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认知闭环买单;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是认知不对称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认知闭环买单;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是认知不对称;
你的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
未来的优势,
都是认知的优势。
未来的竞争,
都是认知的竞争。
人最大的悲哀
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逻辑闭环
思维框架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进阶。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是认知不对称。人永远无法获得超出所处环境外的认知。人永远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是认知不对称
故事:登顶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到了山顶,我不是热泪盈眶,而是痛哭流涕。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但是,就在我痛哭流涕的时候,一路帮我背着负重,陪着我爬到山顶的黑人兄弟,就在一旁淡定地看着,一脸难以理解的神情。我想他内心的OS可能是:有那么难吗?我一年上下20多次,有那么难吗?至于哭成这样吗?是的。这个黑人兄弟,衣服鞋子都是破的。但他就这么闲庭信步地,一年登顶乞力马扎罗20多次。碾压我跟玩儿一样。那一刻我认识到,我和他之间,有一条“基础体能”的鸿沟。再努力,再坚持,我也无法跨越这条鸿沟。创业也是一样。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播。人跟人的信息差、认知差正在疯狂拉大。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不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认知不对称。
—2—什么是“认知不对称”?
什么是“认知不对称”?对于本质规律的认知层次,决定了认知对称的认知速率。
举个例子: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想飞上天。怎么办?
先模仿。鸟儿能飞,就先模仿鸟儿做一对翅膀。再优化。不断修改翅膀的材料、形状、大小。但是,人最终都没像鸟儿一样上天。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无数次勇敢尝试,无数次惨烈失败。直到有一天。人类掌握了飞行的“本质规律”:空气动力学。
气压差,才是升力的来源。只要在翅膀上下侧制造气压差,就能把主体举上天。什么样的方式制造气压差都行。只不过,鸟儿“选择了”用扇翅膀的方式。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之中,在这一刻,对于“飞行”本质规律的认知,开始对称。
然后,人类就放弃了对鸟类的“先模仿,再优化”。直接基于空气动力学“本质规律”,造出了今天的飞机。如果没有这个底层认知,任你花费多少年,把翅膀做的多么像鸟儿,也无法展翅飞翔。我常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
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认知不对称,即使你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认知,就是创业者的基础体能。你把刀剑磨的再锋利,武功修炼再高,一颗子弹就可以终结战斗。如果认知的基础体能不够,认知层次不够高,你的顿悟,很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3—怎样提升认知基础体能?
可是,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基础体能呢?1、苦练基本功优秀的战略,都是可以掏心掏肺说给你听,但是你也学不会的。海底捞你学不会,褚橙你学不会,名创优品你学不会,得到你也学不会。为什么?因为优秀的战略,需要的是在战略高度上,诸多环节的完美配合。而不是在某一个点上的创新。比如说名创优品:
1)用户多了,名创优品对供应商的谈判筹码才大;
2)谈判筹码大了,商品成本才便宜;
3)商品成本便宜了,周转率才高,利润才大;
4)利润大了,加盟名创优品的店铺才多;
