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江先生讲《史记·货殖列传》,逐句详解,引申纵横捭阖,知人论世,乃至谈生意,莫不高妙。本微择发先生谈范蠡部分,以飨读者。为便阅读,标题为编辑加。
(张文江先生)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
这是《史记》的文章好。上一次讲管仲,是秋的初期,五霸的开始。然后一下子来到了秋的末期,五霸的结束。而且由春秋一点点过到战国,从治国一点点过渡到治家。五霸之间的关系如何,可以参考《易学史丛论》的《综论五霸》。这里具体是吴越争霸,“吴王金戈越王剑”,就是这一地区的兵气。
会稽就是绍兴,是中国现代文学祖师鲁迅的家乡。从古代来讲,传说大禹死在这里,至今还有一个大禹陵。会稽的意思就是会计,但是比现在会计一词的意义要大,包含*治因素在内。
《史记·夏本纪:“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裴《集解》引及《越绝书》卷八《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爵有德,赠爵位,相应于立德。封有功,封功臣,相应于立功。
大会计重新安排天下,是一个包括*治、经济、*事在内的总体布置,因此留下了会稽的地名。
乃用范蠡、计然。
讲范蠡,首先就带出了一个计然。一般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范蠡,然而知道计然的很少。如果问计然是谁,我敢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答不上来。其实计然的重要性绝对不在范蠡之下,知道范蠡要知道计然,就好像我们知道沃伦·巴菲特之外,还要知道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计然是发明原理的人,范蠡是计然思想的实践者。在中国发明原理的人没有实践的人著名,隐含了一个问题。计然讲的一段东西,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或者商业学的最古老原理,深得不得了。
计然是什么人呢?裴駰《集解》说:“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算’。”又说:“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这里有几关系。
第一,计然是三晋人,他的先人是晋国逃亡的公子。现在大体已核实,在春秋末期的三晋地区,编成了今本《周易》的卦爻辞,而计然的思想应该从《周易》来。
第二,他的名是研。《吴越春秋》谓之“计倪”。现在的上海话中还保存有古音,研这个字可以读成倪,上海话把“研究”读成“nījiū”。《范子计然》这本书在唐代还有(《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作《范子问计然》),真的假的不知道,以后亡佚了。关于此书的内容,可以参考《越绝书》卷四《计倪内经》、《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范子计然》三卷,但是《史记》保留下来的这段文字,已经涵盖了计然思想的要点。
第三,他的字是文子。道家典籍的流传中,有《文》这本书,在唐玄宗天宝元年被封为《通玄真经》,为《道德》、《南华》、《冲虚》、《通玄》四部真经之一。此书作者有人猜测是否和文种有关,当然不是。因为计然字文子,也有人附会到计然身上(如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这层关系也可以切断。但是过去一直认为《文子》不是先秦的著作,现在研究下来是真的,因为出土文物已证明它是先秦的书(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有《文子》残简)。此书的总体思想跟《老子》一致,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卷五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这些内容是《老子》没有的。
下面这段文字是最靠得住的计然思想,真是非常好。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这两句话我想了好长时间。为什么“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呢?用词用得这么重。通常的解释也能对,但是达不到“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程度,必须发掘出它的深意。开篇是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讲的还是治国,所以相应“万货之情”。
什么是“知斗则修备”,我的解释是,知道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尤其是*事竞争关系,那么应对这个竞争,然涉及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总和。“备”就是一个完整的战略性的物资储备,样样东西都要有的,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对于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不能存在幻想。不是不要讲和平,但是你讲和平,别人不讲怎么办。所以要保卫和平,还是不能不涉及*备。“文化大革命”中流行过一个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也就是当时条件下的“修备”。
在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期间,有一个*事专家讲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就是“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般人都知道盟*的*统帅艾森豪威尔,其实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马歇尔,他就是负责协调后勤的人。马歇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绝不在艾森豪威尔之下。
