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为先、言传身教
为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
教师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奖
在年度评比中,我校决定授予
文艺理论教研室等5个集体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师德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授予程光炜等10名教师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年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表彰会暨教师思想*治工作部署会。教育部思想*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中国人民大学*委书记靳诺,*委副书记、校长刘伟,*委副书记郑水泉,副校长朱信凯、胡百精出席会议。郑水泉主持会议。
靳诺在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是学校深入推进*史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及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学校思*改革、完善教师思*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
靳诺强调,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扎实做好教师思想*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师德师风正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工作中,要注重精神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注重典型示范,营造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注重品牌带动,加快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质升级;注重机制保障,构建具有“人大特色、人大风格”的教师思*工作体系。希望大家能够以榜样为激励,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使学校广大教师紧密团结凝聚在*的周围,履行好立德树人职责,奋力开创学校教师思想*治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成立周年。
刘伟宣布中国人民大学年教师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获奖者名单。
张文斌、狄涛,靳诺、刘伟为中国人民大学年教师师德标兵获奖者、教师师德先进集体颁奖。
在中国人民大学
一代代师者以扎实学识、道德情操
影响人大学子
以治学之道、育人之本
守护立德树人的初心
以修身律己、教学相长
书写人大的精神风貌
人大师者守初心担使命,用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帮助学生追梦、筑梦、圆梦,为*和人民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师德标兵
程光炜
文学院教授
以文化人,潜心耕耘
一心传道授业解惑
年至今,除去念研究生的几年,程光炜一直在大学教书。其中26年,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的。在文学院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还承担着学校的公共课。年,《中国当代诗歌史》获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建设”获北京市*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同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年,获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
教书育人的核心内涵,不仅体现在教师本人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上,体现在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上,更重在为国家培养出各类优秀的人才。曾经和正在培养的研究生有60余名,包括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近20名。这些人之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8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有几位毕业的博士生,目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已经处于第一阵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被视为褒奖本学科中青年学者的最高学术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迄今已举办十届,全国总共有40余位年轻学者获奖,而其中4位,均来自人民大学,是高校获此殊荣人数最多的两所大学之一。
师德心语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对学校给予如此高的荣誉,不仅深受感动,也感受到无声的鞭策。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拥有最好教学环境、学生和包容性学术氛围的著名学府,在此教书问道,探索真理,是很荣幸的人生机遇。
我的体会是,课比天大。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固然有高有低,但尽心尽意善待学生,认真负责地备课上课,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深信,以朴素诚挚之心,教育和帮助学生,正是人大薪火相传优良传统的精髓所在。
林嘉
法学院教授
为人师表,投身教学润物无声
敢为人先,兼济天下法泽百工
自年毕业留校以来,林嘉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淬炼*性,教书育人,深耕教研,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积极投身教学,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至今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百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参与多部法律的立法与修订,带领学科团队打造国内领先地位与卓越的国际影响力。
从年至年期间担任法学院*委书记兼副院长,将学生工作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创新方式促*建,打造“小红课”“红色‘1+1’社区*支部共建”等品牌活动,引导学生以德树心、以法塑身,成为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法治人才。
师德心语
“师德标兵”的荣誉对我而言是肯定,更是鞭策。从教30多年,我敬畏教师这个职业。“为人之师,必行德”,“师德”已内化为自己心中的遵循和情操。
我热爱我的学校,热爱我的学生,热爱方寸讲台。作为一名法学教授,肩负着为*育人、为国育人、为法治育人的重任。我要用师者的力量,传授法律知识,传播法律之光,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兢兢业业,格物致知,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引领下涵养品格,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
陈红
信息学院教授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突破壁垒,与时同行
陈红教书育人、科研攻关30余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多项奖励和荣誉;所授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
她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诠释教师天职,其科研成果获得转化并被广泛应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她常说,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七尺讲台,她将我国计算机学科发展史尤其是国产数据库奋斗史有机植入课堂,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将科技强国目标深植学生内心。在生活中,亦师亦友,陈红把关怀带给学生,她时刻牵挂着学生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把创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成才。
