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西方经济学基础rdquo
TUhjnbcbe - 2021/7/23 0:53:00
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

话说写完了西经学习心得之后,顺手就po到豆瓣,居然有人感兴趣,于是就决定也发在「孜言孜语」啦~

这是今年度「WhatI’vLarnt」栏目第一篇,之后也会不断更新的(Hopfully)!Ltusbgin~

如何能学到对人生有所启发,甚至是改变人生的新东西?

我认为一方面需要有什么来“点”一下,这个人有可能是老师、朋友、父母,乃至是偶然认识的某个陌生人,但“点”还有可能不来自某个人,而是因为一本书、一首歌、一次社会实践等等。然而,另一方面,尽管受到了“点”,还需要个人的“悟”。

如果孙悟空没有“悟”到菩提老祖在他脑袋上“点”了三下不是惩戒,而是让他三更去厢房,他怎么能学会后来一身的本事呢?个人能不能有所“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点”的来源的水平,比如看的是一本好书还是一本糟糕的书,但更取决于个人的阅历、努力,还有性情。“点”和“悟”的关系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能够表达,但正是这种模糊性让人生充满了可能。

这个学期(大四上)我修了包括“西方经济学基础”在内的九门课。每一门课都收获丰硕、从*治学、经济学,到医学史、社会工作、哲学,各门专业给了我无穷的inspiration。老师们的课程质量都很高,没有一门所谓的“水课”,每一节课都有很多的“点”,而且可能是到了这个年级(大四)和年纪(21岁),我发现自己突然比低年级的时候能够“悟”到更多东西了。如果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上这些课,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思考。

九门课之中,“西方经济学基础”给予我的启发是不可或缺的,并与其它学科颇有融会贯通之处。正如老师在讲义导论中所讲到的,“经济学,是人学”——它和我们的人生,所处的社会,所关心的*治无不紧密勾连。我也适当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将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到我这学期的生活中,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然,是惊喜,不是惊吓。因此,我认为没有理由不把这一学期的收获在我的余生继续保留和发展,让它们成为我的思考模式、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经济学基础”改变了我的人生(尽管数学仍然令我头痛)。

一活得多,更要活得好

经济学的中心命题是: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讲义)

那么对于人生而言,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票子、房子或车子,而是时间。时间的特别和“恐怖”之处在于它是不能增加,而只能减少的。其它的稀缺资源或多或少都可以获取增量,提升存量,而时间不行。非但如此,我们可以查看银行账户的余额和流水,却不可能知道时间的存量究竟几何!人有旦夕祸福,任何一次意外都可能为生命画上仓促的句号。

因此,人生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不是别的,而是时间。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活得多,更要活得好。一方面,要注意身体的健康,试图跟上帝“讨价还价”一下,让它给我们多一点时间去完成未竟的理想;另一方面,既然人生无法重来,我们何必无意义地重蹈覆辙?要活得精彩,做想做的事,爱想爱的人。

时间的稀缺性既是一种诅咒,又是一份赐福(blssing)。它让一些渺小的人类竟也妄想在短暂的人生中做出伟大的事情(“伟大”由他们自己定义),结果一不小心,人类还真的可能改变了世界。这学期任*锋老师的课讲到奥古斯都(Augustus),他活了七十多岁,和我们身边的老人一样长寿,甚至不如他们长寿,却带领罗马城邦走向了辉煌的帝国。即便肉体腐朽,他的声名也继续影响帝国几百年。

时势造英雄。我们都不是奥古斯都,也大概不可能成为奥古斯都,但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活得好,不能在人生中有所建树。意识到时间的极端稀缺性是第一步,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理性地运用时间,不会无意义地浪费时间,从而实现个人生命的圆满。

二“发现”身边被闲置的资源

经济学中的效用充足率指的是(实际使用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所需资源可兑现的最大效用(全部欲望最大化效用总量)的比例。(讲义)

每当我们无法达成目标,往往习惯性地抱怨环境,即归咎于缺乏资源。比如:我不运动的原因不是我不想运动,而是学校压根没有提供又大又漂亮的健身房……我学不好的原因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为高中的时候有老师指导我学习,可是到了大学,没有人教我怎么写论文了……