“时用则知物”这句话还要深,就是一样物品有它的稀缺性,到正好需要派用场的时候,这样物品的本性才会彻底体现,才会知道它可贵到什么程度。比方说和平的时候*金贵重粮食不值钱,战争的时候如果有*金买不到粮食,那就是粮食贵重*金不值钱了。到了一个特定的时候,一样物品成了特别需要的稀缺东西,它的价格会大幅度提高,这个东西的内在使用性才能真正体现。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这两句话是总纲。如果结合起来看,前面一句话是客观的,体现的是普遍性,后面一句话是主观的,体现的是特殊性。如果用经济学理论来解说,前面一句话就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后面一句话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边际效用论。
这两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而在这里形成了相互补充。因为物品有一个价值,所以会相应给它一个价格(《墨子·经说上》:“价宜,贵贱也”)。怎么才能说明这个物品的价值呢,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比方说在别人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墨子·经说下》:“宜不宜,在欲不欲”)。“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把这些价格变来变去的物品的真实情况看懂了。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这里用的是岁星纪年法,结合了五行学说。岁星就是木星,绕日一周实际须11.86年。岁星在某一个方位差不多是三年,金为西方,水为北方,木为东方,火为南方,十二年算一个周期。岁在金的三年丰收,岁在水的三年歉收,岁在木的三年饥荒,岁在火的三年旱灾。五行中没有提到土,土居中央而没有方位,大概可以算是平年。这十二年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坐标,可以在这个坐标里研究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如果套用这个固定模式,以为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进入误区了。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大旱的时候卖出车辆买进船,大水的时候卖出船买进车辆,在大旱之年再抛售车辆。这就是中国古代投资学的最根本的原理,也就是相反理论。相反理论当然也有问题,也不能机械地套用,但是投资最根本的原理就是相反理论,对此要有一个深入骨髓的认识。这八个字也是投资学的定律,贱买贵卖。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在十二年里边再细分,其中六年会好一点,六年会差一点。牛熊交替,不会永远好,也不会永远坏。总体来说十二年,到一个周期末会有大的不好,因为农业靠天吃饭,不可能完全风调雨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指每隔六年一穰,每隔六年一旱(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年版,-页)。本段是对前面岁在金、岁在水、岁在木、岁在火的另一种计算,两种计算可以互相印证。用多种模式探讨同一种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互相比较,可以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粜是卖出谷物。一石米卖出来,如果只卖到二十农业就会亏损,而卖到九十商业就会亏损。这里的二十不一定是具体钱的数字,而是可以看成一个比例。二十对发展农业不利,但是九十商业也承受不了。叶圣陶有一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谷贱伤农,农民在这时候可能拿不到二十了。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如果商人没有利润的话,那么商人就没有积极性。如果农民没有利润的话,那么农民也没有动力去开荒种粮食。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最贵也不要超过八十,最便宜也不低于三十,那么大家都有利润,交易就能维持下去。“农末俱利”,今所谓双赢。“平粜齐物”,合理的价格会促进物资流动。“关市不乏”,国家的税收也不会少。在三十和八十之间还是有高低的,但总体已经平衡了,经济正常活动,国家也安全运转。
税收和农末之间的关系,大体也要维持一个平衡。税收得太高,生产者没有积极性,税也就收不到了。当然税也不能收得太少,这里也有一个度。其实经济学已经把这个度研究出来了,就是所谓“拉法曲线”(lafft’scurv)。如果收百分之十的话,比方说一年一千万,多一点收百分之十五,那么就是一千五百万,收二十就是两千万。那么收百分之二十五好了,会不会到两千五百万呢,不一定,也许只能收到一千五百万,反而降低了,因为大家都不做了。如果再升高,比方说收百分之三十好了,那么收到的反而降到只有一千万了。因此不是收得越高得到的税收越多,这里有一个曲线。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积著之理就是经商致富的道理。积著也写作积聚、著积,也就是买进货物为了卖出给别人。因为商是消费的中间环节,囤积的这些货物,买了不是给自己用的。“务完物,无息币”,物品的质量一定要好,金钱的流动一定不能断。这就是最要紧的两样东西,一个就是所谓的物资流,一个就是所谓的现金流,两者互相平衡,流动的方向相反。而所谓货殖,就是在物资和现金之间变来变去。
以物相贸易。
贸这个词我觉得很好,《说文解字》:“易财也。从贝,卯声。”卯作为声符也可以有意义。卯时是早晨五点到七点,一般都在这个时间准备上班或上学,所以过去也把上班叫作点卯、应卯。卯就是早,贸易就是要抢时间,就是要起得早,就是要努力。做小生意的人一早就得起来,睡到太阳晒屁股肯定不行。
