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考研正当时2
TUhjnbcbe - 2021/6/8 17:41:00
治疗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这次我想来谈谈社会“科学”领域跨考经验分享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科学要打引号呢,因为科学一词极具迷惑性,社会“科学”是科学吗?在我看来,不能简单等同于科学。社会“科学”是从法国大革命之后产生的,当然在之前也有人研究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但成规模、系统的研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此时*治变革成为常识、人民做主成为可能,人们开始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可以说,社会“科学”是有科学和人文的基础、视角和道路的。但是,不能证伪的概念如“人性”,科学有资格和能力来评判吗?经常有人说“你这个东西不科学”,不科学怎么了?人文点儿不可以吗?这里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特别相信科学?这是因为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势头极盛,远远超过人文的发展,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切记,科学是要发现规律的,所以北大的朱天飚老师吐槽核心期刊中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都是rubbish。因此,不能迷信科学、神化科学。)。

几乎所有的考研人都会上网找各种历届考研前辈的经验贴,或者找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面授经验,这对跨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诚然,这是非常快速把握考研方向和考研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些分享的经验我实在不敢苟同。经验贴经常会推荐参考书目,总体来说,教科书居多,还有的打包票“看这几本就够了”“就考这几本,多了没用”;有的学长学姐看见你拿着几本此领域的著作在读,便劝告你“别看了,没用的,把那几本教材搞懂弄透就行了,花这时间看原著干嘛”……得承认,他们都是出于好心,不想让你“浪费”时间走“弯路”。因为他们成功上岸了,便觉得他们的建议就一定对,反正结果不会骗人的,这是某些人根深蒂固的想法。

可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我觉得这些经验得辩证地看待,虽然结果成功了但经验分享却不一定对,或者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个人得出的结论带有极强的主观性,这可不是普遍适应的客观规律。

说白了,根本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英语中就有一个谚语,大意是说,一人尝来是蜜糖,他人尝来是*药。这个道理处处可见。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全面借鉴苏联老大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不加批判地学习,学着学着便发现水土不服,就想谋求自主建设社会主义,不再全盘模仿苏联。苏联方面一贯以传授自己的经验来拉拢和控制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现新中国“不忠”的苗头,便开始敲打新中国,拉拢东欧国家向新中国施加舆论压力,在中蒙、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苏交恶,无非是中国逐步认清苏联的帝国主义本质及自主意识的觉醒。可见,没有普世的成功经验和价值观念,就算联合国通过了某项决议认可了某种理念,这也不代表全世界公认,因为联合国代表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及所有人民,并且常受某些大国的掣肘。受西方国家民主自由观念影响的“阿拉伯之春”,造成中东局势动荡不安,这就是所谓普世价值酿下的恶果。所以我特别赞同解析流派对话语(思想的集成)进行描述与理解的观点,即我们需要对话语进行解构与重构,而不是想当然地承认某些概念是正确的、不可置疑的。

对同一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回答,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一个客观的依据,或者说是存在人们默许的标准的。就社会“科学”领域考研而言,比较好的方式是在了解基本知识脉络的前提下,阅读一部分本领域的著作,数量多少不论,但得尽可能多读几本,而不是抱着教科书一通背,吃别人的夹生饭总归不是正途。通过自己研究分析得出的认识总归是深刻的,至于对不对是另一个问题。有些理论、概念得回到原著中,才能理解本意。为什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争论很大,就是有些人没有理解《君主论》中的某些概念,认为马基雅维利是在宣扬君主专制,当然得批判。可他的原意并非如此,这里的“君主”已被抽象化了,君主的职责是要结束分裂、统一国家,并且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再是原来追求个人的独尊至上了。如果结合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理解是更容易的,那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他所在的佛罗伦萨邦受到罗马教皇的控制,没有能力摆脱控制更不用谈统一意大利了,所以他就设想有一位伟大的君主来统一意大利。

简单想一想,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发展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几千年,靠几本教辅,就想搞清楚,难免痴人说梦。有人争论说“我不是要搞清楚学科的来龙去脉,我是要通过考试,我要有学上”,那你真是傻的可爱。你连基本的学科发展脉络都不感兴趣、搞不清楚,迷信几个“二道贩子”对原著作者的主观解释,而不去深究这种解释到底有没有道理,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难免太懒了吧。你不当“炮灰”谁当“炮灰”啊。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你都配不上研究生的身份,因为你没有基本的学术素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学得太死了,真的是“一地鸡毛”。所以,我不是在鄙视某些人,而是我觉得这些人太天真、太傻了,完全可以在学习教科书的同时研究一部分原著,触类旁通,把某些概念串联起来然后吃透了,这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吗?

在这里,我是以一个社会“科学”领域考生的身份来论述这个问题,自然科学领域考生也许只靠教科书便可以理解得很好,不需要探求这个理论、定理、公式出自哪个人哪本书,掌握能用便好。想想也是,要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以不用去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要理解开普勒的三大行星运动定律,不一定要去读《新天文学》《宇宙的和谐》……当这些理论成为定理时,出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是经济学专业的考生,想要研究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斯密的《国富论》得读吧,想要研究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必不可少吧,想要研究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经典著作……更不用说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治学、*事学等等了。

以上有的观点和言语有些刻薄、难听,但说得太过温和反而失其本味,得不偿失。我欢迎其他人的反驳和争论,只要言之成理。

年五一劳动节初稿

五月二号定稿

韩茂委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正当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