5)加盟名创优品的店铺多了,用户量才大。你看,一个循环回来,环环相扣。你如果把名创优品理解为薄利多销,那就会学死掉的。你想象着,名创优品手上玩着5个球。1个球掉在地上,就算输。叶国富能娴熟地玩10个,有人3个就不行了。所以,就算叶国富掏心掏肺讲给你听,你也学不会。为什么得到愿意公布“得到工作手册”?很多人不信,说这一定不是真实的工作手册,这是烟雾弹。我知道,这当然是真实的。那么,把这些真实的商业机密都告诉你了,他不是傻吗?他不傻。他只是知道,告诉你,你也学不会。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去听一些高大上的名词,迷恋一些工具和方法论。而是从高手的行为之中,摸索出底层的规律,然后按照客观规律实践,苦练基本功。比如这两年的热词:”长期主义“。当你谈论”长期主义“,高瓴资本张磊的“价值投资”之时,你更应该看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张磊在人大读国际金融专业时,为了做调研,他回到老家,到社区、集镇和乡村收集和了解普通市民和农民的购买决策信息。然后一步步精细制订调研计划、拆解工作目标、制作问卷、做访谈、研究消费者购买渠道、价格敏感度、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喜好、售后服务满意度等等。第一份实践报告,就获得了特等奖。工作后,他第一年就跑了10多个省份,几乎走遍了所有的“穷乡僻壤”。你可想而知工作强度和底层调研能力的基本盘,得到多大的训练。一点一点地收集信息,整理材料,深度调研,最后带着厚厚的报告回来。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传统,后来也被引入他创立的高瓴资本。走基层、看社会、知风土、懂人情。商业中的洞见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总结,更有效的是一手调研,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挖掘积累,发现一手的市场规律。这些都是基本功。很多同学都想抓住红利期,也都知道红利期很重要。但在大多数行业的红利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人。比如,跨境电商的红利?。那些真正能用“本土化”获得消费洞察,用“品牌化”获得产品溢价,对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能有“专业化”掌控力的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对于普通人而言,首先是?好打?基本功?红,?利其?每实?年都有。但是如果?本基?功本身?扎不?实,其实99%与?无你?关。提升认知基础体能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客观规律的践行有更深的理解。不练基本功,到头一场空。2、及时总结和复盘经常有企业家朋友会问:
我们今年做了巨大研发投入,把产品从90分,做到了分,但是市场收效并不大。我们现在很困惑,是不是也许用户并不需要那么好的产品?这时候,有兴趣地和他一起了解他的产品,他的同行的产品,市场上最好的产品。很快大家就明白,其实这家公司的产品过去只有60分,他现在做到了65分。但是他以为他过去的产品有90分,现在做到了分。这就像每个喜欢晒娃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娃是全世界最可爱的,至少是之一。但是我们知道,这世界上一定有50%的娃的可爱程度,都不到平均水平。只是这么伤人的话,以前没有人对他说过而已。从60分到65分的市场反响,和从90分到分的市场反响,那是佘山和珠峰的差异。在产品、营销、渠道这三件事情上,你把一件做到极致,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但怕就怕,做好了A,你却以为是B。因为归因错误,认知错误,导致战略导向错误。及时复盘,就是纠偏的关键一环。一年有52周。如果你能坚持每周复盘,就会有52次拿出GPS和卫星地图,面朝目标,重新调整路线的机会。对关键项目进行及时复盘,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够有效避免在同一个坑里,反复失败。
只有颗粒度精细化到每一步的过程控制,项目成功的经验才能复制。知道复盘重要性的人很多,但:1)知道2)做到。3)且能提炼出经验和教训。4)并能够反思改进。5)持续优化。这样的人,太少了。太少了。没有目标,就没有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行动。没有复盘,就难以洞察规律,获得真知。以至于光阴流逝,一事无成。
3、碎片化学习,系统化思考现在的人,都很忙。而因为忙,时间必然被切碎。这些被切碎的时间,你不好好利用它,就会被白白浪费。所以,你必须学会碎片化学习。怎么做?我的做法是,用三个专门的设备来收集这些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它们是:一个降噪耳机,一个运动耳机,一个会议音箱。在机场、高铁站、飞机上,这些旅途中的场合,我用降噪耳机来收集碎片时间。这些碎片时间很宝贵,但环境噪音大。我需要降噪耳机,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书上,集中在学习上。