师德心语
被评为师德标兵,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满怀感激,是*和国家培养了我,是人民大学成就了我。
我是信息学院级本科生,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数据库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32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个良心活儿,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与学生亦师亦友,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教师,大家深爱着教育事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奉献着。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陈享光
经济学院教授
执和光同尘之念
怀经世济民之志
从教以来,陈享光一直从事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被北京市教委授予高等教育优秀教师和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
在长期教学中,他探索如何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认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澄清理论是非,让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师德心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指南,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照耀未来的灯塔。30余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我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武装自己,教育和武装学生,使之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或者说是人才的生产过程,只是这种生产过程的结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而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教书育人,师之天职,愿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不断为*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我国古代,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现在需要我们在教书育人中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科学文化之道、授科学文化之业、解科学知识贫乏之惑,而且要传做人为人之道、授思想道德之业、解思想之惑。作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
*嘉树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立德树人授业解惑
甘坐冷凳上下求索
*嘉树立足讲台三十六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生眼中,他豁达恬淡、宽容通透、胸有乾坤、满腹经纶,富有大智慧又保持谦虚仁爱心。
*嘉树一直坚守在本科基础教学和博士生前沿课程一线。虽已年过67岁,仍坚持探索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中国共产*与中国*治、中国宪*专题、当代中国*治等系列精品课程。
*嘉树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回应时代热点,贯通*史近代史、*治学与国际*治三个专业,他的研究体现了历史智慧、理论深度和国际视野的统一,得到海内外学界以至*界的认可。
*嘉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秉持建言资*、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分忧的理念。发挥研究特长,为*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师德心语
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教师,也没做过什么堪称“标兵”的事情,今天能获得“师德标兵”的殊荣,倍感惶恐与欣幸。回首在人大35年的从教生涯,有三件事尚敢说无悖师德:一是坚决不说假话,不说或尽个人最大努力少说空话、套话、大话。二是与人为善,决不做害人、整人之事,能助人处尽量助人。三是教书治学乃至*策咨询,力求持平守中,尽量多了解各方意见,避免做极端之论。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的包容信任,感谢国关师生的抬爱,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多年来对我的栽培与支持!
戴稳胜
财*金融学院教授
心灯灼灼,指引学子向前
热血如焰,温暖代代青春
戴稳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互联网保险研究中心主任。
戴稳胜始终坚持对*忠诚,信仰坚定,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治信仰。作为保险系教师*支部宣传委员、纪检委员,长期坚持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曾为财*金融学院院*校积极分子培训班讲*课,引导青年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教学数十载,戴稳胜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期坚守于教学一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致力于教育事业,深植育人沃土。初心不泯怀壮志,使命擎肩勇向前。戴稳胜专注思*建设、潜心教书育人的精神成为一束光,照亮无数学子前行之路。
师德心语
获得这份荣誉,我既激动又惶恐。我觉得这个荣誉既是对教师职业的肯定,也是对好教师标准的彰显。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有些事我碰上了,我就按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要求去做了,我相信我们身边的同事谁碰上都会去做,并且我深信有很多做过更大贡献的同事。所以,这个荣誉对我既是鼓励更是鞭策。鼓励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认可,鞭策则对未来提出了要求。我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好书、育好人,并持之以恒。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知行合一,矢志不渝初心使命
张雷声从教34年,始终不忘教师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追求。
立足课堂,知引融行。在本硕博不同层次教学中,她以言传身教激发、引导学生力行。以“培养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目标,紧扣专业需求和学生成长意愿,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科研育人的理念。
精研理论,励学育人。张雷声引领研究生热爱科研,潜心科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了科研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同时,张雷声注重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勇于探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现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师德心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也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从教34年的经历,使我理解了它的内涵。为师者学问修养要深厚,为师者敬业精神要强烈,为师者道德品行要高尚。
师者德为先,人尊道自远。教书育人的过程是立德树人的过程。以学问教人,以道德育人,以人格魅力感人,是师德的内在要求。立足课堂,知引融行,当我们看到培养的学生“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时,收获的则是满满的幸福感。