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容易腐败的货物要赶快处理掉,不要一味要求高价而停留在手上。食也可以写成蚀,物品坏掉了就蚀本了。所以买菜时遇到收摊生意,总归可以便宜点,因为推回去不合算。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论有排比的意思,所谓《论语》,就是排比孔子的话。论其有余和不足,排比市场上一样东西多了还是少了,就会知道这样东西到底贵还是贱。而排比次序,也就是研究。所以我跟大家开玩笑,研究生如果不会写论文,也不要太害怕,把材料排比排比,论文就出来了。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笑话,排比材料而出来一个活的结论,就成了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人民出版社,,页)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到极点了以后会往下落,贱到极点了以后会往上升。所谓积著之理,就是在价格波动中取利。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一旦这个物品贵了,一点都不要吝惜,像垃圾一样把它抛出去。在大家都认为不值钱的时候,你要把它当作宝贝,一点点小心收集起来。还是刚才的道理,贵卖贱买。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都是好的物品,也就是前面讲的山东出什么,山西出什么,不是好的物品也不能取。其实这句话中也暗含了一句投机格言:“卖出要快,买进要慢慢来。”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所谓货币的五大功能,主要是流通的功能。英语中currncy就是货币,也有流通的意思,这真是密合。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发多了,要收一点起来。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
把这一套东西修了十年,修就是经营,也就是刚才的二十、八十这些治国之道,可以上通管仲所谓的“轻重”之术。修了十年,国家富强起来了。用经济手段来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士兵在打仗时非常勇敢。
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遂报强吴”,报复了强大的吴国。“观兵中国”,中国就是刚才讲的中原一带地区,吴越当时还在这个大舞台的边缘。“观兵”是在中原地区检阅*队,耀武扬威。“称号‘五霸’”,完成了强国梦。这套理论是计然提出的,具体执行的人是范蠡、文种。当然这套理论不可能完全出于自创,应该有其渊源。而计然本人没有应用这套理论,可能是因为他年龄大了,只能够做老师了。也可能是他不求闻达,在精神上有着更高的追求。真正第一流的高手也可以是不做的,自己看明白就行了。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范蠡已经看明白了,在胜利以后,不能再跟越王共事下去了。于是下决心走,文种不愿意走,那么就让他留下来。“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我用了一部分在治国上,就已经达到了目的,想来用在治家上也一样啊。这句话在《汉书·货殖传》中写成“计然之策十,越用其五而得意”,一般认为是抄错了。抄错了也可能,因为在古文里边七和十字形很相似,一横当中断掉是七,看上去很像扁扁的十。据王叔岷的《史记证》,《史记》中七、十互误有六十几处之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八,,第5页)。但是即使是抄错,也可能有一点道理。因为《史记》是通史,司马迁看到战乱比较多,所以感到大部分用在国上,少部分用在家上。《汉书》是断代史,班固看到和平比较多,那么国和家就是一半对一半。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真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潇洒,在外国人中是没有的。上一次讲毕达哥拉斯也乘了一艘小船离开萨莫斯,saildaway,但不是扁舟啊。这条扁舟打动了古今多少人,像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明朝散发弄扁舟”。为什么要散发,就是不要被头上的这顶乌纱帽套牢呀,一旦套牢发就散不下来了。
什么是“扁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特舟(《集解》),一种是轻舟(《索隐》)。特舟是单独的小船,轻舟是负担少,速度快。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简单直截,不需要的东西越少越好,达磨所谓的“一苇渡江”,原来指的也是小船(用《诗经·河广》的典故),但在以后逐渐演变成了神话。
扁舟有文学色彩,而江湖也有文学色彩。《国语·越语下》写越王勾践灭吴回来,到了五湖,范蠡就不跟他回去了,“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的“五湖”是一个地理或山水概念,《史记》的江湖是个社会或文化概念。司马迁的改动有其思想性,其语来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既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也暗含和朝廷的庙堂文化的对立。也就是这样的江湖概念,启发了后来的武侠小说。
对于武侠小说的写作来讲,武功怎么打其实都是细枝末节,而要紧在于后面驱动的思想。有人问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金庸不假思索地回答,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见《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金庸序,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江湖”描述的是社会的广阔、复杂、多层次,如果用西方的观念来比拟,最接近的是哈耶克所谓的“大社会”(thGratSocity)。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人心就是江湖。