戴上耳机,世界回归安静只要在上海,我每天都走路上下班。上班半小时、下班半小时。快走。一是为了健身,二也是为了利用这段碎片时间,听书,学习。但是降噪耳机会屏蔽汽车鸣笛,为了安全,这段时间,我用骨传导运动耳机。到了酒店房间,进入私密环境,整个人都可以放松下来了。这时,为了让耳朵轻松一些,我会把降噪耳机取下来,同时从行李箱里拿出会议音箱。有了会议音箱,我可以一边处理事情,一边走来走去,一边听书学习。有了这三个设备,年,我平均每天能额外多收集2-3小时碎片时间。而用这每天的2-3小时,我在得到上听了多本书,以及几乎每一门课。一年是由天组成的,每天都做一点点改变,别小看它,积累起来,三百多天的变化也是令人震惊的。把一天当一年过,还是把一年活成重复的一天,取决于你自己。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最后的话真正的枪手,绝不是枪手变成神枪手,而是枪手变成指挥官。思维框架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进阶。蟪蛄不知春秋,蜉蝣不知朝暮,夏虫不可语冰。如果一种虫子的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很难和它说清楚冰是什么东西。虫子信誓旦旦认为:“人类都是骗子,世界上,根本没有冰这种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思维中根本不认为有冰的存在。它生存的世界决定了它的认知。一个生活在清朝初年的人穿越到21世纪,看见人进入汽车后,汽车会动起来。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汽车的动力来自于人。他所处的环境限制了他的认知。他的认知中,根本没有发动机的存在。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尼采说:“眼睛即是监狱,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围墙。”
二、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认知闭环买单
—1—
分享了一个观点: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逻辑闭环。”
解释一下:“低层次的认知逻辑闭环”和“高层次的认知逻辑闭环”。
有很多人看待事物,形成了“逻辑闭环”,但是“分辨率”很低。
比如,遇到冲突,遇到问题,遇到挑战,他喜欢说“阴阳相生相克”,自古如此。
一句阴阳,已经50%+50%,覆盖了全部情况。
你会发现,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
慢慢地,这个人在“阴阳观”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而且他发现这个逻辑,可以解释全世界一切的事情。
他会以为,自己已经洞察了全世界。
但是,阴阳,对错,左右,好坏,这样粗“分辨率”的逻辑闭环,只能让自己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却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
这就是我们说的“落不了地”。
那什么叫“高层次的逻辑闭环”?就是提高分辨率。
拥有高层次逻辑闭环的人,会这么理解事情:
“这件事,其实从层次维度上,有15个层次,不断分解;
从时间维度上,有8个阶段,不断演化;
从整体维度上,受20个外部要素影响,不断突变。”
在这个分辨率上,他也形成了逻辑闭环,完全自洽。
但是却有更高的可操作性,透视度。
他不会把所有问题,都总结为:
“赚钱的都不是好人”,“天鹅都是白的”。
“闭环”给人安全感。
但是,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认知逻辑闭环。
从此,他“闭锁认知”,
关闭了与这个世界的认知交换。
—2—闭锁认知有多可怕?“闭锁认知”有多可怕?
认知受限,视野就受限;
视野受限,境界就受限;
境界受限,格局就受限;
格局受限,人生就受限。
认知不正确,就会出现认知偏差,造成决策失误。
以至于,接下来人生路口的关键抉择,步步为营,步步惊心,步步受限。
分享过一段关于认知的理解,讲的非常好:
“一堆人为一块金子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有人拿起一块钻石走了。
抢金子的那帮人并非没有能力抢钻石,而是:自始至终,就根本就没人告诉他们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这就是认知能力高低的区别。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也是认知,你认为一文不值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是宝贝。
你认知强,就比别人提前看到事情本质,提前看穿你所在行业中后期的发展,甚至终局。
会更清楚自己商业模式的问题,优劣势,需要找什么样的人来操盘,大概率会在哪个赛道甚至哪家公司出现。还会更清楚,钱在哪里。”
很多时候,起点相似的人,思维不同,结果也不同。
一路“闭锁认知”的人,不仅无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甚至无法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因为过去这套方法论取得了辉煌成绩,依然沿用过去的逻辑思维模式做事。
但遗憾的是,没有哪种思维模式,必然先进于其他模式。
对“后果可接受度高”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产品,改个按钮位置、换个背景音乐等,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对“后果可接受度低”的产品,比如建设核电站、发射火箭,就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有时候,你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
有时候,你要“砍掉基层的脑袋、中层的屁股、高层的手脚”。XXX说,要警惕KPI(关键绩效指标);
