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的百年发展与《资本论》密切相关。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对*治经济学方法的阐述与年的《〈*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明显不同。为弄清究竟,本文对—年的《资本论》创作进行追踪,发现马克思年1月14日给恩格斯的信是个重大转折。本文还对第二版跋关于辩证法的论述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解读。第二版跋对于辩证法的公开宣示,为后来的辩证法研究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恩格斯和列宁都深受影响。在中国,*的五代领导集体对辩证法进行了创造性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建*百年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
一、中国共产*的百年发展与《资本论》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成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初期,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这其中,凝聚了马克思智慧和心血的《资本论》可以说是指导*全部工作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值此中国共产*成立百年之际,有必要回顾中国共产*的发展与《资本论》的关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直接产物,随着学习研究《资本论》的深入,共产*人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之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最终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实现了革命的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
年发表的《共产*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年《资本论》第一卷和随后各卷陆续出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但彼时其影响一直主要局限在欧洲。虽然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国内已经有个别有识之士提及马克思和《资本论》,比如朱执信在年就已经公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胡培兆、林圃,)。但是直到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才开始引起国内苦苦寻找救国图强之路的有志之士的极大重视,才得以在中国传播。传播初期,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马克思主义,涌现出了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陈独秀的《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将凝聚了马克思全部智慧和心血的《资本论》翻译成中文的任务越发迫切,共产*人急需通过《资本论》原著更准确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之于革命实践。但是,由于《资本论》晦涩难懂,加上反动势力的阻挠,所以直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69年后的年,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才在中共组织的帮助下由中共*员王思华和侯外庐翻译完成。年,郭大力和王亚南合译的《资本论》三卷本,也终于在中国共产*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正式出版,第四卷则直到年才最终出版(徐洋、林芳芳,)。
《资本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灌输,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胡培兆、林圃,),他们自觉地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果,毛泽东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据王占仁()考证,毛泽东同志在年通过《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接触了《资本论》,在年4月得到并至少是‘泛读’过《资本论》。因而,毛泽东同志可以极大地吸收了《资本论》的各种营养,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唯物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征程,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论》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经历了曲折,与此相对应的是,前进中的社会主义事业也经历了曲折,这两者呈现出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一方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出版了郭大力和王亚南版《资本论》的修订本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的《资本论》四卷,进一步促进了《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把《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批判,取得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重大成果。
但是,在实践中也走过弯路,发生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究其原因,在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从方法论上看,则在于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因而陷入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就是说,由于对《资本论》的研究不透彻,对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掌握不到位,使得不能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论题的切实的正面的叙述”(即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和“作者从其中所得出的结论的倾向”(即作者依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所得出的主观结论和倾向)这“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进行区别,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论点教条化,从而日益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之中。教条主义的另一表现则是认为“《资本论》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问题。我们国家,资产阶级已经打倒了,现在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问题”,因而宣称《资本论》在社会主义中国过时了,这也使得《资本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论》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重新回归,中国共产*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与此同时,《资本论》的宣传和研究也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学者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方法看待和解决实践问题,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
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遭遇挫折,《资本论》的教学研究也受到较大冲击。《资本论》被视为“革命的经济学”,而现实需要的是“建设的经济学”,因而《资本论》“过时论”的论调又开始甚嚣尘上。多数高校都取消了《资本论》的教学,不少高校甚至取消了《*治经济学》课程,以《资本论》为主体的*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逐渐边缘化。
直到*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在十八届中央*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怎样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一方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学原理、读原著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学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我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之前发生了什么?
因为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唯物辩证法最好的著作只能是《资本论》,也包括《*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特别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对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内涵和本质做了最经典而又详尽的阐释,使得第二版跋对于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了学好唯物辩证法,我们首先需要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之前的重要历史事实有所了解。
(一)年8月的《〈*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年8月,马克思来到伦敦,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治经济学,在那里一直居住到逝世。马克思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写了24本笔记,即所谓《伦敦笔记》。年8月,马克思开始撰写自己经济学巨著的第一部手稿,即《*治经济学批判》(《—年经济学手稿》),为此他写了一篇导言,论述*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提到了两种方法,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使用的方法,但马克思并不认同,认为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虽然这一方法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但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在这里马克思还论述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指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是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
在《导言》论方法中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马克思主要论述建构*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叙述方法,肯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强调要处理好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其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还是持批判态度,这和十年前写作的《哲学的贫困》的立场是一致的。其三,在《资本论》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辩证法”这一概念在这里还没有出现。
(二)重要的转折:年1月14日马克思致恩格斯
马克思在信中写道:“完全由于偶然的机会——弗莱里格拉特发现了几卷原为巴枯宁所有的黑格尔的著作,并把它们当作礼物送给了我,——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后再有功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这封信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其一,再次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对马克思撰写《*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很大的忙;其二,马克思打算写一个小册子,批判地阐述黑格尔方法中的合理东西,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马克思是在什么时候得到黑格尔的逻辑学并且又浏览了一遍?是在他写作《—年经济学手稿》之前还是稍后一段时间?这对于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在柏林出版了《弗莱里格拉特与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其中弗莱里格拉特于年10月22日致函马克思:“由于清理自己的图书馆,我找到了几卷原先属于巴枯宁的残缺的黑格尔全集……如果它们对你有用,可以把它们给你带去……我已于今天早晨带到城里,因此,如果你让人来一趟或顺便来一趟西蒂的话,它们将归你支配。”弗莱里格拉特的信件提供了一种可能,即:马克思在年10月22日后很快(甚至当天)就得到了黑格尔的书,把逻辑学又浏览了一遍,稍后着手加工经济学材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开始写作手稿的时间就应该是年10月底,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年10月。笔者在35年前和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维戈茨基从不同的道路作出了这一证明。
马克思年1月14日致恩格斯的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表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一方面还要继续批判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对蕴含其中的“合理的东西”开始予以充分肯定,并且在*治经济学材料加工中加以应用和发展,还打算专门写一个小册子来进行阐述。这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巨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使马克思成就了黑格尔,也使黑格尔成就了马克思。
(三)首次披露:恩格斯关于《*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两篇书评
年6月,《*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柏林出版,应马克思之嘱,恩格斯写了两篇书评。第一篇书评着重强调,新产生的“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的唯物史观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公之于世,而在《〈*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虽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扼要阐述,但未必能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