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八
TUhjnbcbe - 2021/5/29 19:39: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今天继续分享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

笔记第一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

笔记第二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笔记第三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三)

笔记第四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四)

笔记第五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五)

笔记第六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六)

笔记第七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七)

笔记第八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八)

笔记第九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九)

笔记第十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

笔记第十一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一)

笔记第十二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二)

笔记第十三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三)

笔记第十四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四)

笔记第十五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五)

笔记第十六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六)

笔记第十七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七)

第34章:货币*策和财**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货币*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1).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由凯恩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由于货币量由美联储的*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尤其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存在一种利率,即所谓的均衡利率,在这一利率时,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提高时,货币需求增加。增加的货币需求引起了较高的利率。较高的利率减少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因此,物价水平和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供给的变动

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服务需求量,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4).美联储*策中利率目标的作用

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旨在紧缩总需求的货币*策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减少,又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

2.财**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财**策指*府对*府购买和税收总水平的选择。

1).*府购买的变动

当决策者改变货币或税收水平时,它就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间接地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与此相比,当*府改变其物品与服务的购买时,它就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2).乘数效应

由于*府支出的每一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服务的总需求大于一美元,所以说*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3).支出乘数的公式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当*府支出N美元时,国民收入也增加了N美元。这种收入增加又增加了消费支出MPC×N美元,这又增加了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的工人和所有者的收入。这第二轮收入的增加又增加了消费支出,这一次的增加量为MPC×(MPC×N)美元。这种反馈会持续下去。把这些效应相加,就得出了对物品与服务需求的总影响:[N+MPC×N+MPC×(MPC×N)+…]美元。支出乘数=1+MPC+MPC×MPC+MPC×MPC×MPC+…=1/(1-MPC)。MPC越大,消费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越大,乘数也越大。

4).乘数效应的其他应用

乘数效应的逻辑并不限于*府购买的变动,它适用于改变GDP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消费、投资、*府购买或净出口——支出的任何一个事件。

5).挤出效应

当*府购买增加刺激了物品与服务的总需求时,它也会使利率上升,这往往会减少投资支出,阻止总需求增加。当财*扩张使利率上升时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6).税收变动

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使需求曲线右移。增税抑制了消费支出,使需求曲线左移。

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的幅度也受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乘数效应是指,当*府减税并刺激消费支出时,收入和利润增加,这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支出。挤出效应是指,较高的收入引起了较高的货币需求,这又倾向于提高利率,而较高的利率使借款成本更高,这就减少了投资支出。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的幅度: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变动还是暂时变动的感觉。如果家庭预期减税是持久的,减税对总需求的影响重大;如果家庭预期减税是暂时的,影响就很小。

3.运用*策来稳定经济

1).支持积极稳定*策论

凯恩斯宣称,当总需求看来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水平的生产时,*府应该积极地刺激总需求。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总需求的波动主要是因为非理性的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情绪。当悲观主义盛行时,家庭减少消费支出,企业减少投资支出。结果是总需求减少,生产减少,失业增加。相反,当乐观主义盛行时,家庭和企业都增加支出。结果是总需求增加,生产增加,并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原则上说,*府可以调整货币*策与财**策来对这些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做出反应,从而稳定经济。

2).反对积极稳定*策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府应该避免积极地利用货币*策和财**策来努力稳定经济。他们声称,这些*策工具应该被用以实现长期目标,例如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且应该让经济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短期波动。

反对积极的货币*策与财**策的主要论点是,这些*策对经济的影响有相当长的时滞。稳定*策的批评者认为,由于存在这种时滞,*府的*策反而引起了经济波动,而不是抑制了经济波动。这些批评者支持消极的货币*策,例如低且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

3).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是在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策变动。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制。当经济进入衰退且工人被解雇时,*府的税收就会自动地减少。这种自动的减税刺激了总需求,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府支出也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当经济进入衰退且工人被解雇时,更多的人申请失业保险补助、福利补助等形式的收入补助。这种*府支出的增加正好在总需求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时刺激了总需求。

4.结论

货币*策与财**策可以改变物品与服务的总需求,以及短期中经济的生产和就业。当国会减少*府支出以平衡预算时,它既要考虑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又要考虑对总需求和就业的短期效应。当美联储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时,它必须既考虑对通货膨胀的长期效应,又考虑到对生产的短期效应。

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了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两年后,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相关性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总需求相关,而很高的总需求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工资与物价上升的压力。他们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2).总需求、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在短期中物品与服务总需求的增加引起产量增加、物价总水平上升。产量越多,意味着就业越多,从而失业率越低。此外,高物价水平转变为高通货膨胀率。因此,总需求变动在短期中使通货膨胀和失业反方向变动。

2.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

1).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看法,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权衡取舍。货币供给的增长决定通货膨胀率。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率都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2).自然的含义

自然失业率并不一定是社会合意的失业率,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货币*策不能影响自然失业率,但其他*策可以。各种劳动市场*策,例如最低工资法、集体谈判法、失业保险以及在职培训计划会影响自然失业率。

3).使理论与证据一致

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把一个新变量引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取舍分析中: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由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工资,所以预期的通货膨胀是决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一个因素。在短期中,当货币供给改变时,总需求曲线移动,而且经济沿着既定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因此,在短期中,货币量变动引起产量、物价、失业和通货膨胀发生未预期到的波动。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

4).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并不存在稳定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每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都反映了某个特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移动。

5).自然率假说的自然实验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都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美国至年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证明了这个假说。

3.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供给冲击是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总供给的不利移动降低了产量,提高了物价水平,给决策者一种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更为不利的权衡取舍。

4.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1).牺牲率

当美联储实行紧缩性货币*策以降低通货膨胀时,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并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最终失业回到自然失业率。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想要降低通货膨胀,它就必然要忍受一个高失业和低产量的时期。牺牲率是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2).理性预期与无代价的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理性预期是指,当人们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府*策的信息。理性预期的支持者提出,当经济*策改变时,人们就会相应地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试图估算牺牲率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研究没有考虑到*策制度对预期的直接影响。因此,牺牲率的估算对*策是一种不可靠的指导。根据理性预期的拥护者萨金特的看法,牺牲率可能比以前所估算的要小得多;实际上,在极端情况下,牺牲率可以是零。

3).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成功地将通货膨胀率从和年的近10%降到和年的4%左右。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以高失业为代价;同时,按真实GDP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大大低于正常趋势水平。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引起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经历否定了理性预期理论者所提出的无代价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4).格林斯潘时代

至年被称为格林斯潘时代。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着美联储主席,他和美联储的同事们采用了谨慎的货币*策,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波动相对较小。

5).金融危机使美国符合菲利普斯曲线

金融危机引起总需求暴跌,这引起失业率大大提高,并使通货膨胀率降到极低水平。

5.结论

本周考察了经济学家如何思考通货膨胀与失业随着时间推移的演变,讨论了20世纪许多最优秀的经济学家的思想:从菲利普斯、萨缪尔森和索洛的菲利普斯曲线,到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自然率假说,再到卢卡斯、萨金特和巴罗的理性预期理论。

关于小书童: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