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的两位母亲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课外辅导班而劳心劳力,看似尽责,但是,很难说这更多是出自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还是与其他家长的攀比竞争心理在作祟。
《小舍得》中的母亲形象。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父母不重视子女,会导致亲子关系淡薄;父母太过重视子女,也可能会导致子女压力过大而怨怼父母。
《小舍得》聚焦于小升初阶段,亲子矛盾尚算温和;而原生家庭对成年子女的影响,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也有着深入的刻画。早几年,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母亲,溺爱儿子,不断在成年女儿身上吸血,导致女儿迫切追求物质与他人的认同;《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母亲,同样偏爱儿子,苏明玉从小备受打击,长大后也不愿和家庭和解。
影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母亲正在因儿子斥责女儿。
图片来源:电视剧《欢乐颂》一时间,「樊胜美的家庭」「苏明玉式家庭」,成了形容现代家庭关系的流行热词。影视剧背后,反映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似乎成为难题,乃至社会问题。现实中的家庭问题熟悉豆瓣的用户都知道,豆瓣上曾有一个著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名字听起来极其刺耳,但年轻一代子女对父母的控诉,却是真实存在的残酷现实。轰动一时的「吴谢宇弑杀母」,更是亲子关系的极端案例。吴谢宇,北大高材生,从小成绩优异,一路保送至北大(提前录取,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常年在外的父亲在他读高中时(年,16岁)因病去世,身为中学教师的母亲期望他出类拔萃,对他严格要求。可就是这样一位「别人家的孩子」,终在家庭关系中扭曲了自我。年7月11日,吴谢宇将母亲杀死于居所,并成功隐瞒其亲人、母亲单位七个月之久;年2月,警方对吴谢宇发布通缉令,吴又成功逃避追捕三年又两个月,至年4月21日终被抓获于重庆江北机场。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杀人案,其背后折射出的家庭问题,让人痛心,又让人不得不重视。我们每个人都曾为子女,大多也都会成为父母。社会是无数个人、无数子女、无数父母、无数家庭的集合体,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这一问题。可如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危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危机,不仅仅在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不仅中国有,西方社会亦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约舒亚·科尔曼(JoshuaColeman)在《疏离规则》(RulesofEstrangement)中,便讨论了「为何成年子女要切断与其父母的关系?」(Whyadultchildrencutties)这个问题(也即这本书的副标题)。
科尔曼所著《疏离规则》(RulesofEstrangement)。科尔曼还著有《当父母受伤》(WhenParentsHurt)《婚姻剧变》(TheMarriageMakeover)等多部著作,并且还成立了一个名为「站在一起」(StandingTogether)的组织,以帮助更多饱受折磨的家庭。图片来源:drjoshuacoleman科尔曼讲述了他与一些父母的沟通片段,在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一位饱受子女关系折磨的父母悲伤地说道:
「如果我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感染了病*,我的儿子会打破四年的沉默并与我联系吗?还是我会一个人死去?」
观照现实,成年子女若经常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矛盾(哪怕是普通生活中的厌烦)便会常出。这些与父母无法和解的子女,多是在童年成长时期遭受了精神或身体上的伤害,科尔曼引用一组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子女与父母的疏离,多是由子女一方主动发起的。导致父母子女关系破裂的因素是多重的,「离婚」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疏离规则》中引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针对位有疏离关系的子女、父母的调查中,有70%以上的调查对象生活在离异家庭。在离异家庭中,负责带养子女的一方父母(即使他本身是一位善良的人)常会攻击另外一方,从而造成子女与一方父母形成几乎无法和解的裂痕,甚至敌意。这种攻击,往往是偏颇的,甚至存在恶意。以上这些问题,多源于父母的失职,或子女的其他不当行为。以致于我们常常认为,只要父母或子女做得足够对,疏离便不会发生。但科尔曼的观点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我最近的研究以及过去四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向我表明,你可以做一个尽责的父母,但你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仍不想和你有任何关系。」(However,myrecentresearch—andmyclinicalworkoverthepastfourdecades—hasshownmethatyoucanbeaconscientiousparentandyourkidmaystillwantnothingtodowithyouwhenthey’reolder.)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定义变了,个体化的人不必也不想再镶嵌于家庭组织之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离,已成为一种趋势,一种现代社会的「潮流」。从家庭中走出的个体家庭或家族,首先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在传统社会,家庭关系是基于责任与义务的;但在现代,这种责任与义务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变得多样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个体主义的兴起。个体主义是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要因素。传统社会中,个体附属于组织,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城邦的动物」,还是传统中国的宗族社会(费孝通将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称为「差序格局」),个体都要生活在有着共同价值的秩序团体中,且个体只有在这种团体之中,才能找到这个社会共有的价值与基础。但到了近世,启蒙思想家使人们从*治或宗教共同体中抽离出来,工业化与资本化又将人们从故土(包括家族)抽离出来,「流动」成为常态。
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描绘了中国传统大家庭在近代的兴衰。作者:老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将这种个体的独立形容为「伟大的抽离」,或「伟大的脱嵌」,在这种抽离中,诸多共同体被瓦解,包括家族、宗教、甚至是国家。
只不过,这种抽离也伴随着剧痛,人类家庭关系的疏离即是这剧痛之下的缩影。你可以自由选择你的宗教,或不再信仰宗教;你可以自由选择你的婚姻,或者不再结婚;你可以选择脱离父母,依旧可以找到依靠、依旧活得精彩。
但是选择的结果,都将是你自己的,没有人为你负责。
