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饭后,去操场走了走,在返回建筑馆的路上,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建筑馆有两个门,东门在坡顶,西门在坡中,坡度不大,但高差大致有一层的高度,也就是(18+8+6)*=mm,从西门进就需要爬六级台阶到建馆的标高零点,再爬26级台阶进门(18级以后有休息平台),进门就是整栋建筑的二层,从东门进则不然,只有三级台阶,进门后就是一个一层的小型通高展厅,虽然从坡尾到建馆工位的海拔变化完全相同,我却更偏爱走上坡从东门进入。
这种行为偏好的根源,是潜意识中对环境产生的心理感受,于是做出了快速判断,甚至是没有经过思考的下意识行为。
这里的心理感受,就是“舒适度”,相比陡峻的台阶,舒缓的坡道更能让人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
这种以心理感受为出发点产生的场地设计策略所导向的高差处理手法,在我看来是建筑师的高明所在。
这种策略,在居住建筑设计思想的指导更为明显。
这学期课业繁重,今天的《居住建筑原理》已经是开学两天内第五门在二百阶开设的课程,聂老师出乎意料地幽默,导论部分也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科的宏观视角来切入国内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俗称的“商品房”,不像某些建筑师“通过夸张的手段去复制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复杂性,披着晦涩的外衣,让人难以理解其本质,甚至表现出了一种故弄玄虚和自恋的倾向”(引自周恺大师访谈)。
PhotobyDenysNevozhaionUnsplash
“在加班画图的时候想想这个房子里日后会承载多少家庭的点点滴滴,虽然还是很累,但好歹有了精神寄托”,”生活有时就是一颗蒜,一根葱“,聂老师金句频出,今天散步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南边的住宅楼里,北侧是长过道,东西向开着一个个门,却是前两年从未注意过的,过道的窗子里,一位阿姨像收网般拉着一根线,线很长,末端是一个插排,让我想起胶宁高架路边住宅维权的帐篷,供电方式也是这般。
突然就有一种感慨,感慨居住建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感慨自己以前对商品房户型设计认识的浅薄,外观看似相似的诸多多层住宅,其实因为户型的变化,见证着一个个家庭因为居住而产生的吐槽抱怨,也深刻影响着居住者的幸福指数。
PhotobyJessicaRockowitzonUnsplash
我家的小区位于西N路,西(N+1)路则是张店区和周村区的交界路,两年前刚搬来的时候,四周几乎没有饭馆和市场,生活极为不便,两年后,不仅有了小路口约定俗成的菜摊,路边也开满了小店,博山熟食店,包子铺,面馆,还有了豆腐烩牛肉,焦庄烧饼,兰州拉面,康都炸肉这些连锁性质的小店。
就连小区楼下,也出现了一个贯通南北的超市,商品种类齐全,足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要是采访两年前小区的居民是否幸福,答案想必不尽如人意,但是两年后的结果很可能大为好转。
设想一个生活情景,中午独自在家的我懒得下厨房,想要填饱肚子,只需要走五分钟到达那条小路,无论是买点凉菜比如拌烧茄子,拌鱼皮,菠菜豆腐丝,还是买点炸广东肉,炸酿辣椒,炸春卷一样的现炸(复炸使外皮酥脆)肉食,或者酱鸡,酱鸭,酱猪蹄等下酒的卤味,都极为方便,回到家,斜倚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玩平板边吃午饭,这样的生活显然是舒适的。
居住就是生活本身,居住建筑设计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体现,想到这,加班画图好像都更有动力了呢。
标注图片使用授权基于unsplash相关协议
致谢:光慢手作毕老板、MrAaron,胶教授等亲爱的网友
APWalker量力而为,适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