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音频版在文末
经济学方面的书是老邢比较熟悉的,而且这方面的很多书本人也都是精读过的。虽然看起来现在市面上有关经济学的书非常多,但是经典书籍一直就那么几本。
如果您对经济学感兴趣,建议最好是先看经典的工具书和教材,后看好一点的畅销书,或者就不看畅销书也行。
这里给经济学小白首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的特点是非常的简单,讲解的非常细致,细致到会感觉有一点墨迹,这是一本小白绝对能看懂的经济学教材。
如果您已经稍微有点经济学基础,比如已经懂得了供求定理,或者明白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推荐您看一看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或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看看平狄克、克鲁格曼等等外国经济学家写的《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以上这些书都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也是各高校常用的教材。
但是相对于这几本外国书,老邢更推荐高鸿业老师的《西方经济学》,这套教材也是很多高校的指定经济学教材。
推荐理由是:高鸿业老师的教材,语言运用更符合中文逻辑,而且平铺直叙,说人话,我们中国人看着一点都不累,不困。还有一点,几乎每一章的总结里面,都有高鸿业团队对于本章内容的思考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而斯蒂格利茨、曼昆、平狄克、克鲁格曼等等的国外经典经济学教材,虽然内容非常好,而且很多国内的经济学教材也是参考这些书写的。但是这些书都是老外写的,而老外的语言习惯跟咱们不太一样,说白了就是说话方式不一样。
所以这些外国书看起来会感觉有点墨迹,有些地方本来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可是非要绕弯子说,这也造成了很多外国书非常的厚。而且书中有些地方的重要知识点需要读者自己去总结,这点就不如高鸿业的书来的更简单、粗暴、直接。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学过英语的朋友都知道,英语语法和句子构造和汉语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些固定格式的虚拟语气、时态、倒装、从句等等。而这些东西的用法和汉语有很大不同。
所以很多外国经典教材的好坏,跟翻译者的能力和态度有很大关系。
严复说翻译追求信、达、雅。“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不偏题、不遗信息,也不能译者自己去随意增减原文的意思;“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是指译文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语言要美,看起来舒服。
因为老邢以前考过翻译证,所以对翻译的译文能不能达到信、达、雅是比较敏感的。
但可悲的是,至少在咱们经管领域,极少有外文书能被翻译的达到信、达、雅。基本上只能达到信,而达和雅,很少有书能做到。
我们刚才说的那几本经典外国经济学教材也是这种情况。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机械式翻译,就好像是谷歌翻译的,而不是人翻译的,译文毫无人情味。
比如原文用倒装了,译文也是倒装的,原文用从句了,译成中文后还是原封不动的从句格式。而我们使用汉语的时候,很少那么嵌套着说话。所以就造成了这些书的汉语版读起来非常的别扭,或者说拗口,费劲。经常是一句话看完了,愣是没看明白啥意思。
老邢给大家念一句某本经典教材的中文翻译:“静态是指以下事实,生产和消费以及分配和交换的一般环境保持不变的状态,却充满运动。”
这句话您要是听一遍就能听懂啥意思,老邢是佩服你的。
如果不过瘾,咱们再来一句更经典的一本书的话:“是什么因素决定货币的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和经济学中许多问题的答案一样,是供给与需求。”
这句话比上一句稍微容易理解一点,但是如果整本书多页,全是这种写法的句子,您看着累不累呢?
而这些经典教材,我们如果直接拿英文原文看,会发现比汉语版的更容易读懂。所以有些外文书的中译本,读起来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其实就是翻译不好的原因。
但有一说一,也不是所有的外文经典教材翻译的都不好,比如个人感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翻译的质量就比较高。还有迪恩卡尔兰的《经济学》翻译的也非常好,这本书咱们在后面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时候再介绍。
所以翻译的不好就决定了很多的经典教材虽然经典,内容丰富,中看中瞧,但就是读起来很累,外在表现让人感觉不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的本科生会认为经济学很难的主要原因,其实经济学不难,而是教材没选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邢一开始学经济学时用的就是曼昆的书,那时候我就想,这经济学家是人类的思维吗,为啥说话总颠三倒四的呢,这破玩真不爱学。直到我后来看见曼昆的原文书,我才知道,不是曼昆脑回路有问题,而是翻译书的人业务能力不行,把好好的一个大龙虾给做成虾酱了。
至于某些高校老师为啥要选曼昆的中文教材,可以听听老邢关于高考填志愿那期节目,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吧。
