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学弟学妹们端午安康~记得吃粽子哦~
考研界流传过一句话:“得专业课者得天下!”小编对于这个观点还是认同的,对各位小伙伴来说专业课复习一定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疑问的。专业课到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考过研的朋友们有一些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专业课复习技巧篇章。
复习经验一
从经济学跨考到哲学,从所谓的热门考到所谓的冷门,有人说这是投机,瞅着了哲学的分数线低……好吧,哲学国家线低是一部分的原因,招生人数多也是一部分原因,复试不分流也是一部分原因。跨考的决定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的选择,如果考研的方向是你最后所喜爱的,如果你能在查遍华北、华中、华东的高校之后再选择你最后要报考的学校,那在第一步就做的不错了。
如果是瞅到了哲学的复试线低,那可要提醒你,哲学即使是或者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考到的,而且本身就有一定的而学科难度在那里摆着,更何况最后的录取分数基本再以上,并不是相像的那么容易。如同人大的和考本校的+怎么会是相同的概念?还是要分清楚一些比较好。
另外,大家应该也看到了19年的考研人数,我在网上查到的人数是万,比去年多了52万。哲学的国家线由去年的分涨到分,校线是分。所以,哲学已经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冷门+好考的学科。如果是这种的心态,不建议选择。
01选择哲学
师范高校就是儿时的梦想,自身对于文学性、思想类有兴趣,文学类专业于自身并不是合适的选择,哲学方向正是我所喜欢的。有了兴趣之后,不论是备考时候还是日后的研究生生涯,都会是一种并不痛苦的感觉。六月辞职之后就找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对比,最后瞄到了湖师大,一眼就对上了~~哈哈~~
这次中西哲,哲学原理,哲学原理有些低。
02备考过程
虽然喜欢在哲学,但还是低估了他的晦涩和高深。初读哲学,难以下咽,加之暑假赤日炎炎,一时难以静下来读书。这些都是跨考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慢慢适应就好了。静下来之后,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读起哲学来真是一种享受。
湖师大的哲学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以及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条目是哲学原理(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西方哲学史(中哲西哲各两本参考书),中西哲的各两本参考书,任选其一好好读即可,因为最后还是按照大纲真题内容去背诵的。我中哲主要看的是郭齐勇,冯达的中哲作为补充;西哲主要看的邓晓芒,赵敦华的西哲作为补充。
七月份才开始准备的,暑假的7.8月只看了专业课书,除去中间琐事,8月底六本书算是看完了。九月初开始整理考纲内容——只是个人不喜欢购买的资料里面的排版,就把中西哲的考纲内容重新做了整理,哲学原理的考纲在书中全部做了标注。弄下来全部大概到了十月份,才开始背哲学原理,9月中旬开始了中哲的第一遍背诵。
(1)前期读书建议
关于前期的读书,如果是一战的同学,不要着急,慢慢来比较快~
建议一天最多读两本不同的学科,如果中哲西哲和原理三本书的内容全部都读一点,实在是会迷糊。如果可以,尽量还是一本一本读,中哲两本——西哲两本——原理;由于本科这期间还会有一些课程,部分同学可能还会有实习,所以,暑假之前(7月份之前)的读书任务,能够把中西哲的四本书读完就已经很棒了;暑假结束之前(8月底)的任务,还是要尽量完成专业课的全部阅读,如果可以,能够自行整理或者梳理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最好的,把真题的重点内容、哲学家的观点命题了熟于心那就更棒了!9月份开学之后的任务,就是一遍一遍的反复背真题,背考纲资料,至少要背三遍!当然历年真题的遥远年份以及超纲部分可以不用背诵,看熟就好了。
如果是二战的同学,暑假再开始也不算晚,只是同理,最迟要在9月下旬开始背专业课的资料了。至于第一遍的专业课阅读,暑假之前尽量全部读完,其他的任务完成要求同一战的同学。
个人也是二战且跨考,从经济学跨考到哲学,7月上旬才定下师大的目标。暑期两个月上午做家教,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用来看书。当初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40页左右,算上中间的琐事以及哲学的晦涩造成的阅读缓慢还有思考的时间,一本书的时间最迟是一周内读完,然后会给自己一天或者两天的内容自行梳理消化。
