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词叫“佛系”,本来指的是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的生活状态,但最近这个词被更多人用来形容IT行业名词——大数据。
为什么?因为大数据不“杀生”,只“杀熟”:
最近,一段自曝被大数据“杀熟”的微博火了。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表示,他经常通过某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在元-元。偶然一次,他从前台得知酒店淡季的价格在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也是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还是元。
同样的,我们会注意到类似的事情在发生:
1、电商平台获取你的地理位置信息,如果你所在周围不是商业区,那么就给你显示更高的商品价格。
比如美国就有过“如果附近没有肯德基,就给用户显示更高的披萨价格”的案例。
2、根据你以及你社交软件上朋友们提到、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判断你对这件东西的需求度强不强烈,如果是心里疯狂长草,那么就给你以及你的社交圈更高的价格。
比如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很多懒友都被家长传授过商场讲价的秘诀吧:即永远不要流露出对一件东西“非常喜欢”、“非它不可”的情绪,再喜欢,也要云淡风轻地说一句“多少钱啊?太贵了便宜点就买了”,从而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商品。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你想在网上装作整个人“云淡风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3、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判断你是花的起钱的那种,那就给你加价。
比如你网上买过价格+的东西,你会发现首页的推荐全变成了这个价位的东西,而且别人有的优惠券,你没有。
4、通过隐藏部分商品缩小你的选择范围,引导你的消费选择。
比如你想买一件裙子,你开始搜索,找着找着发现搜索结果越来越局限,越搜越发现也就那么几种类型,但是越来越接近你内心预想的价格和大致款式——但还是差那么点意思,但碍于没有其他更好选择,你选了条最接近的裙子买了。而事实上,很可能更便宜、更多款式的裙子因为利润较低,在你浏览的过程中被主动隐藏起来了哟~
WTF???
凭什么???
凭什么买同样的东西,我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高的价格?
实际上一直以来,我们生活中都在发生这样的事。这种现象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价格歧视”。
要问商人的最大愿望是什么?莫过于让每个消费者都付出Ta所能付出的最高价格。而直接对所有人统一定价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于是衍生出了三种价格歧视:
①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个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就是一个东西卖给每个人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②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比如说薄利多销、按购买数量分段定价;
③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市场采取的歧视。比如电影票现场购买的价格和网上订票价格不同。
所有商人做梦都在想达到第一种:一级价格歧视,因为这会让他们赚到最多的钱,然而在过去,传统的交易模式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商人的一个白日梦。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作为消费者,之所以能保证自己不被压榨,是因为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商人不知道的。就像我们无法知道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商人同样不能完全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对产品的需要程度,也就无法判断我们肯为这个商品最多花多少钱。这也就是小懒上面提到的“讲价窍门”——永远不要流露出对一个商品的喜爱的原理。
然而时代不同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作为消费者仅有的那一点对商家保密的个人信息,早已被商家掌握。因为你在网上的每个行为,都会被记录,只要你使用了服务就一定会留下信息。
如果说过去商人是通过人脑来记录判断每个人的经济状况等信息,你一段时间不去,或者换身衣服,他就不记得你了;那现在,就是大数据,电脑在记录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它永远不会忘!大数据会分析你的每一次搜索,每一个点击,你的地理位置,你在哪个页面停留了多长时间,更别说你的购买记录。这也就是开头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发现经常订酒店的网站给他的价格比别人高的原因了。
所以说,大数据“杀熟”,应该是这个互联网时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吧。过去我们使用纸币交易,就对个人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它具有天然的匿名性,保证了在交易时,你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但在网上,很多人不经意的动作,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无遗。
所以说,不要觉得我们是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