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风堂即大兴学习之风之讲堂,我们秉承“大兴学习风、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共筑中国梦”的宗旨,大力倡导践行“仁德为本、知行合一、无我利他、向上向善”的理念;专门致力于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毛泽东思想及习近平系列重要思想;积极推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管理思想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管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绵薄之力!
北京习风堂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理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南。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邓小平同志评价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治经济学”。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等等。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坚持*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治经济学,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赋予其丰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宝库。这是我们在经济领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并就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发展正在拓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内容丰富,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策、进行战略谋划。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动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既要鼓励先进,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各方面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努力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府作用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这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理论的需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动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理论和话语体系,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也更加重要。没有这样一种科学的理论,就不可能真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前,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只是意识形态,缺乏实用性,发展市场经济只能依靠西方经济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长期以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不是西方经济学或别的什么理论,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来源于实践又经受实践检验,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指导经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是反映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
这是指导新的伟大实践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为指导,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发现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不断创造新的成功经验,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当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指导经济实践,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特别是西方经济学,但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既有合理有用的一面,也有不可否认的缺陷错误。西方经济学缺乏历史的辩证法,把学术逻辑与历史逻辑割裂开来,把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对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没有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加以把握,对经济发展的复杂情况没有置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对立统一中加以认识,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经济学定律看作金科玉律,否认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在*策主张上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深刻弊病,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理论简单套用于中国,必然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导和混乱,最终将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矛盾和挑战,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这一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取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这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也丰富发展了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
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经济理论的发展似乎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只有西方经济学才是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事物总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只是中国独有,其中必然包含着普遍性的因素。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正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在同一个时代的交织叠加,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广阔空间和普遍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既超越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僵化教条,又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固有弊端,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从理论上系统阐述和揭示了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公平和效率、计划和市场、自主和开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因素有机结合的现代化规律。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为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符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新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新发展,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引导广大*员领导干部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基本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分析新形势新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发现新思路新办法、得出新结论新认识,推动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成功经验。
引导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研究工作者着力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分析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经济问题的能力,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经济学话语体系。
完善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不仅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还需要构建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应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为基础,包括教学、科研、学术评价和人才培养在内的学科体系。
长按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