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读书,书中的一些思想主张是挺晦涩的,初步接触的确会很懵,可以短暂停顿稍作梳理和思考,如果还是不会,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在“喜马拉雅电台”里搜索“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平时听一下作为辅助理解。视频我有,如有需要可以分享,哔哩哔哩上面也有视频。
提醒一点,师大的专业课单从考试角度而言,重点还是书,还是根据考纲读书消化背诵。其他哲学读物可以作为日常的消遣放松,但不要太过希望通过它们助益,不要偏了方向本末倒置……
14:00~17:30读书
18:30~21:00读书
9:00~11:30中西哲(中哲背完再背西哲,千万不要混背)
18:00~21:30哲学原理(会加部分中西哲的尾巴)
算上中间的零碎时间,一天专业课的时间一般是6个小时,有效时间大约5.5小时。
(2)后期背诵建议
前期看书和整体把握(时间段的哲学家思想)相对熟悉要在9月份开学前差不多完成,9月之后开始背书,至少背3遍。不算通篇的反复梳理,我大约完整背诵4遍,第五遍在7天内完成。
哲学内容较多,一战考研的在初次背书的时候很可能不太适应这个节奏,所以建议哲学背诵9月份尽早开始。哲学的背书还是多少有些小痛苦的……太晚的话后面容易乱方寸……
虽然个人感觉中西哲的背诵还好,但是哲学原理的背诵实在痛苦。如果出现了难以推进的情况,一定不要赶进度,不要着急。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做些改变。如果中间感觉背诵效率不高,可以停下来看看书,自己做做笔记画画框架。即使购买的复习资料东西很全,也有框架重难点什么的,也一定要自己动动手。毕竟我们对于自己写的东西多少会负点责,多少有些感情不是?在第二遍背诵哲学原理的资料感觉背不下去的时候之后,我手写了50页A4纸的专业课笔记,虽然费些时间,但是在第三遍背诵的时候十分有效。所以,如果哲学背诵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淡定。
虽然我在后期背诵期间几乎没有看过书,但这是建立在第一遍的通读以及第一遍背诵期间,每个哲学家的思想概览一遍书的基础上才这样做的。千万不要完全脱离书本,还望慎重理解!
算上背书的时间,我的专业课只完成了4遍的完整背诵,最后一遍是在七天内过完的。综合下来,9月中旬开始背书,中西哲完成一轮需要23天左右,哲学原理也能控制在22天完成。当然,每个人进度不同,一定要做好背诵计划。每一轮的背诵总结完成后出于什么阶段一定要清楚,不能稀里糊涂的就这样埋头背,这样效果不大。
到了12月之后,*治也要开始背,前期没有好好背英语作文的也挤到了12月,这时候有的人会不知不觉就把专业课的时间压缩了,这很不明智。前期英语*治花时间稍多点,后期的重点大头更多是在专业课。最后的成绩上,更多的考生是在专业课上分数高从而拉升了总分。当然,英语和*治再高一点的话,那是最好的。
中西哲框架思路非常明显,到了中期,对于哲学家的思想主张基本已经明白,就差了语言文字的述说。中哲的难度在文言文部分,老子、二程和朱熹这三部分我当时一遍下来比较懵;西哲上,康德和黑格尔比较难,我至今仍旧是云里雾里……着实尴尬……这也是他的难度所在,至于其他还好。哲学原理难度整体感觉还好,费些时间自己整理一过之后,后面的背诵理解都会容易些。
另外,湖师大的哲学真题重复率有些,所以,历年真题建议背熟,超纲真题做些了解,看熟。
玉谿生湖师大哲学在读研究生
年12月3日重新修正补充
复习经验二
在职考研
1.克服琐碎提高效率
我跟闺蜜复盘了我过去两个月所走过的弯路,她也积极地帮我想办法解决问题。报名确认的那天,我们去了趟我的高中学校,在那里我好像找到了一些斗志和决心。回来之后,我把剩下的时间分成了以周为单位时间表,配合每周的背诵目标以及每天详细具体的背诵时间段。既然碎片化的时间无法改变,我就改变自己背书的模式,尽量提高效率,哪怕背半个小时也要完成半个小时的目标。不达到当天背诵的总的目标页数不睡觉,咬着牙把专业课一遍又一遍地啃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是整个备考过程最痛苦的阶段,哲学的专业课本身也很有难度,用我闺蜜的话说光一口气读出来都嫌饶舌头。然而都已经确认报名了,开弓没有回头箭,那还能咋地,背不下来继续背呗。
2.不要被抱怨左右生活
年的冬天,是我熬过最多夜的冬天,没有暖气的南方,陪伴我的是神器电暖炉。
我一边喝着不放糖的意式浓缩,一边烤着电暖炉,嘴里还在喃喃自语。偶尔背到烦闷处也会抱怨自己干嘛吃饱了撑着去考研?是娃带得太轻松?还是工作太闲?为什么要让自己过得这么辛苦?每每此时,我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冷静分析。
首先,相比应届生来说,在职考研所面临的压力只会多不会少,有抱怨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抱怨一方面说明复习面临瓶颈期,另一方面也侧面证明复习水平的提高。
最后,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背不下来的部分,先多读几遍,尽量理解,理解不了的再反复的读。人脑在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短时间内读和背的记忆会有很大差别,但是长时间里,读和背的效果却是差不多的。就这样即使起步晚,时间紧,我也靠着熬夜和碎片化的学习把三门专业课背了6~10遍不等。