翟振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用百倍心血为人口大国开一剂良方
悬一壶丹心为求知学生铸成才课堂
翟振武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人口研究》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教四十年来,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为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学识兼备的优秀人才。直接指导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单位中坚骨干力量。
作为中国现代人口科学体系的建设者和人口科学研究的领*者,翟振武扎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深厚土壤,勤于调查研究,走遍各省市城乡,率先把国际人口理论方法与国情相结合进行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在翟振武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已经成为享誉国际的人口研究重镇。
师德心语
中国拥有发展社会科学的肥沃土壤,能够在这一领域里开展四十年的研究工作、培养上百名的硕士博士,不亦乐乎,荣获学校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实属荣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特殊节点上,我将继续推动治学与教学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相融合,指导学生为学先为人、立学先立德,带领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发掘新知、在科学研究中明辨真知,交出勇立时代之潮头、不负人民之基业、体现人大水准、彰显人大特色的答卷。
郭双林
历史学院教授
岁月不语唯史能言
夯基固本启迪思想
从教三十多年,郭双林深耕中国近现代史,专长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民国史等研究领域。长期工作在一线教学岗位,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作为负责人的“中国近代史”入选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的“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入选学校通识核心课金课建设计划。
郭双林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坚持创新,对历史理性和历史美学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理论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他长期致力于本科教学改革:率先试行“研讨式”教学,主持开列《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阅读书目》,策划编写“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
师德心语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加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教书之外不自觉地多了一层推进教改的思维习惯。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认真而勤劳地工作,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大家。
30多年的从教生涯,已经使读书思考、教书育人等习惯性行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秉持“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理论训练、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理念,发掘历史学中独特的理性精神和诗性品格。
曾寅初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求真践道育青禾
种得桃李满天下
曾寅初积极向上、为人正直。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方向,自觉贯彻*的路线方针和*策,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他认为自身正,才能为人师表,才能言传身教。他在处理各项事务时,总是能首先从公心出发,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在日常言行中总能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他始终秉承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待人诚恳、热心奉献,始终把有利于学生成长放在首位,在教学科研中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认真敬业、严谨勤奋。他热爱教师职业,30多年如一日积极投身教学第一线。他的课堂教学被选课学生评价为:“极具个人魅力,富有思想深度。”他积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多次被评为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的优秀指导教师。在年荣获第七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他潜心于科研工作,治学严谨,担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
师德心语
获评“师德标兵”,我深感荣幸,感谢学校对我的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因此,为人师者,必须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我愿继续坚守我选择作为一名教师时的初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人格感召力、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二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师德先进集体
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
群英荟萃育桃李
深耕教学树榜样
从年创办之初,文艺学学科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学科,目前也是文学院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理论教研室共有八位教师,在思想上、*治上和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宗旨具体化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成绩突出,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研究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优秀集体。
文艺理论教研室的老师们是一个名师荟萃、克己奉公的集体。每位教师都恪守教书育人之道,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为青年教师树立典范,多位教师获得了各项人才称号和荣誉。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共产*员、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标兵、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等各项荣誉称号被该教研室的老师们“收入囊中”。多位教师担任了班主任或级、级本科新生成长导师,给予文学院学子最尽心、到位的学业与人生指导。
