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研读论洪氏之ldquo看不见的手
TUhjnbcbe - 2021/6/27 2:50:00

“研读”是一个围绕高质量论文进行阅读并撰写评论的系列,旨在提升我们这些初学者的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本系列的撰稿人并非学术背景出身,因而其所撰评论水平不一,且请诸位阅者宽恕。如有过失,由我本人承担。

本期主要“研读”洪朝辉先生的《“一只看不见手”的百年误读:文献还原亚当·斯密的隐喻》,本文为第一篇评论。

仪舟

洪朝辉的《“一只看不见手”的百年误读——文献还原亚当·斯密的隐喻》一文在结构安排上比较清楚,该文主要围绕“一只看不见的手”展开讨论,指出这是一只百年来被学界误解、误导,并被公众误传的“手”。在论文中,作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和比对原始文献对这只“手”所蕴藏的思想进行梳理。作者认为“这只手”最初只是作为修辞手法出现,仅是没有什么分量和地位的隐喻,对于它的误解源于年梅特兰将其与“自由放任”思想相联系,后续的经济学者深化了此类误解。而对于此类误解的产生,作者从阐释学角度、时代角度和学者主观因素三方面进行了解释。

作者在引言部分称亚当·斯密是“西方古典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值得注意的是,后世一般是因为《国富论》而称斯密为古典经济学开山鼻祖。至于古典经济学的定义,作者并没有在文中指出,而自由市场经济学的概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他给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三个要素:自愿竞争、公平互利,自由放任、最小化的*府干预和资源最优化配置。

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论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真实意涵时先指出一个跨世纪、跨国界的误解:学术界和民间对“看不见的手”所具有的印象是它等同于“看不见的市场”。作者先举例说明学者对这只“手”的认知是它暗喻市场经济,它“具有自动调节、内在和谐、反*府干预的功能”,这只“手”所具有的“强化价格机制、增强国家财富、提高民众财产”的神奇功能在斯密的著作中有被详细论述和解释。不过作者在举例时有些散,好几个例子没标注时间,使读者阅读时感觉有点混乱。

以作者的论据来看,斯密只有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第一次是在《天文学史》一文中提到它,作者从宇宙角度解释“看不见的手”存在的局限;第二次是在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利己的意愿最终在“看不见的手”的带领下为社会提供了好处;第三次是在年《国富论》中指出投资人的出发点是自我的安全,同样是利己的前提下无意间促进了自我的利益,同时也无意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作者认为“看不见的手”就其本质思想内涵而言,应为“主观愿望与客观后果不符”,斯密的这三次论述也没有将“看不见的手”与市场或自由市场经济三大原则直接关联,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富论》中所提及的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没能满足古典经济学的所有假设。作者虽然指出了古典经济学的部分假设,但没有直接给古典经济学下明确的定义,也没辨别古典经济学和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差异,那么作者在阐述“看不见的手”不具有古典经济学或者自由市场经济学的代表性意义时便显得有些论据不够充分。

在第二部分“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被误解的那一部分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在经济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等人,他们对于这只“看不见的手”置若罔闻,而只有少数学者对此有兴趣。作者并没有分析为何这些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们忽视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是说当时“这些零散、有限、不成规模的误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重大转折”。年,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首次将“看不见的手”升格,将其与市场经济的宗旨直接联系。作者在文中有提及市场经济的三大要素,但是并没有明确市场经济的宗旨是否为自由放任抑或其它。作者以统计学的方式表明斯密并非视那“看不见的手”为重要概念,而这一术语在斯密在世时也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它却在20世纪下半叶由于和市场经济的原理直接关联而被学界和公众屡屡提及。

第三部分中,作者对“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何被误解给出了三方面的解释,学理、时代和学者主观动机共同导致了这种误解现象。能够适应时代的经济理论才会被公众所接受,尽管“看不见的手”在最初的含义里并没有和后来的市场经济直接关联,但是它确实存在着意义衍生空间。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一种隐喻,可以被赋予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它的内涵会被误解也不足为奇。一方面,这种误解和学者的研究态度与主观动机有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不论是斯密那“看不见的手”的隐喻还是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里“非常激动”“好像”这一类词语的表述,他们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这种方式虽然能起到一个“更醒目和更有趣”的表达效果,但也使得这一术语的含义更容易被主观化的理解所干预。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读论洪氏之ldquo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