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5/27 20:21:00
“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最大的任务莫过于阅读和发表。但是,一方面,文献浩如烟海,究竟是开卷有益、泛泛而读,还是应当有所取舍、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发表的基础是论文,为什么我们的投稿总如石沉大海、屡屡遭拒,论文写作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恐怕是不少研究生萦绕心头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比较个性化的工作,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下仅结合个人经验,尝试就其中的一般性问题为研究生提些建议。一、文献阅读的进阶策略学术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没有系统文献掌握和充足的资料储备,就不可能有效展开研究。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初学和摸索阶段,研究生不能仅凭兴趣漫无目的的阅读,而要进阶阅读、深入挖掘。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涉及三大类文献:专著、论文和法律资料。与过去相比,信息时代的学术文献呈爆炸式增长,获取也更为便宜。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如何去粗取精、高效阅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问题(一)专著阅读建议求学路上,我们可能会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经典名著的书单,从柏拉图的《法律篇》到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从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到德沃金的《认真对待权利》。一些老师强调多读经典,这当然不错。学术是有传承的,读经典可以追根溯源、固本强基。但对初学者而言,一味追逐经典也有弊端:一是由于年代久远、时空变幻,一些名著对于现时代的初学者而言不免晦涩,有对甚至需要其他的知识背景“脑补”才能了然。强行去“啃”,难免不得要领。二是囿于历史局限,这些名著很多并非都以严格的学术体例写就,其长在于思想性、原创性,如果只是泛泛阅读,恐怕难以从中获得体系化的知识滋养。对此,我建议避免盲目追求阅读面和阅读量,重点选择若干体系性强、体现通说、水准公认、深入浅出的本学科专著仔细、反复阅读,力争“看一本是一本、读一本用一本”。例如,一般法理专著我常翻阅的是德国学者魏德士的《法理学》和*茂荣的《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行*法专著我一般会向自己的研究生推荐英国学者马丁.洛克林的《公法与*治理论》、美国学者布雷耶的《规制及其改革》;我国学者王名扬的“外国行*法三部曲”、章剑生的《现代行*法总论》、李洪雷的《行*法释义学》、何海波的《行*诉讼法》、沈岿的《公法变迁与合法性》等。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其一,理解作者的问题意识,思考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是何种理论争点抑或实践难题(教材类专著除外);其二,解构作者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往往体现在书籍要目中;其三,揣摩作者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借鉴和模仿,例如作者是运用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是运用法教义学方法还是社科法学方法等;其四,除非你记忆超群,不要死记硬背书中的“金句”“名言”,而应以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在脑中建立全书内容的“知识地图”和“观点索引”,以便在写作、思考时链接到有关书籍的相应位置去翻阅。(二)论文阅读建议期刊论文反映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相比专著而言更加聚焦问题、更加注重学术范式,是我们学术阅读中接触最多的文献。我国目前约有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CNKI)收录,其中包含的法学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其学术水准和编校质量亦参差不齐。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如何从中遴选出值得阅读的期刊论文?我不主张绝对的“以刊论文”,普通期刊上也完全可能有质量上乘的文章。但从稿源分布规律和节约信息成本的角度,我更愿意相信“A刊有A文”——核心期刊的论文相对于非核心期刊的论文,平均质量肯定更高。因此,我建议区分阅读期刊。首先,要重点阅读中国法学会认定的“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简称CLSCI)论文。CLSCI目录传统上包括16种,是经过历史检验、学术共同体公认的专业性核心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清华法学》《法学评论》《*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治与法律》和本校主办的《法商研究》。经过年1月动态更新后,该目录又新增了4本期刊,即《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华东*法大学学报》。对这些期刊上新近发表的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论文,我们应当及时追踪阅读。其中,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所谓“三大刊”,是学界公认最权威的法学期刊,其刊发的论文基本代表中国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学术研究中,如果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