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李子扬的书——经济学思维,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学改变你的三观,用成本和收益的思维审视生活,做出决策,第二章经济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实践,第三章传达一些经济学的原理。
话不多说,开始第一章,大家有时觉得经济学很神秘很高大上,其实不然,经济学就是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然后做出正确选择的学问。作者开篇先说了改革,改革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让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改革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都是不对的。改革让大部分人认知提升,认知提升带来财富水平的提升。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认知水平比较低,出现一两个认知水平高的经常还被当成异类,但正是这些异类带来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成为世界工厂,人最可怕的并不是无知,而是自己明明很无知却不自知,脱口秀大会里的杨笠说过一句“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就是我们身边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有些人以反对别人的观点来彰显自己很有能力,有人用不可复制的一两次走大运的收益来证明价值投资就是蠢人的蠢办法。有人纯粹就是躲在屏幕后边的键盘侠,怼天怼地怼空气,老子就是天下第一,好像顶层设计的智囊都是酒囊饭袋,自己英明神武却被明月照沟渠。其实,摆上案板,干啥啥不行,自己连个菜都不是。
作者引用朱锡庆的观点,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形式传递的。换句话说,很多知识是在干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纸上得来终须浅。不实践,学再多有个卵用。比如温州,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地也贫瘠,企业也少,大家活的实在太难,就有了经商的传统,温州商人遍行天下。经商接触的知识就多,走南闯北又积累了见识,对先进思想的接受能力就高于大部分人。反观我们大关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以前东郊西郊都是各种国企厂子,现在基本都倒了,现在又开始指着卖地过活,实业干不好就卖地,教育搞不好就卖地,环境搞不好就卖地,卖了地有了钱,啥都可以干起来,可惜土地卖了还是没有钱。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如果有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过得特别安逸,那么恭喜你,你就要和别人拉开差距了。所以没事得多动动,多尝试,多丰富自己。
从国家层面说,改革要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不能过度使用行*手段,不能什么都管着,有时越管越乱,比如前两年搞环保,各地把养猪场都拆了,结果又来了一个非洲猪瘟,猪肉价格直接飞起来,比如年房地产去库存,结果房价暴涨,想要降杠杆结果杠杆没降下去,债务又增加了,比如这两年为了让房地产平稳着陆,结果*都不信房价会降,限制房地产投资,大家就绕道经营贷,房价依然暴涨,居民杠杆更高了,房地产永远涨成了全国人民的信念。所以作者的观点就是,市场才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因素。老百姓没什么远见也没什么抱负,只想赚钱,这就是经济学人假说,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想赚钱的时候,这就是巨大洪流,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都是一个个经济人,也就是每个想赚钱的老百姓,想把生活变得更好的老百姓本身。不是亿万富豪也不是*治家的远见卓识。从这点看只要相信市场,给市场活力,有时候就足够了,繁荣往往会在不经意中就会到来,而灾难则一定是大吵大闹的降临。所以最后作者给了一个结论,中国走到今天的繁荣,纯粹是一种意外,并不是当年精心设计出来的结果。或者说当时设计者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繁荣局面。
他举了一个例子,某个小区电梯坏了,居民就给*府写信,要求解决,结果很长时间解决不了,就一直写信。宁可电梯坏着威胁着人们生活,也什么都不做,只是等*府来解决,而另一小区,广场舞扰民,结果居民自己商量,买了一个设备,干扰广场舞,广场舞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心态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你觉得*府是主人,你就只能等他来解决问题,而如果自己替*府解决问题,那就吃亏了。如果觉得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就应该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目的就是先让自己的生活变好再说。
作者用一节内容干掉计划经济里边的两个关键点价格和知识,首先举了苏联的例子,一个计划经济,由于没有价格,经济计算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导致社会灾难。计划经济否定的是私有制,如果公有制或者国家所有,那么讨价还价也就变得多余,没有了价格,所有的经济指标也就全部失灵,全凭计划经济设计者的安排来调动分配物资,由于不可能洞悉企业、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所以经济运转效率极低。作者举例,可以用铁铝铜陶瓷来制造盘子,但到底用什么做最好呢?不知道,所以只能蒙。其实这个问题放在市场经济中就很好解决,你看老百姓买哪个,就造哪个!哪个利润高,销售好,就多生产,没人买的自然也就不造了。这就是市场指挥生产,也是经济学家米瑟斯提出的打掉计划经济的第一种武器——价格。
那么干掉第二个关键:知识,是谁提出的呢?就是著名的哈耶克,他说只有市场体系才能有效的利用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里的分散的知识。计划经济在这方面只会一败涂地。那么知识是什么,不光是数理化,比如你去菜市场买菜,小贩就比你有知识,他更懂的菜和肉。但你也不差,比他更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打算花多少钱,能够接受多少钱。所以这两种知识碰撞,就有了价格。小贩赚大钱了,他就多种某种菜,而他如果赔钱了,他可能就不种了。比如猪肉就是这样周期波动,猪肉价格高,养猪的多,很快猪肉价格就下来了,都赔钱,养殖户就杀猪吃肉。过一段猪肉供给少了,自然价格就又上来了。但计划经济是无法这么波动的。
经济学家波兰尼区分了两种秩序,一种是设计出来的,第二种是自发的。前者只能是数目小,比如家庭内部、公司内部等等,而后者才是国家经济应该存在的方式。他举了个例子,比如飞机场,飞机的起降就是计划经济的结果,但比飞机多出上万倍的汽车的行驶,就永远不可能像飞机一样通过计划来指挥。所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是有进步意义,也解决了问题,但终究不是一个常态。迟早有进行不下去的一天。
作者还举了大清农民的例子,他们会隐瞒产量少交公粮,并不是对制度反抗而是为了生存达成了某种共识。催缴的人也不敢过于严格,因为他们知道把农民逼死了,他们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更何况收上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的。所以这其实已经是市场化的对立。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我们明天讲讲,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企业家与*府的关系。还有贸易战有效果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