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继续说ldquo破窗理论rdquo
TUhjnbcbe - 2021/7/17 8:38:00

这一篇是对前一篇《荒谬的破窗理论》的补充。

第一眼看到“破窗理论”,头脑立即出现熟悉的“破窗效应”,读了文中顽童打破窗玻璃的故事,才发现是两回事。

“破窗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谬论,说顽童打破窗玻璃,引发玻璃生产、面包生产、服装生产等一连串的生产,从而荒谬地认为,“有破坏才有进步,多难兴邦,破坏本身就是好的。”顽童打破窗玻璃虽然引起了一连串的生产,但如果不打破窗玻璃,将买窗玻璃的钱用来干其他事,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既而分析了破窗原理的三种变种,引出“看得见的”就业机会和“看不见的”隐形损失之间的关系问题。(经缩写)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中的一个原理,似乎更有名气点。说实话,经济学中的“破窗原理”以前从来没听过,而犯罪学中的“破窗效应”读书时就学过,而且也经常在不同场合反复听到。“破窗效应”,由美国*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共同提出,具体内容可自行百度。简单地说就是,如果第一个违反规则(即破窗)的人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惩罚,就会形成效仿(即效应),最终导致人们普遍违反规则,社会失序失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防微杜渐”。

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穿新鞋走在泥路上,刚开始很小心地走,鞋子一点一点地脏了,到最后就不顾了。“破罐破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有点类似。当然,这些都仅是类似,都含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意思,但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些类似的说法,都是说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放纵,没有“引起他人效仿(即效应)”这一要素。

“破窗理论”和“破窗效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理,一个是经济学,一个犯罪学。如果都在各自领域使用,那也不会混淆。但一旦放在一起,比如像我第一次看到经济学的“破窗理论”,由于其与犯罪学的“破窗效应”高度相似,就觉得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完全不同的原理,其名称如此相似,而且犯罪学中的“破窗效应”,又叫做“破窗理论”,那名称就完全一样了。

不知道和翻译是否有关。我觉得,经济学的“破窗理论”,翻译成“破窗谬论”更加贴切,也就和犯罪学的“破窗效应”或“破窗理论”明显地区分开来。用时髦的话说,叫高辨识度。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多年前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著名文章中提出的。犯罪学的“破窗效应”,是美国*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乔治.凯林年在《BrokenWindows》(即打破窗户)的文章中提出的。显然,犯罪学“破窗效应”的提出,要迟好几十年。不知道这两位仁兄是怎么想的,人家几十年前就有“破窗理论”的叫法,就不能想个不一样的叫法吗?比如“涂鸦效应”“乱扔垃圾效应”“人性测试”,为什么非得也叫“破窗”呢?!

哈哈,也许人家才不管这些呢,也许人家只不过是觉得好玩,发表篇文章而已。

附经济学读书笔记:

?应该读一点经济学

?应该读两个以上专业

?真实的马粪争夺案

?荒谬的破窗理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继续说ldquo破窗理论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