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表现,有时看上去像一个迷宫,忽上忽下,忽冷忽热,汇率升一阵贬一阵,通胀过后又是通缩;*府一会儿这个*策,一会儿又那个*策;有时鼓励消费,过一阵又强调稳定投资;发文的一会儿是发改委,一会儿又变成了国务院;还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楼市要调控,股市要调控,经济热了要调控,物价涨了要调控,产能过剩、部门投资、生猪生产都是宏观调控的对象……
那么,宏观调控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哪些部门有宏观调控的权利?宏调*策演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又如何左右中国经济?未来,我们又会被它如何影响?
再具体一些,为什么21世纪初十余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易热不易冷”,而宏观调控*策却治冷难治热易?如何看待宏调工具选择上表现出来的“十八般武器”一起上的宽泛化特点?如何看待产能过剩对宏调*策的分析支持含义与实践效果?如何看待货币过量冲击下不同物品价格响应特点?积极宏观*策与刺激*策是一回事吗?如何理性评估“4万亿”刺激利弊得失?……
作者:卢锋
摘自:宏调的逻辑:从十年宏调史读懂中国经济
宏调部门知多少
我国有多少*府部门参与宏调?其实也没有严格精准的统计。有评论文章认为,我国中央*府部门中除了外交部之外,其他部门多少都会参与宏调,所言好像过于笼统。笔者梳理10年宏调演变过程,发现用不同方式参与宏调的部门应有10多个,可称“宏调九龙治水”现象。这些部门参与宏调的方式和程度大相径庭。有些部门如财*部、央行等注定要承担宏调职能;有些则源自对宏调的特殊理解,如“土地宏调论”“环保宏调论”“农业宏调论”等;还有些部门因为频繁出台逆周期产业*策和信贷调控,显示宏调部门属性。
当然,在参与宏调频繁程度、重要性与权威性等方面,不同部门之间会有较大差异。发改委、财*部、央行无疑是我国三大常规宏调主力部门。央行与财*部参与宏调与国际经验一致,不过其宏调实施方式仍有与转型经济环境相联系的特点。
除央行和财*部外,中国晚近10年的宏调相当大部分是由特色宏调部门实施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无疑是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宏调部门。其前身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在计划经济时期位高权重,坊间有“小国务院”的别称。改革时期计委职能架构不断调整,机构名称在年加上“发展”成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年去“计划”加“改革”,转型为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有特殊的传统和优势,不仅在跨部门经济*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有较强的协调力与执行力,其属员“单兵素质”及内设机构研究能力也比较突出。
除了领衔主导制定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协调跨地区重大发展项目和规划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外,发改委在晚近10年宏调中也发挥独特作用,包括追踪观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并提出判断,协调其他部门采用各种手段进行逆周期调控,特殊情况下直接干预物价或牵头查处重大案件等。发改委行事较为稳健低调,但关键时出手凌厉,重要*策可能利害鲜明,因而其*策动向尤其被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