葡萄姐的美少女妈妈湖师大哲学在读研究生
年6月17日星期三
复习经验三
我先把我个人得到的最重要、最惨痛的教训说一下,那就是,考前得掐表算算自己的专业课答题速度,最好仿真模拟一下。我的专业课成绩比较低,自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根本没写完,哲学原理分,基本上完全空了一道论述题,简答题也空了半道,即使我在考试中已经发觉进度会很赶,但没想到最后还是没时间写完,出考场我就知道我的哲学原理已经丢了三十多分了,但还好心态没崩,第二场中西哲学史加快了答题速度,但毕竟平常没有训练这方面,最后还是没能答完,空了小半道论述题。所以,对于写字速度慢的,建议平常一定要注意训练控制好答题速度和节奏。
1.关于哲学原理的学习
哲学原理其实就是马哲,大一的时候已经上过马哲专业课了,用的是马工程的教材,并且当时马哲课程学分高,是一门考试课,也认真听了,所以基本框架内容还比较熟悉。李秀林主编的这本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排版和以前用的课本不一样,但基本框架还是一致的,前言讲学科定义地位研究方法,后面讲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与社会。
就我个人的体悟而言,有两点值得一说:
首先,很多人看马哲以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其实不然,“和”的逻辑作用是连接两个同等层次的东西,马哲不是历史观,马哲是“新世界观”,是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而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或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引),认清这点才好总体把握马哲,即在实践的观点上统一的马哲,而不至于割裂马哲;
再者,马哲的论证和西哲的论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坚持时间上的先在性,后者部分强调逻辑上的先在性,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李秀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整本书的论证都是发生学的论证,比如讲人的意识发生、认识发生,好像是一个人类文化学的内容,这和西哲中的柏拉图传统很大不同,而国家的产生、阶级社会的形成,这些论述又像是社会学的论述,这和之前西哲中的社会契约论很大不同。总而言之,对马哲的一个“总体性”理解认识,与对马哲论证基点——“时间在先”的把握,是我个人认为学习马哲的两个要点。
2.关于西哲的学习
西哲在我本科阶段也是学过两学期的,不过课时给得实在不多,学分也不高,而且也只是考查课的形式,讲得粗浅些,甚至近代哲学压根没有多讲,所以我在这方面的底子是很不够的,专业课前期花时间最多的也就是西哲部分,也算是还旧账了,不过学习西哲才真正让人感觉是在真正意义上学习哲学史。
值得一提的是,大一学习的逻辑学(虽然忘了不少)对我理解西哲非常有用,建议有条件有时间的多多少少学一些形式逻辑。湖师西哲的考察范围自泰勒斯至黑格尔,指定教材是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以及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不过,我最早是在大二开始看《苏菲的世界》入门的,而为了完成西哲课程论文,当年曾死磕过学校图书馆里馆藏的叶秀山主编哲学史家文库希腊部分,不过到备考时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毕竟之前一直想考*治学。
备考时第一本看的是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虽然是通识读本但也相当不错,并且有配套视频,帮我回忆了很多以前的课程内容,并基本建立起西哲史的脉络框架。
之后主要用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进行深入学习,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作为辅助。两本教材各有特色,邓晓芒的逻辑性、历史性强,一气读来十分顺畅,能切实体会到哲学就是哲学史,于是我还买了邓晓芒老师的《古希腊马罗马哲学讲演录》和《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来看(值得注意的是,邓晓芒老师对中哲一生黑)。至于赵敦华的版本,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内容要比邓晓芒的详实许多,可做补充。