你是你生命中孤独的承担者。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提出过两个概念:「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用来描述传统文明和工业文明中人的组织方式。
机械团结是指在一种相对初始的社会里,人们保持着相同的价值、信仰和规范,社会分工较为原始,不同成员之间的职业也有相似或同质的特征。
而有机团结则指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个人的异质性也越来越突显,有机团结会损害原有的共同体,让人们因「分工」,而非「血缘」而连接在一起。
人与人连接,不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其他,家庭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似乎也被削弱了。
家庭之殇家庭关系的疏离是整个现代人类社会的问题,但在中国,却有着它的独特性。
中国家庭问题,夹杂着现代化力量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撕裂。
典型的表现是观念传统的父母与接受现代文化观念的子女。
父母信奉旧有的家庭观、婚姻观,坚信家庭与婚姻的作用,认为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事物,他们大多不会理解同性恋、不婚主义者、开放婚姻者。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转型的阵痛。
《饮食男女》讲述的是一个丧妻的父亲与三个女儿的故事。
父亲擅长烹饪,却失去了味觉,他与女儿们维系感情的方式是每周末的家庭晚宴。
三个女儿各自长大,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晚宴就像「无用」的仪式,提醒他们是一家人的事实。《饮食男女》电影海报。李安导演对近代家庭变迁细腻真挚的描述,使该片成为享誉国际的「父亲三部曲」之一。
《推手》中的父亲性格强势、又很有自尊,年迈的他来到美国儿子家中养老,儿子娶了洋媳妇,白天洋媳妇在家工作,父亲就在一旁打太极,两个人语言不通,矛盾重重。
两代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父亲隐忍自尊,儿子对精神上孤独的父亲也并不理解。
《喜宴》则涉及同性恋话题。电影的主角高伟同虽然是同性恋,但潜意识里的孝顺观遮蔽了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伟同放弃了曾经的恋人,出于对父母的愧疚与顾威威结婚。
伟同的父亲最终如愿抱到了孙子。
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JoyLuckClub)中,也有一个故事,体现了第一代美籍华裔(及其他移民族裔)与出生在美国的子女之间的矛盾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大肆入侵,华人女性吴素媛带着两个双胞胎女儿逃难,途中染病,不得已丢弃两个女儿。
吴素媛后逃到美国,与另一华人结婚,生下了女儿珍(June)。
吴素媛对珍寄予了厚望,一方面来自传统中国母亲对子女成才的心愿,另一方面,吴素媛对于丢弃两个双胞胎女儿感到深深的愧疚,于是把这种愧疚转移到了珍身上。
吴素媛在珍很小的时候就逼她学钢琴,奈何珍天赋不高,母亲的高压教育让珍崩溃,一气之下,珍还对母亲说出「我希望像你之前两个女儿一样死了」的气话。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讲述了四个华人母亲与四个美籍华裔女儿之间的情感纠葛。珍最终没有成为钢琴家,还中途辍了学。虽然结尾是好的,珍在母亲去世后踏上了返回中国的路程,完成了与母亲的和解。现代社会的到来是一股浪潮,个体观念的兴起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无数的组织被冲破、弱化,只是家庭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有着血肉与情感的联系,因而显得更痛。在这种剧痛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正视,承认现代家庭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的家庭,也不该再以传统家庭的观念去审视现代家庭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家庭中找到改善问题的答案。■
参考资料
JoshuaColeman.AShiftinAmericanFamilyValuesIsFuelingEstrangement.TheAtlantic,-10.
KateJulian.WhatHappenedtoAmericanChildhood?TheAtlantic,-05.BarbaraBradleyHagerty.CanChildrenBePersuadedtoLoveaParentTheyHate?TheAtlantic,-12.IzabelaTabak,JoannaMazur.ExaminingTrendsinParent-ChildCommunicationinEuropeOver12Years.The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32(1):26-54.FumieKumagai.FilialViolence:APeculiarParent-ChildRelationshipintheJapaneseFamilyToday.JournalofComparativeFamilyStudies,,12(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4.[英]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管可秾(译).商务印书馆,-7.[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梁东(译).北京:三联书店,-4.[美]谭恩美.喜福会.李*,张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张洁.从李安“父亲三部曲”看父亲形象的嬗变.陕西师范大学,.谷俞辰,李新宇,陆杰华.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结构变迁及其核心研究议题与未来方向展望.人口与健康,(10):27-30.
人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常让大家陷入丧失交易利益的困境。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关系的双方一方知情一方不知情,知情的一方有利用优势信息行骗讨便宜的动机。
历史上,已有4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了信息经济学的10位经济学者,可见信息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发展。为此,「大象」与「知鸦」特邀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信息经济学专家王则柯教授,联合推出由王则柯老师亲自讲授的《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视频大课,从最简单易懂的「信息不对称」讲起,让你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原理,化解困难。
《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这门课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家理解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解生活中的种种经济行为,分析身处这种环境的人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摆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你会发现: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程限时特惠,原价99元,现只需69元,扫描上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