文艺理论教研室的老师们是一个追求卓越、科研丰硕的集体。结合专业特点,文艺理论教研室和学院*支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形成合力,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将思*教育寓于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文艺工作、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等方面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介入当下文化建设工作,同时注重国际交流,吸收海外优秀研究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提供注解。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的1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文学院获得两项。其中,《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反思研究》是以陈剑澜教授为首席专家,以该教研室成员为核心团队申报的成果。近年来,该教研室8位教师共获得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并组织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
文艺理论教研室的老师们是一个深耕教学、精益求精的集体。教学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该教研室成员在教学上总是精益求精。他们深入本科一线开展教学活动,为本科生开设“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等课程,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各位老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就个人学术兴趣点进行深耕,从日常授课到课下读书会,从人生选择到学术困惑,从论文选题到答辩,都建立了既严谨规范又温情融洽的沟通机制,为形成有文学院特色的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文艺理论教研室一“马”当先,文艺与思*也可以相得益彰。他们以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为核心,通过中青年学者担任团队骨干,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教育寓于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希望文艺理论教研室能秉持真诚热爱学生之心,潜心学术研究,发挥人文特色,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贡献人大力量。
历史学院历史文献学教研室
钩隐抉微,多闻阙疑
拨云寻古道
在教学方面,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承担学校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历史学院本科生和全校本科生的各项课程,主持国家、教育部教改等多项项目,主持或参与出版多种教材,其中人大版《中国历史文献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在科研方面,历史文献学教研室近些年出版《唐宋档案文献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历史文献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史、古籍整理。团队在重视专业功底的同时,提倡文献学研究与学术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结合,构建并凸显本学科的专业特色。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都具有博士学位,80%有出国留学、访学和讲学经历。
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是一个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集体。团队强调师德为先,将爱国爱家情怀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容贯穿到本科生课堂中。在*建工作中,团队中的*员加强自身修养和理论的学习,在清史研究所第二*支部带领下,组织*员日常“三会一课”以及主题*日活动,组织前往江西井冈山、河北西柏坡、“川甘长征路”等外出实践活动。
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是一个科教结合、敢于创新的集体。他们在教学大纲基础上,融入新的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清代名家名篇选读》将实践活动与课堂展示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近清代历史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学在课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大学生挑战赛、学校各项知识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同时,团队利用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手段,与学生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同时积极参与慕课等新方法的学习和使用。如《中国历史文选》《清代名家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发展史》等课程尝试采用教学实践的方式,或是请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古籍修补、书画修复方向的专家老师进课堂现场教授实践课程,或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古籍进行阅读、点校,加深对历史文献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是一个立足国际、开阔视野的集体。团队先后举办了“人大版《中国历史文献学》暨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典籍·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4届年会”等学术会议,并多次开展“历史文献学名家讲坛”“研究生论坛”等活动,广泛加强了与海内外学术界的联系。研究生也有多人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或中国人民大学对外交流项目赴美国、日本等高校联合培养,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也大大加强了与海内外的学术联系。
这是一群追梦的“文献人”。他们专业,进取,他们团结,温馨。他们博学儒雅,不忘责任与使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人大精神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学术讲座有声有色,青年教师敢于担当,学术研究国内领先。他们乐于分享,关心同学,以学生的成功为自己的快乐。他们既有“终不悔”的执着,也有“直上云霄”的豪迈。这就是历史学院历史文献学教研室。
数学学院《线性代数C》教学团队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求真求实求真知
《线性代数C》课程属于必修性质的全校共同课,授课对象是经管类和部分理工类专业学生,每年选课人数约人,于年开始设置,开设至今。《线性代数C》课程的教学团队由1名主讲教师、6位核心成员和4位普通成员组成。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教学能力突出,热心教学,对教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教学成绩优异,教改成绩突出,受到师生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线性代数C》教学团队是疫情下敢于开拓进取的教学团队。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积极应对、变危机为机遇,对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和线上考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依托自建MOOC申请开通SPOC,结合自建的在线题库,从开学第一周开始就积极开展基于MOOC/SPOC的线上教学实践,不仅保证本课程多位在校学生按期保质完成了课程学业任务,而且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全面推进了本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该教学团队设计开发了可供上千人同时参加的线上考试方案,该方案赢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学生们认为“疫情下的数学课程考试维护了考试的公平”。
