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思考题及
TUhjnbcbe - 2021/6/25 14:39:00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4章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少数人掌握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资本家;二是多数人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这是雇佣工人,这两个条件的形成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①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雇佣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严酷的法律强迫下,被迫走进资本家的工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典型。

②利用国家*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积累起巨额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掠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进行商业战争等方式掠夺了惊人的财富,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教材页最后一段有典型事例。

可见,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掠夺史和罪恶史。

2.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为争夺资源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后又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盘剥和掠夺发展中国家人民。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商品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形式上看是具体劳动,即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所使用的原料工具等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才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即是说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内容上看,不管形式有多大差别,都可以归结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种撇开具体劳动特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的直接性与社会劳动的间接性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社会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表现出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使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②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就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即工人的劳动,不仅能生产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能生产出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这个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3.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生产和流通领域,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4.资本的一般与特殊。资本的一般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四、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含义。是指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表现为商业危机,信用危机,生产危机,就业危机。实质:生产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不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可能性在货币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产生以后就有了可能,但资本主义之前不具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爆发。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再生产的循环进行,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年、年、年和年。在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年,~年和~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年,以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发端,拉美国家爆发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年底,墨西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并波及其它地区的多个国家。年再次由美国次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全世界,导致新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

必须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五、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

2.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完成的,反映了从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①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六、资本积累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个别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②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绝对增加。资本积累造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体力要求降低,使妇女和儿童也可以成为雇佣劳动者,同时激烈的竞争使一些中小企业破产,资本主义在农村中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富裕人口,这都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增加了相对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成为“过剩”或“多余”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能尽其才的弊端。

七、为什么说西式民主:囿于"钱主",迷于"游戏",浮于"当下"?

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它不过是民主发展中的低级阶段。

1.囿于“钱主”的民主

民主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民主的致命伤。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钱主”。金钱是西式民主的“母乳”,*客与财团之间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其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沦为烧钱的游戏,一人一票异化为“一元一票”。

“钱主”的后果就是“钱权联姻”。在西方,钱与权具有天然的近亲关系,“*治献金”与“*治分赃”总是如影随形。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但由于“钱权联姻”,铁路企业和航空企业携手反对而未能实施。

2.迷于“游戏”的民主

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治营销,*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作秀”和“煽情”成为*治家的基本素质,“奇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西方想要的并不是民主,而是“民主”这一标签本身。*客们“言必称民主”,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而至于“民主”的真谛——人民主权——早已抛于九霄云外了。

3.止于“选举”的民主

选举是必要的,是民主的重要表现和实现形式,但并非民主的全部和实质。民主不等于选举,真正的民主体制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覆盖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阶段。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却大都沉迷于“选举”这一初始环节,民主被简化为选举,选举又进一步简化为投票,而对于决策是否民主、管理是否民主、监督是否民主等方面却并不感兴趣。如果过分强调选举,就必然导致民主机制的失调,民主链条的断裂,民主就只能止步、定格于“选举”这一外在的形式。止于“选举”的民主只顾开头,不顾过程和结尾。

4.浮于“当下”的民主

囿于当下和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这是西式民主的又一软肋和硬伤。

“浮于当下”即目标短视、利益短视。在西方,**恶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任期目标忽视战略目标,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相比于西方,战略规划的能力和执行规划的定力恰恰是中国*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规划,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西方,多*竞选、轮流执*的制度设计以及只顾当前、急功近利的选票导向,决定了西方难以出台中、长期战略规划。 

总之,西式民主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决定了它还只是一种低级的民主,还处在民主发展的低级阶段。未来社会一定会扬弃和超越低级民主,走向高级民主,这是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思考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