其缓缓敲开了。最终受损的还是人民群众。那么这么做的效果最终是会更好还是更差了呢?正方: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行,那你说说到底怎么办?我们总得做点什么吧?难道保持这样的封闭不再向前了吗?那这样永远也看不到市场化的那一天了。检验机构的问题也只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想再改进可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05

总的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总效率,有效的才是合理的,监管应该思考怎样把资源用在更有效率的事情上,在谈该怎么做之前我们先谈谈为什么现在是这般模样!现在的状况合理吗?为什么会引发各种不满?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吗?本来想谈的,但是写的太多了,要说清楚真的很复杂,估计得十几篇,正方肯定也认为是狡辩,也由于时间的原因那就不写了,随后有机会再聊。反方认为总得来说前面的做法是正确并且有效的,因为监管的目的是安全,而非质量(虽然但是叫质量监督局)。我们的电梯死亡率并不比发达国家高,而人民为电梯所付出的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又十分的低。最初的安全效果是达到了,社会成本又低,所以效率其实是很高的。那为什么现在好像有很多的不满呢?因为我们电梯的故障率比较高,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所以现在的监管方式与电梯现状确实是不符合人们的需求。而且人民的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高的,所以这样的矛盾只会愈发激烈,所以得解决。(以下内容纯属娱乐,不整个通篇都是胡扯,不要介意^^,还有,以上也是…………)那么现在的方式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1、可信性我们假设一个场景,电梯定期年检的时候发现紧急照明不符合要求。(其实就是应急灯泡坏了,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灯泡更换),按照相关规定应该:B类项,应直接出具“不合格”报告,出具了“不合格”报告就得报送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就得到现场进行处理,让其不得使用,可能牵扯较大数额罚款,全楼的住户将面临短暂的无电梯可用,使用单位换完灯泡后,要重新进行约检、重新出具报告。但实际检验当中基本不会有这么完整的走完一整套流程的,有人较真也只会落得个不通情达理的埋怨,这样也确实不符合效率原则。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了提升效率总会缩短一些流程,省去一些步骤,违反一些规定。最后是能达到效果,但这样有什么问题吗?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每个参与者竞相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最后不得不达到纳什均衡。现实中有些人自以为有权力别人就应该听他的,他就应该令行禁止说一不二,这就是没把别人当参与者。殊不知,就算你名义上的权力再大,别人听不听你的那也看博弈的情况。你想让你的孩子做一份课外的数学练习题。因为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属于分内的任务,孩子不想做,那你怎么办呢?也许你可以给他一个许诺,说他做完练习可以打一会儿游戏。这个条件似乎公平合理,但是很多时候孩子仍然不乐意。因为他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你这个许诺,毕竟你以前说的话经常不算数。类似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每个商店可以说绝对没有假货,每个考生都可以说绝不作弊,每对情侣都可以说永不变心,而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誓言根本不能当真。规定在本质上是我事先说好,会根据你下一步的行动采取一个相应的行动。这听起来跟老百姓说的威胁和承诺是一个意思,但是托马斯·谢林提出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可信性”。博弈论专家首要考虑的是你这个威胁或者承诺,是不是可信的。对头脑清醒的人来说,只有可信的威胁和承诺才有意义。咱们再举个例子。有个老头,他的女儿想要嫁给一位男青年,但是老头不同意,所以威胁女儿说要敢和这个人结婚,他就要断绝父女关系。这个威胁可信吗?女儿完全可以分析,父亲和女婿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冲突,如果结婚已经既成事实,断绝父女关系并不符合父亲的利益。所以这个威胁是不可信的。为了吸引一个很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签约,俱乐部表示,只要你加入我们队,我们保证你的出场时间!如果球员的头脑清醒,他就不应该相信这个承诺。因为保证他上场并不符合球队的利益。球队的利益只可能是谁状态好谁上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声望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允许你无需花费任何成本就能提出可信的威胁和承诺。这样也是最有效率的。由于相关规定的复杂程序与某些边界的不足够清晰,导致相关规定在执行中会有所折扣。有折扣就会损害声望,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可信性。导致该规则的其他内容执行起来也会加大难度,降低效率。放管服的经济学原理之一就在于,“放”是为提高留下规则的“管”的执行率,执行率增加就会导致可信性加大,可信性加大威慑力就会加大,威慑力增大“管”的就会更加顺畅,又会进一步提高效率,形成正反馈,当然“服”的方向也是提高效率,从而加速达到目标。2、目标一致性。我们再假设一个场景,某检验员去了A小区,住户反映该电梯时常故障停梯颇为不满。但检验员经查发现是由于个别楼层外呼按钮常常卡阻,或者由于光幕异常所致。但是检验当时一切正常,随即判定合格但引发住户不满。某检验员又去了B小区,住户反映该小区电梯一切正常,检验员发现该电梯曳引轮外侧面*色漆面脱落、限速器铭牌丢失且铅封损坏,因而判定其不合格。最终导致电梯停止使用约1天(一天就改好了),引发住户不满。又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它负责对美国的食品和药物安全进行监督。大家会说提高食品和药品的质量总是好的,但经济学的分析告诉我们,凡事都有成本。与销售利润没有任何牵连的审批官员,他们确实不会像商家那样追求利润,但他们追求产品的极致安全,而追求产品的极致安全,本身是有成本的。其中的时间成本就不可低估。官员越是谨慎,审批的时间越长,新药上市的时间就越晚,而许多病人因为吃不到新药病情恶化了,或者他们只能吃市面上那些质量相对差的药,副作用加大了,但这些都没有纳入监管官员的绩效考核中去。药物滞后(druglag),是FDA监管当中发生的一个事与愿违的严重社会后果。现在,时不时就有艾滋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跑到FDA总部门口去抗议,要求加快新药的审批过程。他们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安全的药,我们剩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赶快让我们试试那些新药。”追求过分安全,也得付出金钱和机会的成本。美国有一位叫艾伦·乔(EllenChow)的医生发明了一种眼科治疗技术,能够让盲人复明。但是这种手术一直没有通过FDA的认证,原因在于这个认证过程得花很多钱,而这位医生没那么多钱。在市场上,潜在的接受这种治疗的病人本来就为数不多,把他们能够付的钱凑起来,也不够FDA审批所要花的钱。一些病人就对着那些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安全,我们本来就看不见东西,最坏也就是这样了,让大夫给我们做手术,我们不需要FDA来监管。”当然,FDA还是要监管的,问题在于监管官员追求的目标跟病人的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所以“放”给市场竞争的有时不一定是职能,有时也可以是标准。正方:你说了半天那到底该肿么办呢?使用单位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标准放宽了那岂不是故障率越来越高了吗?