《线性代数C》教学团队是乐于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基于智能化在线题库的信息化考核考试平台,融在线作业、测验、考试于一体。该教学团队制作的经管类线性代数MOOC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行两学期,累计有学员参与学习。该教学团队还承担了市教委发布的“年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市教委发布的“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线性代数C》教学团队是勇于教学创新的教学团队。他们依托自建的信息化考核考试平台,建立了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因材促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机制,并且灵活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在大型课堂上开创“统一的核心主课+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习题课”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些实践和探索推动了我校C类数学公共课减负增效式改革。该教学团队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教指委委托的教改项目《信息化驱动学生评价改革》(-)、学校重大教改项目《数学公共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教改项目。
《线性代数C》教学团队是一个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队伍,每位教师都甘愿化作一根蜡烛点燃学生们的求学热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该团队敢于开拓进取,设计了“四维一体”的线上教学、考试方案。该团队乐于课程建设、勇于教学创新,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近人学生规模中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该团队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的耕耘和务实创新的举措,为将学生培养成“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经济学院西经两史数量联合*支部
立足寰宇,纵身古今
芝兰玉树满庭芳
西经两史数量联合*支部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全面带动了联合支部所在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发展,曾2次获评学院优秀*支部荣誉称号。该支部现有*员14人,其中包括1名荣誉一级教授,5名二级教授。近三年来,该支部成员中,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强化制度抓学习,夯实支部组织基础。近年来,支部以增强*性、提高素质、建立规范为重点,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日活动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员联系支部活动,引导教师*员积极与学生*员联系,促进*员教师发挥好陪伴、激励、引导、服务学生的角色作用。建立“心连心”制度,支委会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听取*员、群众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提升思想*治工作的实效性。
业务带动树典型,发挥*员模范作用。在支委会带领下,支部把“立德树人”作为支部工作的重点,作为提高*员素质的重点。支部成员吴易风教授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并将万奖金全部捐献,设贫困生奖学金,用于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以吴易风教授为典型,辐射带动支部成员在搞好科学研究的同时发挥好*员先锋模范作用。疫情期间,支部教师认真学习线上教学软件,积极准备课程内容,严格遵守教学规程,开拓创新,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开拓创新求发展,打造支部鲜明特色。多年来,联合*支部结合本专业实践性强、发挥支部*员的优势,坚持服务专业、服务学科、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将服务打造成为支部特色,努力建设服务型特色*支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该支部以专业为划分依据,构建了专业的教学团队。*支部同时也积极引导和鼓励*员教师们参与行业服务和社会服务,支部成员吴易风、方福前等人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被列为本科生“统一使用”教材,方福前著《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被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这是一座*性强、素质高的学习型、服务型*组织战斗堡垒,这是一个有理想、讲奉献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职业大家庭。他们坚持支部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言传身教,砥砺前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燃烧全部的生命激情!
校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团队
冲锋在前,细致入微
甘于奉献勇担当
年初,新冠疫情突发,在疫情防控初期人员紧缺、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校医院紧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团队,自1月21日起组建了5个专项工作组。各工作组密切配合,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围绕疫情防控和服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力守护师生健康。
**引领,面对风险勇担当。校医院疫医院**领导带头,*员同志作为防控工作团队先锋成员,奋战于疫情防控初期的重要岗位上。工作团队全体成员践行“讲大局、讲担当、讲医德、讲科学、讲效率”的纪律要求,*员同志“走在前、干在先、做表率”,团队干部“坚守岗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展现了团队“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精神,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相互配合,共克时艰显温情。各工作组密切配合,围绕疫情防控和服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迎难而上,全力守护师生健康。综合协调组全面统筹,负责学校提出防控建议,承担学校、校医院防疫物资管理。应急处置组冲锋在前,负责校门发热病人筛查、校园隔离观察点管理和校内发热人员应急处置。*总支书记李遵清除夕当晚与发热学生同乘,护送学生前往发热门诊就诊;*总支副书记王红*带队应急小组,在隔离观察区持续工作16天。组内成员汤欣副院长带队组建院内会诊专家群,对有发热情况、呼吸道症状病人及时出具指导意见。宣传教育组细致入微指导师生,医疗服务组主动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健康咨询服务。
不忘初心,弘扬医德正能量。校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团队成员李宝彦主动请缨,“我有迎战非典的经验,别的同志都年轻,我虽然已经退休,但只要工作需要,我责无旁贷”。郝磊写下:“医院的护士,为了守住全校师生的安危义不容辞,我不是多伟大,不想当英雄,只觉得作为一名老*员,一名白衣战士,这是职责所在和分内之事”。郭倩主动参与机场转运任务,投身守护国门“一线”。耿晓琛不眠不休56小时,紧急拟定学校防控方案,筹措防疫物资。
他们组建于疫情防控的最艰难时刻、集结在鲜红的*旗下、冲锋在校园抗疫的最前沿。他们践行医者使命,恪守医德师德,全力守护校园安全和师生健康。全体成员坚守阵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他们既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为校园疫情防控贡献重要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
积淀扎实学识,常怀仁爱之心
教育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
一个灵*唤起另一个灵*
人大师者
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品格
绵延实事求是的学术底色
恪守秉烛铸*的道德风骨
将立德树人事业代代传承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