变名易姓。
为什么要把名字改掉,就是担心越王还来找他,担心当年的战友和部下还来找他。你带过部队,这些人跟你熟,有什么事情跟你来商量,你不能说我不在位就可以不谈。所以不得不“名可名非常名”,没有办法。
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鸱夷子皮是一个人的名号。鸱夷是一种酒囊,一般是用皮做的。这个放酒的口袋能大能小,用的话可以装很多酒,不用的话可以卷起来,《论语·卫灵公》所谓“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范蠡估计即使离开了,还会有人认出他来,于是换了一个名字再换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地方再换一个地方,好比演出了一场情景戏剧。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
到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于是在这里开始做生意。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这是他体会了计然的理论,总结出来最要紧的一句话。做生意的第一义就是要与时代争胜,而不是跟具体的人竞争。
“乃乘扁舟”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潇洒,“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是骨子里透出来的第一义,做生意根本竞争的就是时间,跟人去竞争已经是第二义了。第一义就是自己跟自己竞争,完完全全就是怎样认识你的时代,怎样认识你自己。
世界首富的象都跟时代有关系,保罗·格蒂是石油,比尔·盖茨是电脑,就是一个时代最重要的物质或者最先进的科技。“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最要紧的是跟时代竞争,跟别人的关系不是最重要,甚至可以根本对人没有要求。
一旦你得到了这个关键,自然而然会有人来配合你,也用不着所有的地方都预先计划好。这句话来自道家思想,《老子》七十九章“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孙子·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史记》“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应当从这里化出来。
对于这句话,古代也有人把它标点成“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见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这种理解我以为还不够透彻,正解应该是“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所谓的大富,就是与时代竞争。小富当然也要努力,抢时间争取早一点。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把生意做得好的人,要选择好干部,而且也要研究时间。一般认为“择人”应该写成“释人”(《史记会注考证》),也就是上文的不要求人。这样“择人”可以看成是笔误,但是我觉得写成“择人”也很好。刚才讲“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是第一义,完全是天上的象,经常想一想,对你会有极大的启发。
然而具体做起来,你不一定能达到第一义,那么就要选择好干部队伍,培训好营销人员。第一流的人什么可以都不要,随随便便地拉几个人就行了,自然而然会有东西来凑他,因为他已经抢到了时代的先机。但是你做不到就得做第二义,而且即使是第二义的择人,你还是不能忘记,自始至终要重视时。所以如果做到第一义,当然也会重视第二义。而做到了第二义,还要回过头来重视第一义。只是到了第二义的兢兢业业,第一义的潇洒基本上是没有了。而第三义以下大概只能是微利或者保本了,想赚钱大概是谈不上了。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十九年其实也是道家的象,这个数字虚虚实实,不一定是真的。《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我觉得对范蠡这样第一流的人来说,懂了这个东西后,几乎遍地都是钱,他只要捡起来就是了。对他来说钱也并不是特别重要,得到了以后就散给“贫交疏昆弟”,就是贫困的朋友和比较远的亲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有些相似于现在的希望工程,资助贫寒的读书人,把钱花在这方面最值得。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呼应上文“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年衰老后他自己不管了,让子孙来接手。范蠡是一个道家人物,所以在聚财以后,跟着还有散财的思想。子孙的境界达不到,所以不知道散财,只是成为了一方的大富。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这就是范蠡的象,第一等的大商人。最要紧的有两句话,一句是“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另一句话是“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觉得可以把它当作口诀来念,反反复复体会,太精彩了。对于从古到今做生意的人来说,这是第一义,不会有比他更好的理论了。当然如果还能补充第二义,那就更好了。
思南读书会NO.活动预告
?时间:4月30日(周六)14: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号)
?主题:孔门弟子的结构——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序文引申
?主讲:张文江先生
?主持:*德海
在思南阅读世界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