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农村宅基地——基于山西省吕梁市调研的理论和*策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13-24页。
陆铭、贾宁、郑怡林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而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宅基地的有效利用,既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乡村、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利的有效手段。进行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宅基地产权性质,清晰界定产权主体和权利,纠正宅基地等同于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充分考虑地理与产业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决定土地退出和利用形式。本文在调研山西省吕梁市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应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情况,实施差异化的盘活宅基地的*策。将闲置宅基地用于各种农业用途的,均视为建设用地调减。在高效利用农村宅基地基础上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交易。
关键词
宅基地有效利用、区域发展、产权性质、建设用地指标
在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高效利用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农村宅基地却越占越多,另一方面,大量宅基地出现闲置。越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人口越是大量流出,农村宅基地闲置的问题越是严重。本文将基于山西省吕梁市的调研和案例分析,对当前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的背景、现状和体制障碍进行研判,并对下一步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的实践提出改革建议。
一、背景
(一)中国区域经济出现“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率从年的17.92%提升至年的60.60%。纵观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其城镇化率均稳步上升,直至80%甚至以上。与世界上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率仍然偏低,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城乡和地区间差距仍然明显。
人口从地理劣势地区向优势地区流动将是长期趋势。在地理优势地区,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经济集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但却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与之相对,在地理劣势地区,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则产生相对富余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逐渐减缓的背景下,人口将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聚。预计到年,中国城镇化率或将达到65.5%。在更长的20至30年后,中国城镇化率也很可能达到甚至超过80%。当城镇化率足够高时,农村地区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与农村人口规模相对过多的矛盾将逐步缓解,农村人均收入也将逐步向城市收敛。与此同时,未来我国经济仍将在规模经济的力量作用之下进一步加强向优势地区集聚,人口仍将向经济集聚的地区集中,区域经济逐步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将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发展中营造平衡(陆铭,;陆铭、李鹏飞、钟辉勇,)。
(二)人口流动方向和结构
1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在区域经济布局呈现进一步集聚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呈现出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增速。根据历年人口普查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之前,流动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从年的万人增长至年的峰值2.53亿人,随后略有下降,但规模一直较大。年,全国流动人口2.36亿人,占总人口16.86%。农民工作为我国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也稳定上升,增速放缓。但要看到,农民工数量增速放缓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农村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优势地区面临*策约束,导致经济增速和劳动力需求增速下降。即使如此,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占比60%。在外出农民工中,又以省内就业为主,占比56.9%,规模持续增长。
图1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人口普查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