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你是人间过客?还是归人?
文/心似海蓝蓝
.6.20
第三十五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白话文:守住最大的形象,天下人都来归附。都来归附而不互相伤害,就安乐和平到了极致。音乐与美食,会让过客停下脚步。道,说出口来,却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什么是最大的形象呢?就是你看不到它的形象,一切都包含在这个形象里,而这个形象当然就是指“道”了。第二十一章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道是有形象的,只不过看不清楚,恍恍惚惚的。第二十五章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广大无边又周流不息,伸展遥远而返回根源。这就是道的形象。
持守住大象的人,当然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天下归心,有何好处呢?大家都依附在他身边而不互相伤害,安乐和平到了极致。人类社会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与冲突,能做到这点,那是相当不容易了。为什么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东西不够用,大家都想要,就会产生各种竞争和伤害,乃至发生战争了。老子面对的天下大乱,不就是因为人的认知有了区分,产生了好恶取舍,各种欲望互相冲突吗?
英国的霍布斯说“人为人是豺狼”,别人就像是饿狼一样与你争抢食物。德国的叔本华说“人与人相处,像冬天里的刺猬,离得太远会觉得寒冷,靠得太近又会刺伤彼此”,因为人都有求生存的意志,生存意志就表现为“我要”,得到满足了,又产生新的“我要”,我要,你也要,永远在互相要,就会产生冲突与伤害了。法国的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为我们的意识自带虚无化功能,不高兴、不耐烦了,就随时随地可以拉黑你,将你化为虚无,如同打入地狱。那要如何做到大家都来归附,而且还“往而不害,安平太”呢?
第二十七章提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于帮助别人,善于使用物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大家好好滴按照各自的本性与禀赋发展,而且“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每个人都觉得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如是,就往而不害,安平太了。
认知上的区分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欲望与情绪关系,区分了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有了高低贵贱,彼此才互相争夺与冲突。这是我们与别人相处,难以避免的情况,每个人都带着价值观看待对方、万物,就变得纠结、纠缠不清了。
人世间的美好,最直接,也最集中体现在美妙的音乐、声音与美食上,叫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去欣赏、享受一番。人,就是人世间的过客,唯有音乐与美食不容错过,谁还不这样呢?正如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尽管美丽,仍旧是个错误。蛋是,人往往会贪恋、贪爱那些感官上获得的美好,忘了自己过客的身份,不是浅尝即止,而是沉迷其中,把享乐当成是归宿,把自己当成各种快感的奴隶,就停止不前了。
与音乐、美食相比,道不是我们透过感官能够掌握的,当然就显得淡而无味了。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着,蛋是,道的特殊性就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万物与人类都在道里面,正如第五章说的那样“虚而不屈,动之欲出”,道的用处永远不会匮乏。与道相比,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享受多了都会叫人感到麻木和厌倦,刺激递减,反而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和感官系统。
道的特殊性就在于,超越了人类社会相对的价值判断,所以,执大象,就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争斗。我们当然不是统治者,不需要天下都来归附,蛋是,你掌握到“用之不足既”的道,就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也可以避免各种人际关系的冲突,达到不争、无为的效果,同时解脱各种情绪上的困扰了。
我们讲人生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欲望管理,欲望管理就是情绪与烦恼管理。用欧洲中世纪哲学家的观点来看就是“奥卡姆的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常常把自己欲求的东西当做实体了,于是才带来各种情绪上的压力,把这些欲求减掉,自然就解脱情绪困扰,瞬间就能体验到“安平太”。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悟道的方法,就是第十六章强调的“致虚极,守静笃”,单纯到极点,安静到确实,你就能体会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美妙了。
有形可见的东西,包括美食和音乐,只是对你有利,利多了就变成害,利害总是相随;无形可见的“大象”、道,才是可以用来安顿身心的妙招儿。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那个不变的道,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才是万物与人类背后的实体,从这个实体出发,我们就从真实走向了审美,能够欣赏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了。
请