而马X在湖畔大学的第一课,就是讲KPI的重要性。
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有其对应的适用场景;反之,每一种场景,也必然有与其相应的思维模式。
事物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博弈和可能,存在着多样性。
允许更多的可能性,你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3—
如何击碎低层次认知闭环
那么,如何打开低层次“认知闭环”?1、保持独立思考,从信息洪流中筛选价值信息
有人问:X总,你这样整天飞来飞去的,那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其实,我随身带着静电白板纸。稍微有些时间,比如在机场休息室,我就会把白板纸往墙上一吸,然后用白板笔和板擦整理我最近零散的思路,放入大的逻辑框架。我最经常的工作状态,就是站在巨大的白板前,把想法像小石子一样,扔到知识储备的湖面上,迅速把激起的浪花、涟漪记录在白板上。然后,我会退后半米,静静地看着这些想法舒展、连接、形成结构,感受创造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是我在机场候机时,用“静电白板贴”在休息室思考的照片:白板,能把我们从“结构化的思维,有边界的思维,不能错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帮助我们随时随地,无边无际地思考。善用碎片时间,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风暴的时代,信息和噪音鱼龙混杂。你的注意力每天都在被信息风暴撕扯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信息洪流裹挟,迷失目标和方向。不能仅仅去学那些容易看到或容易学到的东西,要挖掘这中间更深层次的原因。不断地培养自己从一团乱麻的“信息风暴”中提炼价值信息的能力。拥有自己的主见,永远不要盲从。学习要有“系统”,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建立逻辑推理能力和系统性的思维,对于学习成功个案,是至关重要的。2、多和市场参与者交流举例“盲人摸象”:6位盲人约好,一起去看大象。他们都是盲人,都通过触摸,来满足看事物的心愿。第1个接近大象的盲人,恰巧撞上了,大象宽阔结实的身躯,马上叫道:“上帝保佑,原来大象就像一堵墙。”第2个盲人,碰到了象牙,他喊道:“嗬,我们碰到的是什么呀?又圆又滑又尖!我看,很明显,大象很像一支长矛!”第3个盲人,碰巧把扭动着的象鼻抓在手中,因此就大胆地说道:“依我看,大象就像一条蛇!”第4个盲人急切地伸出双手,摸到了大象的膝盖,“这头奇异的怪兽最像什么已经很明显了。”他说,“很明显,大象就像一棵树。”第5个盲人,偶然碰到了大象的耳朵,说:“即使是最瞎的人,也能说出它最像什么,没有人能否认这个事实,这个神奇的大象,就像一把扇子!”第6个盲人一开始摸这头大象,就抓住了它摆动着的尾巴,他说:“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绳子!”这6个人,大声地争论个不停,尽管他们每人都有正确的地方,但从整体上却离真实相差甚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信息偏差,不是你观察的不够细致,而是因为你缺少某些维度的感官,导致你看不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真相。因此你必须广泛地吸纳各方观点,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这个“大象”就是市场,你想要更好的认知世界,获得最翔实、可靠、接地气的一手信息,必须和更多人进行深入交流。而不能闭门造车,盲人摸象。用户、渠道、品牌、平台、竞争对手、友商、上下游的供应链,你交流维度越多,得到的真实信息才越多。不仅要和一级市场的人聊,也要和二级市场的人聊。人、信息差、趋势、商业模式、数据变化、转化率变化等等。只有你跨出了这一步,真实世界,才刚刚对你掀开冰山一角。3、向行业顶尖人物交流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每个人看世界时,都带了一双叫“认知”的“洞察力眼镜”,这个世界的色调既不是由世界真实的颜色决定,也非你肉眼看到的事实决定,而是由“认知”的“洞察力眼镜”镜片的“颜色”所决定。每个人看到的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当你的认知水平较低时,你很难看到更高维度的世界。所以才会想当然认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有些人的问题是,见识还不高的时候,逻辑自洽的闭环形成得太早。以为井底就是全世界,在一个小循环里努力自圆其说,去解释井外的全世界。很努力,也很辛苦。如果有一天你以为你的思维“成熟”了,那可能是因为你的思维“将死”了。逻辑闭环的形成,意味着僵化。想要打破这个困局,需要找不同行业内拥有顶尖认知或最新认知的高手。帮你不断“碾压",击碎闭环。
最后的话
我们常说,要抓住红利,抓住机会。
所谓的红利机会,其实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而能不能意识到机会,往往和你的认知开放程度,商业敏感度有很大关系。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
