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一时间,“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引起了学界热议,笔者认为,应当从中借鉴以下三点。
一是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西方经济学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分析方法,比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动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等。这些分析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了数学工具,避免了纯文字研究易导致的循环论证和诡辩问题。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也非常重视数学的应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等的描述,是对经济规律进行数学分析的典范。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过程中,要在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掌握好各类数学分析方法,并在总结我们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方法创新,努力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概念、公式、模型。
二是研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西方经济学大多从现实生活入手,对日常经济现象进行了生动的表达和归纳。如蝴蝶效应、鲶鱼效应、灯塔效应、破窗效应、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劣币驱逐良币、中等收入陷阱等。这些经济现象研究不但密切联系实际,而且通俗易懂,能够被人们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要坚持从中国发展现状和实际问题出发,将社会主义制度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表达,做到既能突出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又能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所掌握。
三是研究观点的批判与争鸣。西方经济学学派林立,并不存在被各时代、所有人普遍认可的“科学理论”。如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等,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南辕北辙,但这种观点的交锋与争鸣有力地推动了不同学派以及西方经济学整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至于在理论探索时究竟孰对孰错,应坚持交由实践和人民来检验,这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做法。
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照习总书记要求保持科学的态度。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映了这些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又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比如,西方经济学强调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但现实中,发达国家一方面敦促发展中国家在投资准入和市场竞争上放开限制,另一方面又常常以安全为由限制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以倾销为由制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而所谓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利益诉求,为的是将低附加值的重复性劳动转给发展中国家,而把高附加值的创造性劳动留在本国。一言以蔽之,西方经济学并没有从本质上超越国家利益,如果我们不折不扣地吸收它、贯彻它,就会在*策主张上落入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陷阱。比如,一味地贬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鼓吹私有制;一味地贬低经济调节的*府之手,而鼓吹市场之手;一味地贬低资源配置的国家利益,而鼓吹全球化;一味地贬低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则,而鼓吹效率原则;一味地贬低民主模式的东方形态,而鼓吹西方形态;一味地贬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而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正如斯蒂格利茨反复强调的,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服务的*治教条,它从来没有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历史经验的支持,吸取这个教训或许是现在乌云密布的世界经济的一线希望。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但对于其意识形态本质,应当保持警惕和批判。因此,我们在推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科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为指导,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