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生命力太强,中国的发展应当走工业化的道路,这种工业化包括城市的工业化,还包括农村的工业化。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
01
所谓中国发展的“第三条路”,
历史证明走不通
中国的发展除了工业化之外还有没有第三条路?我的回答是有第三条路,但走不通。我的选集中有一篇文章,叫《第三条路走得通吗?》,就是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的。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讨中国的发展道路时,先是有一些人提出两条可供选择的路,一条是主张复兴农村,一条是主张开发工业。后来又有人提出第三条路,即主张开办农村工业为中国经济的出路。当时中国社会学界有一派人主张这条路。他们的观点是不搞整个国家工业化,而是在农村办小手工业,办乡村企业。他们相信小手工业慢慢发展后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他们认为只有这条路可行,别的路难以行得通。年,燕京大学教授郑林庄先生在《独立评论》第期发表文章,正式提出第三条路。我写《第三条路走得通吗?》这篇文章,刊载在《独立评论》第期,就是为了回答他提出的主张。那时我才22岁,年轻气盛,说他那个主张是在理论上近乎开倒车,在事实上也行不通。解放后,郑先生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我在一次会议上碰到他,对他说我当时年轻,言语冒犯,请他多加原谅。我是不赞成走第三条路的,当时有一批人也不赞成。当然主张走第三路的,情况也很复杂。当时有一些大人物支持我们,并且受到外国人的影响。你要晓得,到今天为止,有些外国人很好,希望中国发展;有些外国人不好,不希望中国发展。主张中国不搞工业化,而是在乡村办小手工业来慢慢发展,这里面就有外国人的影响。当然主张走第三条路的这一派人不一定都受到这种影响,有些人是为适应当时客观环境的需要而提出这种主张的;支持这一派人主张的外国人也不一定都是对中国不好,有些人的用心还是好的。总之,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不再多谈。你们可以看看《第三条路走得通吗?》那篇文章。中国的发展应当走工业化的道路,这种工业化包括城市的工业化,也包括农村的工业化。舍此别无他途。历史证明,第三条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走不通。
02
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
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上探根溯源。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太厉害、太完善、生命力太强。西方的封建主义制度一般只有多年、多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长达多年,比西方要长年到年。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延续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有害影响是很大的,使资本主义在中国虽有萌芽,但难以发展起来。具体而言,这种有害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产阶级难以形成。中产阶级(middleclass),也叫第三阶级(thirdclass),在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在西欧,特别是在一些宗教国家,僧侣是最上等的,其次是皇室贵族,再就是中产阶级,即第三阶级,主要是商人,还有自由职业者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因为有第三阶级,形成了一种力量,资本主义就发展起来了。而在中国这个阶级始终形成不了。中国的商人产生是较早的,你看《东周列国》,就有写商人爱国的故事,但作为一个阶级,始终形成不了,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也就发展不起来。
二是海外贸易受到限制。英国的产业革命发生在十七、八世纪,在世界上最早,为什么呢?产业革命的起因是海外贸易的扩张。有海外需求就能带动国内工业发展。有一派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引擎(Engine)。引擎和发动机都是一回事,引擎是直译。海外有需求,有市场,就能带动国内工业发展,并能提出新的要求,而且由于有竞争,能降低成本,促进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的引进,促进技术进步。熊彼特(J.A.Schumpeter)就主张这种理论,我也是赞成的。产业革命和海外贸易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你看英国,这个国家很小,他的生存、发达,主要靠贸易扩张。海外贸易扩张带动国内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后又带动生产工具的改进。瓦特在年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就是引擎,从而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的发展又带动冶金工业的发展,而冶金工业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的产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进而扩展到冶金工业。所以后来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伯明翰发展成为英国的冶金工业中心。读一读英国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些城市的发展与产业革命和工业发展是大体同步的,有一些滞后,一般滞后二、三十年,但基本同步。他们国家太小,发展纺织业,原料不够,就向外扩张,把别的国家变为殖民地。当时英国主要靠两个殖民地国家供应原料,一个是印度,供应棉花;一个是澳大利亚,主要供应羊毛,还提供牛、羊等肉食。你把英国的产业革命史翻一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国则不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衣食等基本需求可以自给自足。享受的东西,如珍珠宝贝等有些附属国进贡,皇室贵族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当*者就觉得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谋求。所以,对外贸易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没有那样迫切。你看中国明、清的皇帝,外国人来做生意,要别人磕头,鞠躬都不行,非三跪九叩不可。这样谁还愿意和你做生意呢?明朝的郑和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在明朝的永乐、宣德年间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当时称南海以西,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堪称壮举。但宣德八年,即郑和第七次出洋返回后,明代第5个皇帝明宣宗严令禁海,郑和也于同年去世。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国家不去资助他,不去鼓励他,而且还要禁止他。