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
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
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这就是认知的维度差距。
如果都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无数次升阶机会,都与你无缘。
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永远不要“闭锁认知”,永远不要有“非黑即白”的思维。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认知闭环买单。
希望,你未来能少买一些。
三、你的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
你的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没有增量,就只能原地打转,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别人超过。
但是,“知识”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书。
一本书,就是一个思维模型,就是一套理论框架,就是一种认知。
那么,怎样更高效、更有效地看书学习?
用一些方法,也许你就可以比80%的人更优秀。—1—在说应该做什么之前,要先说什么不要做。
关于看书和学习,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看书过分神圣化。
提到看书学习,有些人会想到这样的场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窝在客厅的柔软沙发里,喝着一杯香醇的咖啡,然后慢慢捧起手边的一本书,在舒缓的音乐中静静阅读。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必须万事俱备。
但是,如果没有阳光,没有落地窗,没有咖啡呢?那就不看书,不学习了吗?
把学习过分神圣化,给了自己太多的理由和借口。
所以,我会建议你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千万要摆正一个心态:不要过分神圣化。
这样你开始的时候,会简单一点。
别让形式,大于你的目的。书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获得书里面的内容。那么,应该是获得什么内容?
这就是第二个误区:不仅是为了获得已知,更是为了获得认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
一种是把未知,变成已知。比如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们非常伟大,充满探索精神,是真正的科学家,思想家。他们通过大量的推理、实验,点亮未知的地图,让人们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把人类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但是,因为晦涩的语言,复杂的图表,艰深的公式,这些伟大的发现,我们又可能往往看不懂。
这时,就需要第二种知识,把已知,变成认知。
当你要学习牛顿力学时,你也许不会去看牛顿的著作,你会去买一本讲解牛顿力学的教材,会去看牛顿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去理解什么是牛顿力学。
这就是把已知,变成认知。我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道”一样东西,更是“认知”一样东西。明白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
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知识增量,成长才会有更好的质量。—2—
知道了学习的目的,一定不能犯错的误区,现在我们看看如何更高效地学习。
有几个方法和建议。
第一:认知之树+须鲸式学习。认知之树,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比如想要学习商业,在这棵大树上,就要先搭建最主要的枝干。
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必不可少。
然后,你可能会去看斯密,德鲁克,阿德勒。
有了认知之树,才说明你的知识是“体系化”,“连续化”的。而不是割裂的,点状的。
然后,像须鲸一样学习。须鲸是怎么吃东西的?大嘴一张,不管是小鱼小虾还是海水,都先吞进体内。然后有用的东西就消化吸收,没用的东西喷出体外。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先大量输入。接着把有用的知识,挂在你的认知之树上。这样,你的认知之树会越长越大,越来越茂盛。第二:大量听书。像须鲸一样学习,大量输入。
但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呢?我建议你,听书。
分享了一个观点,
如:一共在得到App上听了多个小时的书。这意味着每天平均要听4个小时,能听6、7本书。听书有什么好处?
