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万大关,达到.8万人,成为继重庆(万)、上海(万)、北京(万)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超万的城市。
有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更多城市的人口可能越来越少,这种情况需要担心吗?
比如前一阵公布的8个城市陷入人口负增长危机。北方城市有3个,辽宁的沈阳、抚顺和山东的威海。沈阳是大城市,虽然人口出现下降,但毕竟是北方城市,这一点也比较好接受。南方城市有5个,都在江苏,泰州、扬州、镇江、常州和无锡,全都迈入自然人口负增长行列。
南方城市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了,小城市其实也还比较好接受,但常州、无锡,都算规模较大的城市了,而且都比较富裕。这些城市人口都开始减少,令很多人感到不安。
其实,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也是大势所趋。
首先,这源于国内人口的大趋势。
5月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发布。虽然人口数量没有出现下降,但增速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5个特大城市,均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共性”,就是女多男少。某种程度上,这与人口增速降速,也是有关联的。
不妨回顾一下这几年的人口增长数据。年净增人口万;年净增人口万;年净增人口万;年净增人口万;年净增人口万。增长人口逐渐减少,到停止增长那一天,已经是近在眼前了。
按照联合国的方案预测,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将出现在年。在此之前,一些地方的人口先出现负增长,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因为,人口在迁徙,会向城市集中。
向城市集中的规模会服从Zipf法则,所谓Zipf法则,指一个城市人口在全国的排名取对数+这个城市的总人口取对数的和应该是一个常数a。
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也就是说,一般一个国家,有一个最大的城市,然后有次大的城市。
当然,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很大,可以存在多个区域中心城市,除了北上广深外,比如成都、武汉,都可以成为区域中心。但无论如何,能成为区域城市的,总是有限的几个,人们会向这些地方移动,那么,另一些地方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收缩早就开始了,先是小县城、小城市。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的研究,在年到年间,中国有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同期出现人口流失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则超过万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也曾发布研究成果称,7-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有些城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的,这意味着本地人都出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全国*协委员、陕西省*协副主席李冬玉认为,撤并小县条件已经成熟,她在两会上建议优化县级行*区划,推进小县合并试点,对人口规模低于0万人的小县先行合并试点,减少行*资源浪费,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她举例,西部某省52%的县人口流失,越是人口规模小、经济欠发达的县人口流失越严重。
所以,不仅仅是人口减少,一些县城,即将整体性消失。
中国的高铁,则进一步加重了这个情况。
50多年前,日本的第一条高铁——东海道新干线通车时,舆论认为,未来东京的资源会流向大阪和新干线沿线的一些小城市。但事实完全相反,东京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上世纪70年代初,东京都市圈人口急剧上升,大阪都市圈的人口反而下降了。
虹吸的原理是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聚集产生规模,规模能产生更高的效率,那么,人、财、物就会聚集在一起,产生更多财富。那么,小城市的人,就会往大城市聚集。
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年全国铁路新线投产公里,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未来,高铁网还会更加密集。
这其实就是一张“虹吸网”。
数据反映现实。李迅雷等学者研究了京沪线,以及串联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的“沿长江通道”。他们发现,以省的平均GDP增速为标准,沿江通道将近60%的城市,在高铁开通后,并没有如当初预想的,保持住对全省平均水平的优势地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的昆山,安徽的全椒、六安,湖北的巴东、潜江,山东的齐河、泰安、枣庄,重庆的涪陵、长寿、石柱等城市,开通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开通后则跑输了全省平均水平。所以,高铁降低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速。
经济增长如此,人口趋势也是如此。研究范围内,36个城市中有2个城市,常住人口的占比出现下降,其中京沪高铁沿线下降的城市为5个,而沿江通道高达70%的城市人口下降。人去哪里了呢?去了合肥、武汉、成都、重庆等少数几个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都不是大城市,但富裕的城市,只要不是中心城市,也会出现人口下降。实际上,城市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地方人口下不下降,与它本身的经济实力,以及与离它最近的中心城市的距离有关。
无锡虽然经济不错,也有规模效应,但靠近苏州与上海,自然会被这两个规模更大的城市虹吸。甚至由于离得太近,都无须高铁,高速公路就能产生虹吸效应,一日往返。那么,无锡的年轻人自然会到苏州去,而外地人在选择到无锡、苏州、还是上海的时候,往往也不会选择无锡。
这没什么不好,不必忧虑。
人口的大迁徙,如果要做国别比较,要以工业社会为基础,具有较大的国土,所以美国是一个较好的比较对象。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原因是南北战争与牛仔开发西部;第二次是在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
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冬季又寒冷多云多雨;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科技力量更集中,而且环境更好,有“阳光地带”之称,吸引了资金与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所以,我们正身处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过程,虽然很多人很忧虑,但这在世界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我们现在才经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是因为中国以前并没有经历这一切的条件。
9世纪中期,中国还在道光年间,随后技术慢慢传入,但资本主义受限,接着是晚清动荡的时局,民国则是*阀割据、外敌入侵,整个阶段,城市化一直非常缓慢,自然谈不上人口大迁移。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有了统一与和平,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但计划经济均衡的布局发展经济,同时抑制了人口迁移。这一切直到年改革开放才结束,进入快速发展期,工业社会发展起来。
加入WTO后,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才使得人口控制放松。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兴起,资源逐渐以市场机制配置,中国人才第一次经历城市聚集,人口迁徙。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要想有不忧虑的信心,就要破除传统的计划思维观念。
“均衡发展”是一个高频词,但是,很多人在说到“均衡发展”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指按经济规律,有分布、有层次、有结构、有偏重的均衡,而是指完全一致的同等。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均衡发展,就是有些地方人口多,有些地方人口少,市场化、城市化,会自发地完成这个过程。
阻碍这个过程,违反市场规律,就会损害经济发展。比如,为了留住无锡的人,那么,就会损害苏州、上海的经济发展潜力。无锡的人去到苏州和上海有什么不好吗?他们做出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为什么要阻止他们呢?
一切*策的目的,都是人,而不是抽象的地域;地域*策,也是要“帮助留下来的人”,但不能是为了地域的发展,而强行地“留住人”。所以,一些城市的人口减少了,一定不要去强制地禁止。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好现象,而不是一个坏现象。
四大少的收费读者群,已经开始第四期会员招募,第四期在群权益期限从今天开始到年8月日,年费元。每月一期专题分享及多次群内交流。
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说明: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四大少收费读者群正在开启第四期会员招募
(会员权益期限:年8月-年8月日),
年费元,现在就加入。
每个月一期主题分享,
,,,
因为你懂的原因,
,,,
四大少在收费读者群和你一起交流
,,,
非分享日的自由交流更精彩
入收费群请加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