06

当然原因还有很多,那么我们就直接谈改进方案吧,也许大家通过改进方案可以探究到一些原因。(这次可能是真的最后一次胡扯)1、切断相互关联与紧致耦合“蝴蝶效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科学典故,说巴西的一只蝴蝶震动翅膀,有可能在几周之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导致一场飓风。人们经常用蝴蝶效应形容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当人们谈论蝴蝶效应的时候,基本上都说错了。洛伦兹说的只是一个夸张的比喻而已。蝴蝶不会导致飓风。咱们先看看什么叫“导致”。从小到大的一堆多米诺骨牌排在一起,最大的一块有一个人那么大,最小的一块比指甲盖还小,只能用镊子拿。放倒最小的一块,骨牌就会连锁反应,最终把最大的一块也推倒。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这不就是小骨牌导致了大骨牌的倒下吗?不是。是这些骨牌的排列方式,导致了大骨牌的倒下。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系统。就算最小的骨牌不倒,中间任何一个骨牌倒下,都会导致后面所有的骨牌倒下。如果要追责的话,你要问的不是谁推倒了最小的骨牌——最小的骨牌有权做它想做的事情—而是谁把骨牌排列成这个样子!这就好比说如果你把一堆炸药堆放在一起,只要一个火星就能引起爆炸,那如果真的爆炸了,你不应该埋怨那个火星,你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炸药这么危险的东西不好好管理。火星总会来的。小骨牌总要倒下。蝴蝶总要震动翅膀。你应该怪罪的是系统,而不是导火索。容易出可信性危机的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征是“复杂”。这里的意思是系统的各个部分互相关联,不是简单的连接。第二个特征是“紧致耦合”。所谓紧致耦合,就是这个系统缺少缓冲地带,错一点都不行,没有余闲。出现这个情况往往是系统过于追求效率,搞得什么东西都一环套一环可丁可卯,结果错一步就导致后面全错。比如大桥就是一个不复杂、耦合也不紧的系统。哪个桥墩有问题,不至于马上波及别的桥墩,大桥对付着还能用上一段时间。道路交通也不复杂,但是耦合比较紧,一条路上任何一个地方出事故,整条路都得堵车。当人们强调“安全”的时候,总爱说什么要狠抓“安全意识”,什么“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什么“警钟长鸣”。可是安全意识有用吗?安全意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剖析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事业改革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