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全貌,获得至少60%-70%的核心认知。这种方式,对打地基很有帮助。
而且,听书还能很好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艺术,历史,文学,法律等等各个领域的书。
就让你和这些知识“相遇”了。
然后,你会听到一个特别有趣的观点,让你脑洞大开,原来这个行业是这样的。也会发现不同领域一些更相通的底层逻辑。通过听书偶遇陌生的知识,可以迅速扩展你的知识面,完善你的知识结构。第三:集中阅读。
当我听到了一些特别好的书,我想深入了解的,我就会点击“收藏”,找这本书来仔细阅读。
阅读,是做更认真的研究,吃透一个领域。比如,我最近对“边缘计算”特别感兴趣。
我就上网找和边缘计算相关的书籍,又去看买了这些畅销书的人,还买了其他哪些相关的书,最后挑了几本做成自己的研究清单。拿到这些书,应该怎么阅读?
首先,看目录。光看目录,就能知道一个大致的知识框架,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看边缘计算的。
然后,找到what,why,how。什么是边缘计算?
为什么会出现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有哪些应用场景?这样你就会知道它的原理,怎么和产业结合,发展到什么阶段,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当读了一系列的书之后,你在心里就会有一个判断,哪个作者的水平更高,研究得更透彻。
然后,我又会找这个作者写过的书来看。
先是读书,然后读人。
我又会发现,他的思想是怎样一步步进化迭代的。10年前,他是这么想的。5年前,他又是那么想的。今天,他形成了这样的看法。
通过集中阅读,一下子搞懂一个领域,也读懂一个人,相当于和作者交了个朋友,也一下子学习了他十几年的精华。第四:输出是最好的输入。听过,读过,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学不如说。学完能清晰地复述,给别人讲清楚,说明你懂了。
说不如写。说,还是发散的结构,如果你能写清楚,更进一步,代表有了更深的思考。
写不如画。比写更厉害的,是总结出一个模型。能画出高度抽象,凝练的模型,说明真的融会贯通。所以,学习完一定要输出。
(举例:我总结的关于“新零售”的模型)—3—我知道,几乎一定有人会说,这些方法很有效,但看起来太累了,我真的能做到吗?是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很反人性的事情。
但正是因为难,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你也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通过一些其他方法,帮助自己坚持下来。怎么做?我也给你两个建议。
第一:用他律来自律。加入一个学习小组。
如果你想读书,那么你就可以去找到一群也想读书的人,大家形成一个读书小组。大家规定:每天读书,输出笔记,交流心得。做到了,有奖励。做不到,有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在一个学习的氛围中学习,才是更有效地学习。这也是用他律的方式来自律。这样,你就不会轻易半途而废。真正坚持下来时,一年读完几十本书时,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比如我们最近发起了一个读者共读群,你可以在文末扫码加入)第二: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吗,不要把学习搞得太神圣化。我们应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学习。在机场的休息室里,在去高铁站的路上,在前往下一个会场的专车里,都是我的碎片时间。
这些时间,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不小心就全部浪费了。所以我出门的时候,都会带着一副蓝牙耳机。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听书。
我经常说,不要浪费你的第三个8小时。
什么意思?第一个8小时,你在睡觉。
第二个8小时,你在上班。
真正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第三个8小时。
但是这第三个8小时,你还要吃饭,通勤,逛街,被切割得非常碎。因此,能充分利用这些碎片时间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学习,渴望获得成长的人。
想一想,当你跑5公里的时候,你也能听书学习。跑完的时候,也学完了。这样的方式,更高效,也更轻松。不要小看这些碎片时间,你可以计算一下,如果这些时间都用来学习,一年下来你可以抢回多少时间。积少成多,非常可观。最后的话所以,怎样能获得更高效的成长?
你的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大量输入,大量输出,量变会产生质变。
否则,就只是在原地打转,陷入很低水平的成长。
最后,我和你分享一句话:
一个人在食物链的位置,通常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但一个人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可以通过他的努力而改变。这就是我们要读书的原因。我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会影响到我们在食物链的位置。
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祝:高质量地成长。
★“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分享也是一种修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亲,动动手指,扫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