所以,年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航海家了,中国的海外贸易也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三是科学技术长期得不到重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文轻理,不重视科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尽管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但这些发明带有偶然性,而且被当时的文人视为雕虫小技。你看中国历来的科举考试,都只重视文科。考试只考一篇文章:策论,就是*策性的文章,诸如治国平天下等。文章写得好,就可以中举,成为秀才、举人、进士。进士中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中举并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考个进士起码可做县官,稍好点的,当个知府,再好一点的,在翰林院当个翰林。各个朝代不同,官名的叫法也不尽相同。由于长期重文轻理,以文取人,科学技术当然不受重视,得不到发展。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理轻文,这也是不对的。我们既要重视科学技术,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封建社会除了长期重文轻理,同时还有重农轻商。社会上对商人瞧不起,总觉得他们是谋小利、见利忘义的人,是黑心肠的人。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是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孔子很厉害,他的学说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里面当然有好的方面,构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孔子及其后来的追随者,逐步把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完善和固定下来,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为什么在历史上最关键的年份,如十四至十六世纪,西方有文艺复兴,十七、八世纪有启蒙运动,而中国却没有?文艺复兴,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源出法文,因为文艺复兴是从法国、意大利开始兴起的;法国、意大利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很大。启蒙运动的英文是theEnlightenment,Light就是灯光,加上前后缀,再加上定冠词the,就是启蒙或启蒙运动。一个人懵里懵懂的,需要启发他一下,给他一点光明,就是Enlightenment。什么三权分立,什么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卢梭(J.J.Rousseau)和孟德斯鸠(C.L.de.S.Montesquieu)的这些学说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中国的封建社会那样长,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哪能产生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哲学家的晚餐》,让·胡贝尔(JeanHuber,-年)绘作
03
马克思和凯恩斯
都是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
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马克思(KarlMarx)去世,凯恩斯(J.M.Keynes)出生,熊彼特也是这一年出生的。他们都是影响深远的大经济学家。最近,美国好几次进行民意调査并发布消息,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者,即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学者,如果谈两个伟大人物就是马克思、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有时是马克思摆在前面,有时是爱因斯坦摆在前面,反正是他们两人。如果说四个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那就如同有些西方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上所列示的,除了亚当·斯密(AdamSmith)、马克思、马歇尔(AlfredMarshall)之外,还包括凯恩斯。如何对马克思和凯恩斯进行比较,我在年发表过一篇文章《从“新经济学”谈到凯恩斯和马克思》(原文载《观察》第4卷第15期,后编入《张培刚选集》),对两人的经济思想、分析方法和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进行过比较。文中写道:“就反抗死硬的正统学派而言,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则两人的看法,根本异趣。”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批判资本主义,但批判的目的不同。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他的《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成长、发展、衰退及转型的理论。在他的分析里,资本主义制度只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的过程,终究是必然崩溃。凯恩斯则不同,他是要挽救资本主义。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分析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弊端和病象,但却力图去把它治好。这就是他们的根本不同点。
我总觉得,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中期,他所看到的是资本原始积累带来的血与火的惨景,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失业的人流落街头;看到的是资本私人占有和对劳工的血淋淋的剥削。因而他要揭露资本主义,并预言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加剧,必将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灭亡。在今天看来,马克思的预言不能说没有完全实现,也不能说已完全实现,总而言之是在往这个方向走。资本主义也是在不断变化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至于他的具体结论,要根本时代、地点、条件不同而有所改进和发展。这本身是符合马克思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世界上哪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呢?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理论也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比如劳动价值论,未必就是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而物化劳动只转移价值,这似乎有点武断。如果你承认非活劳动,包括资本等对创造价值有帮助,让这些要素参与生产与分红,事实上也就承认这些非活劳动因素能创造价值。对这个问题争论很多,但现在我们国家实行多种分配形式,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事实上已经承认了。所以,对劳动价值论要重新认识。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年5月5日-年3月14日)
