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谷贱伤农”对农民的伤害来自于价格的不确定,一般主流是以供需关系来观察和考虑这一经济问题。在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下跌过程中,会对供需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一般供需关系理论中是可以保障生产资料被有效的利用并且不会产生浪费。这种理论的依据是供应超出市场需求那么市场就会出现需求萎缩,进而导致价格的下降,最后以价格下行的方式倒逼农民降低生产;同样在农户生产降低以后供需产生变化,供应小于需求就会导致市场价格上涨,进而促进农民扩大生产。最终让市场供需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会出现供应过大导致产能浪费,也不会出现供应过小导致市场中无法满足需求。这就是那“无形的手”在操控着这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时间周期,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民并不能立马降低产量,而价格的下降却会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因为价格的下降并不会让生产成本下降,而极端情况下却会导致农民破产;如果大规模出现农民破产弃耕又会导致第二年的供应剧减,市场价格会出现剧烈波动。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供小于求的情况出现,并不会让市场中立马出现供应,而是需要农民增加耕地投入更多成本来增加供应量,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市场的需求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满足,所以最终会使得市场价格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此种忽高忽低的价格现象,会让农民对价格预期产生不确定性,最终的结果只会让一般农民弃耕抛荒。因为在价格的忽高忽低过程中,可以想见农民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在价格低的时候总是高产的时候,而价格高的时候总是低产的时候;最终对于农民而言,价格高的时候没有产量,而价格低的时候却出现丰收;里里外外吃亏的总是农民。对终端市场来说价格的忽高忽低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古人说“无恒产者无恒心”。就像股市里面常说的预期,我们只有在有了足够的“预期”的情况下才会买卖股票或投资。不管是抱着侥幸心还是有理论依据,总是需要足够的理由,就算是大冒险家也需要理由来支撑他的行动。小时候家里养猪,看猪价高了于是想多养几头,猪养大了价格又掉了,里里外外一算白干,如果在不巧碰上猪瘟还要赔钱。几次三番下来也就不愿意养了,更不要说去投入研发升级。这里面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对市场变化的把控能力,作为农民他们是没有能力去掌控市场变化,他们的预期也是无效的。就算是期货交易所,能够精准把控价格的研究员也是稀有物种,何况农民。在国际化的今天,只有寡头能够把控市场,而在资本市场中那决定权就在资本,在如今的资本*治中那只能任人鱼肉了。当然猪肉是可以替代的,它并非必需品,就像文章开始的“长杆菠菜”会有“短杆菠菜”或“细杆菠菜”取代它,它会伤害农民但打击范围很小。但是谷物不行,水稻、小麦没有没有办法替代,它属于必需品。我们可以少量的吃蔬菜、肉食,多吃点米饭和馒头,但是我们不能大量的吃蔬菜、肉食,少量的吃米饭和面食。1、含糖量,人体平日的糖分摄入大部分来自于米面。2、蔬菜和肉易腐蚀,不宜存放。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府对于米、麦子和玉米都是统一收购到粮仓的。市场化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没有必要搞开放。同样我们也该知道包治百病的只有“大力丸”,而市场化显然不是“大力丸”,所以显然它不能应用到任何地方。农民虽然作为个体而不是工人或者上班族,但他们对于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是一样的。最后大多数普通人对于风险的控制与市场的波动是没有能力把控的;“无形的手”只有在完全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市场才能展现,但是显然灯塔国是不同意的,不然没必要搞技术封锁了;适合市场化的只能是那些可替代和影响小的领域,而不能是米、面、能源、芯片等不可替代或影响很大的领域。阜地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