然而,为何不换一种思维?可能那些你需要的资源一直摆在那里,但你没有“发现”,自动屏蔽了。譬如说,复旦的确没有国际一流大学的健身房,但是我们的宿舍楼里面其实也有瑜伽室,南区有操场,光华楼前面有超级大的空地供你驰骋(wll,妖风确实大了点……)。我们真的没有资源吗?是没有将已有的闲置资源转化为实际使用的资源罢了。

另一边厢,学习上遇到困难的话,复旦有那么多好老师!我偶尔会感慨,一位外校的学生要历尽怎样的艰难险阻才能和复旦的老师见一面,谈谈话,然而我们随时可以和老师在课下交流,或是去敲他/她办公室的门(当然,最好提前预约)。

往更深一层想:为什么我们会“无视”这些资源?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在复旦的环境里待久了之后,对这些资源过于习以为常了。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应得的,我们还应得到更多,从而不珍惜、不使用我们实际上已有的。相反,用一种“陌生的”新视角去看过“腻”了的生活,真的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三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了吗?

经济学中的效用配置率是指,如果全部需要得到满足,所需资源实际可兑现的效用与所需资源可兑换的最大效用的比例。(讲义)

“发现”了身边的资源,我们能够尽可能多的发挥所需资源的效用吗?这取决于你定下了怎样的目标,你的欲望究竟有哪些。十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调查访谈,其中一个环节是写下你已经实现的大学目标和没有实现的大学目标,对我的触动尤其大。的确,我们的某些欲望所需的资源暂时还没办法拥有,但是,对于那些现有的、实际使用的,并恰恰是所需的资源,我们真的兑现足够多的效用了吗?

比如说,复旦文科图书馆的书卷帙浩繁,但期末季时阅览室往往“一座难求”。如果我们的做法是借了书,不看,在阅览室找到了座位,却刷剧、睡觉(打盹休息不算),那么很可惜,资源没有得到最佳的配置。一方面,应当利用图书馆资源,珍惜青春年少多读好书,借了就要读,读了还要想;另一方面,要珍惜座位使用权,抓紧时间复习。

同样的图书馆的书籍供君阅览,同样的自习的位置任君使用,但是泡在大英图书馆的卡尔·马克思只出了一个。这难道不引人深思吗?

四效用的主观性和区分

经济学中的效用指的是从某种商品和劳务消费中所得到的欲望或者需求满足的程度。效用的基础是客观的使用价值,然而其归宿却是主观的感受评价。(讲义)

由于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理性,我们的感受和评价是复杂的、可变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我们的行动。以上课为例,其实课程的效用在其开始之前就某种程度上被你认为它有多大效用的态度所“决定”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定了是一门“水课”,那么自然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上课亦漫不经心,结果就是期末时感叹:“果然如我所料,这真是一门水课!什么也没学到。”真的吗?对于别人来说恐怕不见得如此。

此外,正如医学家提出的“一卡路里不等于一卡路里”,即同样卡路里的汉堡和蔬菜的营养价值不可同日而语,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效用也存在本质区别。比如说,花钱购物能带来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但这种物质性的、低层次的满足注定不会太持久;而读书、运动的习惯所带来的是精神的丰富、身体的轻盈,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伙伴。

五人生的弹性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反应灵敏程度。(讲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前慢”只存在于诗句和歌谣,快节奏的冲击乃至打击有时让我们感到应接不暇,因此要提高自己人生的弹性,对事物的变动作出灵敏的反应。不仅仅是商人要把握市场潮流,我们也要对生命中的一些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但我还认为,有时候,我们要因时制宜地降低这种弹性。由于人具有理性,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于事物的反应要不要那么灵敏。医学中有“鳏寡效应”,即失去伴侣的人更早地随之而去了。如果遇到悲痛的变故,我们应该有意地“钝”一点。范仲淹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然境界太高、难以达到,但可以试图揿下精神自我保护机制的开关,不仅要保重身体,最重要的是灵*的保全。

六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质,沉没成本不再成为新机会的选择因素,从而具有决策无关性。新决策应该考虑的是新的机会成本-收益,而不是沉没成本本身。(讲义)

每个人都有很多悔不当初的事情。我常常听到诸如“向前看”这类话,但是从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沉溺于过去?沉没成本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答案——它已经付出并且无法收回了。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的人生的海平面变得宽阔了许多,我不再纠结于“如果当初……,那么……”,而是转化为“下一次,我要……”。

这种思维方式还让我更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难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往往是因为他/她做过的错事在你的脑子里印象太深,而如果你意识到那已经是沉没成本了,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西方经济学基础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