高考志愿如何填——来自大学一线教师的建议所以老邢的建议是,初学和自学经济学,最好是从中国作者写的经济学教材开始,比如看最经典的高鸿业的书。中文的看了一遍,有了一些基础之后,再去看曼昆、斯蒂格利茨等人的那些原版书。
其实不管是萨缪尔森的,斯蒂格利茨的,曼昆的,高鸿业的,还是克鲁格曼等等其他作者的经济学,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教材,内容几乎没啥大区别。所以不用都看,您就挑个自己看起来最舒服的从头看到尾,也就够用了。而至于市面上烂大街的那些不是经济学工具书的畅销书,随便看看就行。
但是这里咱们要重点推荐一本畅销书,那就是罗伯特·弗兰克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教材版》,注意是教材版,不是普通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教材版相比于普通版,更加的规范,更加的严谨,而且翻译的也算上乘,对于初学者来说,完全可以当作真正的教材去看,强烈建议初学者看一看。
而现在市面上的其它经济学畅销书,其实本质上就是鸡汤性质的科普读物,看着热闹,看的时候感觉也能看懂。而正因为感觉自己看懂了,所以读者的参与度也高,也误以为感觉学到了东西。可是当很多人看完了之后合上书,就会感觉好像是喝了一碗方便面汤,嘴里除了留下寡淡的味素味之外,啥也没留下。
有一种看完书身体一抽搐,筋骨虽然舒爽,但看一切又多索然无味的感觉。
等到了真正需要应用经济知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如果光靠看那些介绍零散的知识点的畅销书学来的知识。很多知识点根本不会用,即使强行使用,也基本上会用错。
所以咱们还是更推荐读者去成体系的看经济学,而不要知识碎片化的读书,因为往往等你到用知识的时候才会发现,碎片化的知识,用起来也会稀碎。
老邢在知乎上就总能看见胡说八道的人,乱用知识,张冠李戴。
比如有人问在高速公路上,前面离服务区还有1小时车程,但是昨晚吃的二斤*豆,在肚子里发酵了。肚子叽里咕噜的,屁已经差不多要放光了,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是越放浓度越高,现在屁的浓度已经达到了只要勾点芡就有实体了的程度。已经呼之欲出了。问咋办,在线等,加急呀。
下面网友就乱出主意了,什么把座椅加热开到最大,用大火收汁的原理,把那玩意焅干,还能坚持半个小时。剩下半个小时,把座椅振动开到最大,颠颠勺,还能再坚持半小时,这不就到服务区了吗。
像老邢这种懂车的人,就不会闹出这种笑话,这回答,一看就是胡扯,就是知识的乱用,把知识用的稀碎。
还座椅加热,还振动,很多车,还有很多车的低配车型,根本就没有座椅加热,更没有座椅振动。没有这功能还怎么大火收汁,怎么去颠勺。
所以这种方法就不具备普遍的现实可操作性。能这么回答的人就说明他对车就不够了解,就没有系统了解汽车方面的知识。其实真正懂得汽车的知识的人会知道,唯一能让所有车型的车都颠勺的方式,就是让车身颠起来,也就是车震,但这样做的话在高速上就太危险了。所以这个问题就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了,就不能只靠车辆工程学知识了,还得靠生物工程学知识来解决,这没点系统性掌握全科的知识能行吗?
只有像老邢这样博学的人才有办法,在生物学中,还有贝爷都曾经说过,人的大肠是有吸收能力的,所以只要意志坚定,就那点玩意,咬住后槽牙,提肛收臀,将注意力都放在方向盘上。半小时左右就吸收的差不多了,甚至吸收的好,连午饭都省了。
别说是下一个服务区,下下个服务区都能坚持到。这就是系统化学习知识的力量,能让我们提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咱们再额外推荐一本经济学领域中的另类书,是大神张五常写的《经济解释》,这本书的思想性超强,书里很多观点厉害到想膜拜一下作者。看着、看着就会感叹张五常大哥是怎么能想到这点的,这个问题竟然还能这样解释。
而且据说斯蒂格利茨是抄了张五常的思想,然后用数学模型表示了一下就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张五常只是因为数学不是很好才没拿的诺奖。如果这传说是真的,那就进一步证明了张无常写的东西思想性绝对够强。
而提到思想性,现在有不少的野生大师,也都在搞一些看似思想性很强的东西。比如拿国学说事的一堆大师,聊论语啦、*帝内经啦、道德经啦、一顿云山雾罩的解读。他们那些所谓的思想,可跟张五常的思想水平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因为野生科学家们毕竟没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在系统性思维方面是有欠缺的。所以也就只能搞一搞玄学,因为很多玄学虽然不能证明是真的,但是也不能证伪。模棱两可,又似是而非,比如很多大师就傍上了量子力学这个大款。这些哥们之所以连初中物理都没学明白,就敢直接玩最高端的量子力学,就是因为要糊涂大家一起糊涂,所以他们怎么忽悠就有人怎么信。
而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观点虽然清奇,但是逻辑性都很强,每个观点都是明确的,都是能证明的。你就去找50个杠精专门来挑毛病,也挑不出来什么毛病,所以这本书老邢给的评价是神级读物。
但是《经济解释》这本书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也正是这一点劝退了无数人。
这个缺点就是语言,能接受这种语言表述的人,能爱死这本书,接受不了这种语言的,连第一页都看不进去。会感觉张老用了一套基本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体系在写书,很多书中的经济学名词,跟咱们在主流教材和媒体上看见的都不一样,书中的表达方式也和我们平时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太一样。
所以很多时候你看《经济解释》,还得边看得边跟其他的书对号。比如:哦,这段说的是边际理论,这段说的是效用。
也就是说《经济解释》虽好,但是对小白却不太友好。
文稿音频版
喜欢的话点个赞和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