另外二者之间一个不同就是,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会更加偏向于原典解读,比如贝克莱那里三节内容就是对应的贝克莱的三部作品按时间顺序展开《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哲学对话三篇》,而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感觉有些像梯利的风格,打乱了这种时间上的顺序,分块排列,在对应的贝克莱章节直接从命题“存在即被感知”开始,而不是从早期的视觉理论开始,这种差别在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则更加明显。比如康德《纯批》,邓晓芒会完完全全地把纯批的内容缩略地大致地呈现出来,比如先验知性论部分,两本都讲了概念分析论,但原理分析论邓晓芒版好歹略带提了图型法,而赵敦华版《西方哲学简史》基本没提,同样先验理性论后面跟着的先验方法论也没有,纯批如此道德哲学部分美学部分也如此,黑格尔哲学部分也是如此,所以说德国古典哲学赵敦华版本只是拆分出来挑着讲了点重点,未做大的扩展,想要更好把握德国古典哲学最好还是看邓晓芒的版本。纵观备考西哲全过程,我主要是看的上面说的五本(张十五讲,邓西哲史+两本讲演录,赵的西哲史),略微看过点原著,用的是《西方哲学原著精义选讲》,同时也参考过中英文的梯利版西哲史,这个网上有Epub资源,中英文对照,可以拿来练练手,而牛津版、希尔贝克或者斯普通夫的都只是随手翻过几秒,从未细看,国外教材中世纪内容比较多,而且会涉及到现代西方哲学,不是很推荐跨考生或者基础不好的同学去看。
3.关于中哲的学习
中哲部分在我本科阶段是上过相关课程最多的一门专业课。本科学校有齐鲁文化研究院,选修过两学期相关课程,加上中哲课和传统文化课,总共上过四门课。不过齐鲁文化研究院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哲学味道不是很浓,文献研究、民族志、人类文化学方面更为突出(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不会想去考岳麓书院),而正儿八经的中哲课第一个老师是肯尼亚孔子学院的院长,实在是官方立场高于学术,不是很喜欢,后来换了一个华东师范本硕博,冯契一系出身的年轻老师,算是带我打开了中哲大门,那时用的冯契的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进程》,不过那时候懒,没买书,只是就着老师的讲义进行学习,课外过了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好说歹说也粗浅地入了门。
转眼到了考研时候,先是看的老师推荐的《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哲学讲稿》,这本书是人大宋志明老师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非常精炼,可对中国哲学进行一个宏观把握,之后又借文学院朋友的冯友兰版本《中国哲学简史》细细读了遍,同时把冯契缩写版的《中国哲学通史简编》翻了翻,感觉还是那个年代的味道比较重,开头结尾来点马哲观点的阶级分析方法,时不时强调一下唯物唯心两*对垒的日丹诺夫主义色彩,不喜欢就放弃了,同样的还有上下两卷本的萧萐父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老版本的哲学史真的建议别去读,意识形态色彩较浓。
冯达文、郭齐勇合著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和郭齐勇的《中国哲学史》是湖师指定的教材,两者内容互有交叉,我是先看新编再看郭齐勇版,《新编中国哲学史》初读有味道,有按照西哲那样区分本体论、认识论、感性与理性等等,再读后就觉得套用西哲框架来对中哲阐述,其解释力不够,同样,初读郭齐勇的《中国哲学史》觉得没啥意思,选取的哲学家数量不如冯达文新编,结论出得也不利索,论证绕来绕去,一本书三分之一文言,三分之一翻译,剩下三分之一才是解读,不过后来也发觉这样的好处就是忠于原著而尽量减少了作者影响,保证了客观性。
此外,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和《中国哲学之特质》相当有看头,也很有创造性,我主要通篇看过《中国哲学之特质》,对于儒家学说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不过初读中国哲学还是不建议直接去看,另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应该是最多人看的,但实在是不适合深入研究和备考,本身具有那个年代实用主义色彩,并且篇幅比较短,而且重视墨家和名家,说实话当通俗读物还是可以的。还有本书值得一提,《中国哲学关键词》,以观念史的角度去叙述,如果你对形而上,道,气等等中国哲学主要的范畴的认识模糊,不妨去查一查这本书,它会给出中国历史上各家的对于这些范畴的解读。最后还有本书是钱穆的《宋明理学概论》,学有余力可以翻一番,可以非常全面又精简地了解宋元明三代理学家学说的演进历程。
萧明钦湖师大哲学在读研究生
年6月18日星期四
复习经验四
首先做好专业课书籍掌握,同时自己做好框架,这样可以系统掌握知识,也方便后期背诵(背书相当重要)。围绕考纲和真题自己总结出笔记,以此为背诵基础内容。(群里有学长总结的资料非常不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