凯恩斯的经济学称为“萧条经济学”或“衰落经济学”,他在*策上主张提高消费,扩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比如*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桥修路,甚至是建了又拆,拆了再建,修了又挖,挖了再修,用这种办法来扩大就业。他的主张当然是要在资本主义处在危机时挽救资本主义。但如果撇开这一目的,他的学说和主张对其他国家解决经济紧缩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扩大内需而采取的*府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策,特别是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借用的这种办法。从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到今天他的学说在发展中国家还发挥一定的作用,就足以说明凯恩斯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年6月5日—年4月21日)
04
研究经济学必须懂得历史
学习经济学,特别是深入研究经济问题,必须懂得历史,至少要懂得现代史。我们研究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这还很不够,还必须分析非经济因素,这就需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特别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区域差异很大,要研究它的发展,就要借助非经济因素,特别是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历史方面来考察,探根溯源。对历史缺乏了解,是难以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但现在的一些人不大爱学历史,大学的历史系没有多少人报考,什么原因呢?恐怕是学历史的不易找到好的职业,难得有出路,即使有了职业也很清寒。过去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的人耐不住清寒。历史读起来是蛮有味的。你看美国独立的那一年是年,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是那一年发表的,这里面有什么关系?你记历史,就要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才记得住。你要了解西方的文艺复兴为什么发生在十四至十六世纪?启蒙运动为什么发生在十七、八世纪?它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有什么关系?就要看看这段时间的历史。研究经济学的,特别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一定要读一读。总之我们学经济这一科的,除宏观、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要掌握外,历史的东西一定要多读一些。而且平常多看点历史,对开阔人的眼光,提高考虑问题的深远度都很有帮助。
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西方形成了一个分支,叫经济史学,又分为几个流派。其中“新经济史学”(Neweconomichistory),又称“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s),主要产生于美国。我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andIndustriazation),两个指导老师也是在年这个重要年份出生的。一个是布莱克教授(J.D.Black),一个是厄谢尔教授(A.P.Usher)。他们分别是世界上颇负盛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布莱克被誉为“美国农业经济学之父”;厄谢尔是最早写技术革命史的,他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释历史,解释经济发展。我于年考取清华庚款公费留美生,到哈佛大学学习经济学,此时他们两位都近60岁,到年博士论文答辩时,他们都60出头了。我在《农业与工业化》中曾讲过,厄谢尔的区位理论是动态区位理论。解放初,厄谢尔教授曾写信要我回哈佛大学,我婉言谢绝了。这两位教授对我都非常好,我至今对他们抱有感激之情。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就是打个折扣,平均以5—6%的速度增长,也很不容易。你要知道,这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封建制度、多年受到列强和帝国主义侵略和解放后近30年极左路线折腾的历史之后,才有今天的发展,所以确实来之不易。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外汇储备增加到亿美元,我们在世界上地位得到提髙,说话就有力量。弱国无外交,我们现在敢于对美国说不,与之进行斗争,除了中央正确领导外,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力增强了,当然在有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总的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实力已大为增强。
一些人批评*府,我也是批评者之一,这很容易。但如果你是一个当*者,要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不那么容易。当然现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认真对待。比如在农业改造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就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土地承包虽然延长30年不变,但仍然是短期观念,靠不住,怎样把所有权和使用权更好地分离并结合起来,使农民心里踏实,看来还要深入研究。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问题。现在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民向城市转移又受到多种限制,大量转移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需要继续加以探讨。尽管现实问题很多,面临的困难也很大,但我们有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打下的基础,如果再加上有一个清廉的并有治国能力的*府,我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
(完)
图文转自:金融读书会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